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
開甯.宁夏银川
何为剑?剑是一种冷兵器,具有双刃,通常呈长条形,前端尖锐,后端有短柄,两边开刃,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战斗和自卫。
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最早关于剑的描述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史记.正义》记载:"轩辕自择亡日与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馆焉";又有《管子.地数》:"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但也有人说这些可能是神话传说。
我国现出土文物中,剑最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距今约六千年出现,当时是以石或玉制成,一件保存最精美的出土玉剑就是用整块岫岩玉磨成的。
春秋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剑最发达的时期,又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
1994年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把青铜剑被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移开陶俑之后,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种"形态记忆合金"即使在当代,依然是冶金学家的梦想。而在湖北荆州楚墓群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经2000多年,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
就在青铜剑独领风骚数百年间,钢铁铸剑也悄然出现在了历史舞台。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900年前后的西周晚期。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国君虢季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玉柄铁剑,经鉴定为块炼渗碳钢,这是公元前9至8世纪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把铁剑。
剑者,器也,短兵之祖,百兵之君!
剑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百兵之君",体现了其在兵器中的尊贵地位。剑的寓意丰富多样,涵盖了权力、勇气、忠诚、正义等多个方面。佩剑不仅表示身份的高贵,也象征着英雄气概。
文人墨客对剑情有独钟,并赋予剑别样的文化含义,如唐人郭震《宝剑篇》通篇写剑,以剑喻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理。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剑也是最常见的兵器,在金庸先生笔下,就有著名的倚天剑、君子剑、淑女剑以及独孤九剑、辟邪剑法、太极剑法等剑法。
"华山论剑"这一概念就是由金庸先生所创造,最初出现在他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这一词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高手之间的较量,成为武侠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概念。
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句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剑在战场上是战士勇气的象征。望剑难忘往日战争场面。
唐朝诗人贾岛一生远离现实,安于寂寞荒凉的生活,他爱写"蚁穴"、"蛇洞"、"荧火"、"怪禽",少有激昂慷慨之气。然而他写了一首诗《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读此诗可感到森森剑气,凛凛侠风,一句"谁有不平事"何等到痛快!可算是"文不如其人"的典型事例。
1930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后,住在渼陂书院里,书院有幅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主席十分喜爱这幅对联,解放后重新书写,长期挂在中南海的书房里。这两句话也完全是毛主席一生的写照。"万里风云三尺剑"指毛主席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0年在打仗。"一庭花草半床书",毛主席在中南海住的丰泽园,庭院里的花草特别茂盛,他的床很宽,自己睡一半,另外一半全是书。
剑的招式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
剑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兵器,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等特点。自古以来,剑始终是勇者的象征。
刘开宁写于2024年10月28日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