《列子》选读(2) 以死为乐的百岁老人——林类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
【原文】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
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
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
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
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译文】
林类年近百岁,时令已到了春末,他还披着旧皮袄,在别人收割后的田垄上拣拾遗落的谷穗,一边唱歌,一边往前走。
孔子要去卫国,在田野上看见他,就回头对弟子们说:“那个老头儿是可以交谈的人,谁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
子贡迎面走到地头,对林类叹口气说:“先生难道不觉得懊悔吗?这么大年纪了,还边走边唱地拾谷穗?”
林类脚步不停,歌也不停。子贡不断发问,他才抬起头说:“我有什么可懊悔的?”
子贡说:“先生年少时一定不肯努力,成年后又没有抓紧时间奋斗,老来没有妻子儿女照顾,眼看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还有什么快乐值得边走边唱地拾谷穗呢?”
林类笑道:“我快乐的原因,其实人人都有,但别人反而以此为忧。正因为我年少时不肯努力,长大后又没有辛苦劳累,所以才能如此长寿。正因为我老来没有妻子儿女,眼看死期将至,所以才这样高兴啊。”
子贡说:“盼望长寿、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您却以死亡为快乐,这是什么道理?”
林类答道:“死对于生来说,不过是一去一来而已,所以在这里死去,又怎知不会在别处出生?我又怎知生与死不是一回事呢?我又怎知苦苦地求生不是一种糊涂的表现呢?又怎么知道死亡就一定不如活着更好呢?”
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孔子。
孔子说:“我知道这是个可以交谈的人,果然如此。他是个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但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程度的人。”
【秋雨堂曰】
林类是一位独身而且贫困的百岁老人,已到暮春,天气转暖,他还穿着破旧的皮袄,没有换季的衣服;没有粮食,他就在别人收获后的田里捡拾去年遗落的谷穗。在这样的生存困境里,一般人都会感到痛苦和绝望,但他却非常乐观,还边走边唱。这就让孔子的弟子子贡非常不理解,不免唐突地提出疑问。而老人的回答更让子贡难以理解。
老人对人生有他独特的认识:
1.年轻时不为名利和财富去劳心费神,使身心始终处于松弛安逸的状态,有利于延年益寿。这是和道家清心寡欲、养生全身理念相一致的。
2.没有妻子儿女,不为家庭所累,也不会经受生离死别之痛,为什么要懊悔呢?
3.生和死不过是一来一去而已,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人偶然出生在这个世界,死了可能会去另一个世界,怎知另一个世界就没有这个世界美好呢?这是面对死亡的最为达观的态度。
由此可见,贫困、孤独甚至面对死亡,都不能影响这位百岁老人的快乐心态。这恐怕就是道家养心全身、延年益寿的秘诀吧。
孔子对这位老人的观点也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是个明白人生道理的人。但他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认为老人所讲的道理并非尽善尽美。这也反映了儒道两个学派不同的人生观。
2024.10.26.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