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选读(3) 人生没有休息之地
选自《列子·天瑞篇》
【原文】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子贡名“赐”)息无所乎?”
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kuànɡ:墓穴。),睾(ɡāo,近水处的高地)如也,宰(即“冢”zhǒnɡ,大的意思)如也,坟如也,鬲(ɡé,通“隔”)如也,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死也者,德之徼(jiào,循环、复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译文】
子贡对学习感到厌倦了,便告诉孔子说:“我希望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
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的地方。”
子贡说:“那么我就无处休息了吗?”
孔子说:“有的呀!你看那个墓穴,那高耸宽大的样子,那岸然隆起的样子,那与外界隔绝而中空的样子,就知道休息的地方应该是哪里了!”
子贡说:“死亡真是件大事呀!君子在此安息,小人在此倒卧。”
孔子说:“子贡啊,你算明白了。大家都知道人生的快乐,不知道人生的痛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讨厌,不知道死亡是安息。晏子说:‘古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真好啊!仁德的君子在此安息,不仁的小人在此倒卧。’ 所谓死亡,便是本性的回归。因此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那么活人就该是行人了。出行在外而不知归返,便是抛弃家庭。一个人抛弃家庭,世上所有人都会责备他;但天下人都抛弃家庭,却没有人去责备了。有人离开家乡,辞别亲友,荒废家业,四方浪游而不知归返,这是什么人呢?世人必定把他叫做轻狂放荡的人。又有人热衷世事,自恃巧能,沽名钓誉,夸耀自己而不知休止,这又是什么人呢?世人必定认为他是足智多谋之士。这两种人,都错啦!但世人却赞许后一种人,责怪前一种人,只有圣人才知道应该赞许什么、抛弃什么。”
【秋雨堂曰】
这是列子借孔子之口来阐述道家对待生和死的态度。道家认为,人只要活着就是辛苦劳累的,是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的,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休息。现在人们把去世称为长眠,祝愿死者安息,即是道家这种观念的反映。
那么,道家是不是提倡厌生乐死而鼓励人轻弃生命呢?不是的。道家是最珍惜生命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养生全身是道家极力提倡的人生观念。《庄子·秋水篇》里写道: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到楚国任相,说:“楚王愿意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您。”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活着尊不尊贵无所谓,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那么道家为什么又说活着很辛苦、死去才是最好的休息呢?这其实是道家为了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宽慰人心。试想一下,在人们面对贫困、饥饿和战乱的同时,又时时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生不如死。淡然甚或乐观的看待死亡恐怕就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许多宗教的观念和道家一样,都认为人生即苦。佛教认为人一出生,就面临生、老、病、死四大苦,而离苦得乐的最终结局就是涅槃,即死亡;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罪出生的,人来到世上就是来赎罪的,哪里有休息和快乐可言呢!死后进了天堂,才是终极的幸福。
道家可谓是贪生又不怕死。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2024.10.30.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