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过半百的我,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童年的斑斓记忆之中。那些纯真无邪的时光,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我心灵的夜空,每当忆起,心中便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与温情,仿佛时光倒流,带我重返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华。
(一)父亲的智慧之光身为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我,内心深处却对文史有着难以割舍的挚爱,这份情感的萌芽,无疑源自父亲那深邃而广博的知识海洋。父亲,一个因家境贫寒而未能完成小学学业的普通人,却凭借自学,掌握了远超常人的文字与学识。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依旧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物质匮乏,娱乐稀缺,每当夜幕降临,邻里间便早早归家,围坐在农家土炕上,享受着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光。这时,父亲便成了我们的小小图书馆,他用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将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娓娓道来,从“刘罗锅”的机智幽默,到“纪晓岚”的才情横溢;从“施公案”的正义凛然,到“包青天”的铁面无私;再到“杨家将”的忠勇无畏,“封神演义”的奇幻瑰丽,“三国”的烽火连天,“水浒”的义薄云天……每一个故事,都如同甘露,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文史,种下了探索历史长河的种子。中学时代,我的历史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当考试前夕,只需轻轻翻阅课本,那些知识点便如烙印般深刻于心,考试自然水到渠成,满分虽难,但九十八分却如探囊取物。然而,现实的考量让我最终选择了理科,并被数学专业录取,这似乎是命运对我开的一个小小玩笑。但即便如此,我对文史的热爱从未减退,业余时间,我依旧沉浸在书海中,享受着文字带来的精神盛宴。父亲,用他那无声的教诲,为我铺设了一条通往智慧殿堂的道路。
(二)童年的“保龄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的孩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但我们拥有无限的创意与乐趣。记得那时,我们会将一块扁平的大石头立起来,戏称为“阎王”,然后站在一定距离外,用小石头投掷,击中并打倒它,便算胜利。这个游戏,虽简陋却充满乐趣,它像极了现代的“保龄球”,让我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与成就感。每当成功打倒“阎王”,那份喜悦与自豪,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那时的我们,用最简单的材料,创造了最纯粹的快乐,这份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任何昂贵玩具都无法比拟的。
(三)粪堆上的“攻江山”农家肥堆,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堆积如山的废弃物,但在我们眼中,却是充满乐趣的“江山”。我们会将粪堆视为战场,一人站在其上,其他人则奋力冲上,试图将其推下,这便是我们的“攻江山”游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欢笑与友谊。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我们满身是汗,却满脸笑容,那份纯真的快乐,是任何现代游乐设施都无法替代的。
(四)自制武器的“战争”在那个资源有限的年代,我们学会了就地取材,用高粱杆制成步枪,用葵花杆做成土枪,甚至用自行车链条和铁丝打造出简易的火枪。我们分成两队,一队为“好人”,一队为“坏蛋”,在草垛间、小巷内、土坑里、犄角旮旯里,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战争”。虽然这些武器简陋,但我们的心却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友情的珍视。每一次的“战斗”,都加深了我们之间的默契与友谊,让我们学会了团结与合作,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与感恩。
回望那段时光,虽然物质条件远不如今,但我们的童年却充满了幸福与满足。我们用智慧与创意,将简陋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那些自制的玩具与自创的游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相比之下,如今的孩子,从胎教开始便接触音乐与英语,出生后便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他们的童年似乎被各种知识与技能填满,却少了那份纯真与自由。我不禁思考,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就是最好的吗?或许,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成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是更加珍贵与宝贵的。
童年的记忆,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醇,越回味越甘甜。那些简单而纯粹的日子,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联起我人生的轨迹,让我在前行的路上,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知识的渴望。感谢那段时光,感谢那些陪伴我成长的伙伴与亲人,是他们,让我的童年变得如此美好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