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谏亭前多感慨
铁二团 姚尚明
十多天前,我与参加《诗旅长安》活动的铁道兵诗人们一同参观了西安临潼的兵谏亭。归来数日,心情仍久久难以平静。
我,一个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见证了国家在岁月长河中的兴衰起伏,如今看到祖国日益兴旺发达、不断强盛,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然而,在这繁荣昌盛的景象背后,祖国统一的大业尚未完成,这始终是我心中的牵挂。
站在兵谏亭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重现。西安事变,那是一个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毅然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的英勇之举,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来了转机。
关于兵谏亭名称,有三次变化及原因:最初叫“正气亭”:1946年3月,西安行政长官胡宗南命令桂永清在蒋介石被发现的虎斑石崖缝隙处建造一座亭子,取名“正气亭”。这其实是带有美化蒋介石、歪曲历史的意图,想将蒋介石被抓一事描述为“蒙难”后仍有“正气”,但这种说法并不被大众所认可。解放后的“捉蒋亭”:1949年5月20日临潼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将“正气亭”改名为“捉蒋亭”。这一改动是为了恢复历史原貌,明确蒋介石在此地是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抓获,“捉蒋”的表述立场鲜明、通俗易懂。后来的“兵谏亭”:1986年12月,在“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将“捉蒋亭”易名为“兵谏亭”。这次改名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强调了西安事变的积极意义是“兵谏”,使名称的表述更加中立、客观,也更符合历史事件的本质。
总的来说,兵谏亭的名称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安事变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想到当年一言九鼎一心剿共的蒋公,随着深夜一阵枪响,荒不择路逃向深山并被官兵捉回来的狼狈,感慨油然而生。想到蒋公被放回南京以后,领导国军在抗日正面战场做了不少工作,又让人感慨他的多面性。想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公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仅仅三年时间,就被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赶到海岛上去了。更让人感慨天意不可违,民意不可欺。
当年西安事变的当事人,大多已经作古,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更令人感慨万千。张学良将军在事变后长期被软禁,失去了自由,但他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杨虎城将军则遭遇了不幸,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命运,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历史的悲剧。
回顾历史,我们深知和平与统一的来之不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种种福祉。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先烈们。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珍惜当下,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尽管在实现统一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坚信,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作为一名老者,我深知自己能为国家做的贡献有限。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洪流。我们要向海峡两岸的年轻一代讲述历史,让他们明白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兵谏亭,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祖国统一的梦想必将实现,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2024年10月28日于十堰

人们在兵谏亭前参观。(姚尚明摄)

虎斑石崖缝隙捉住蒋公处。(姚尚明摄)
槛外人 2024-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