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掩光芒”的一代佛学大师 ——热振一世
文/秃山情
“尖扎玛尼十二庄”指居住在化隆县昂思多河谷的绝大多数藏汉族村庄。
据《尖扎玛尼经堂志》云:尖扎玛尼十二庄来自今尖扎县尖扎滩十二个藏族部落,故“尖扎玛尼”寺院称作“尖扎玛尼”,并非属于尖扎县。
昂思多镇的名称来自于“十二庄”之一的“昂思多”部落,现包括昂思多镇的阴坡和阳坡两个村。
“昂思多”一词是藏语,意思是“河谷上游,水源地”。“尖扎玛尼十二庄”根据传统地域又界定为“下四庄”和“上八庄”。“下四庄”泛指居住在河谷下游的村庄,主要指红卡哇、梅加、尕吾塘、拉昂四个部落。“上八庄”是泛指居住在河谷中上游的村庄,主要指昂思多、日增扎(现白土庄)、唐翁扎(现河滩庄)、尕麻甫、公卜昂、尕什加、日更昂(现尔尕昂)和德加等八个部落。
昂思多地区历史上属于藏族聚居区。当时的藏族同胞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少量的农业。由于人烟稀少,植被良好,气候宜人,到处流水潺潺,森林茂密,山环水抱,风光秀美,鸟语花香,世外桃源。尤其是昂思多部落地区,山泉飞瀑,似银四溅,泉口似金涌,四溢如珍珠,绿树成荫,掩映人家,正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由于这里佛教盛行,民风淳朴,人皆良善,风景秀美,当时修建了著名格鲁派寺院——夏琼寺的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的启蒙经师曲洁·顿珠仁钦大师,在圆寂时向这里的十二个藏族部落赠送了一个他使用了一生的手摇镶银玛尼转轮。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同胞于是共同修建了尖扎玛尼寺院,在大经堂里用被赐赠的镶银玛尼转轮作为圣物装藏建成了一个大型的以水为动力的玛尼转轮,称作“尖扎玛尼曲科钦莫”(藏语,意为以水为动力转动经轮的尖扎玛尼),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此四海八荒、天南地北的藏族同胞和信教群众经年川流不息到这里顶礼膜拜,诚心礼佛。
(化隆昂思多风景图)
也许这里风水绝佳,人间仙境,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也许这里香烟缭绕,人皆向佛,抱真守诚,虔心动天,于是上苍就于公元1677年赐赠给了尕麻甫部落一户普通的藏族人家一个麟子凤雏——热振一世活佛。热振一世后来名震藏区,才华横溢,佛学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人企及的一代宗师,是自古以来“尖扎玛尼”地区甚至化隆县域官界最高、影响最大、流芳后世的佛学泰斗。可令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资料翔实、记录准确的伟大历史人物在官方的所有文献、资料以及地方志中却难觅踪迹,只字不提,不知道是如何挖掘历史对人民和后代负责的。
(七世活佛唐卡)
热振一世的出生注定日后卓荦不凡。据来自网络资料和我国当代最著名的藏族学者、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藏传佛教后宏期发祥地——丹斗寺活佛才旦夏茸撰写的《夏琼寺志》一书介绍,热振一世名叫赤钦·阿旺曲丹。他从小就出家到与他的故乡近在咫尺的知乎隆寺学习藏文,从此他与佛家结下了终生之缘。公元1687年,刚满十周岁的热振活佛前往化隆著名的佛教圣地、宗喀巴大师发蒙启蔽之地——夏琼寺,拜自己的叔叔——夏琼寺法台(即住持,指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官)阿旺次成为师,取法名阿旺曲旦,并受具足戒。从此他沐浴在宗喀巴大师的圣光下,像干渴的海绵一样不断吸取佛学知识,如饥似渴的学习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逻辑学——因明学。
( 化隆夏琼寺)
公元1691年,年仅十五岁的阿旺曲丹前往拉萨色拉寺学习显宗。从此他在西藏连续十五年不断参拜当地的高僧大德为师,游遍各大著名的佛教寺院,持续攻研佛学理论,同时讲经说法,阐释佛教经典,研修中观学说。还师从当年名震西藏、佛学造诣深厚的第一世嘉木样、董尧珠巴、班智达·洛桑金巴等大师,学习密宗教法。废寝忘食十几年,勤学苦读数春秋,在他二十五岁时,在拉萨举行的传昭大法会上,来自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藏区数万僧侣中通过诵经、讲经、辩经等一系列严格的考试后脱颖而出,一飞冲天,取得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在佛教历史上也是获得这一殊荣最年轻的学者之一。面对具有高深佛学知识的大师们围绕显宗的《五部大论》为宗提出的各种佛学疑难问题,从容应对,对答如流,显示了非凡的才华、渊博的佛学知识和超人的智慧、能力。后又和六世达赖的随从进行辨经论道,赢得了六世达赖等许多活佛、上师的高度赞誉和重奖,当时名震西藏,天下皆闻。但他仍不满足,仍然以谦逊的姿态和永不知足的求学心态继续师从鸿儒硕学们一如既往的学习、研修、探索佛学。
(拉萨色拉寺)
二十九岁时,年轻的热振出任了哲蚌寺下院的僧官,不久便返回了故地安多省亲。在安多四年期间,他先后到夏琼寺、塔尔寺、佑宁寺、广惠寺等寺院立宗辩经,宏扬佛法,广交朋友,探讨交流,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河湟大地的著名佛教寺院、圣地。返回西藏后,担任了阿里托林寺堪布(指藏传佛教寺院中主持授戒者或寺院主持的称号,通常由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高僧担任)七年,在任期内不仅维修了大译师仁钦桑布时期建立的数千座佛塔,而且还经常办法会,为普通僧众讲授显密经论。四十三岁时,担任了下密院堪布达十年之久。五十二岁时,在整个藏区经过海选,最终确定为七世达赖的经师。由于七世达赖是四川康定人,故曾到康区噶太尔(今四川乾宁县)为达赖讲授显密经论。为使七世达赖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先后为达赖系统传授、讲解木扎金刚、时轮等许多经教灌顶、《甘珠尔》及《甘珠尔》大藏经、以及布敦和宗喀巴师徒全集、三种秘诀教授等多种佛法传承,并授权达赖为佛教教主。
(拉萨哲蚌寺)
公元1734年,大清国师章嘉·乳必多杰大活佛和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代表清廷去看望第七世达赖时,代表雍正皇帝亲自授予阿旺曲旦为“广衍黄法阿齐图诺门罕”的称号,意为睿智法王,并赐予印信。使他名播四海,声震天下。
自佛教格鲁派学说创立以来,西藏的甘丹寺法台,又叫甘丹寺赤巴,被认为是宗喀巴大师的合法继承人。唯德才兼备、名震藏区、慈悲为怀者可坐在宗喀巴大师曾经坐过的金镶玉裹的莲花宝座上行使政教大权。该人选在所有藏区中德高望重、知识渊博、佛法造诣精深的高僧大德中推选产生。在前世达赖去逝、后一世达赖还幼小或学经,没有亲政期间代替达赖行使职权,每届任期七年,据记载目前已传承至一百零二任。阿旺曲丹六十三岁时荣升为甘丹寺这个金座法位的第五十四位主人,被尊称为“赤钦”。成为当年四大摄政王之首,实际上是代理“藏王”。第七世达赖亲政后,阿旺曲丹一直是达赖最信任的大臣,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协助达赖处理过西藏许多十分棘手的政教事务。为了报答如同雪山般的师恩、大海般的教诲,感谢经师的真情陪伴和鼎力相助,七世达赖将拉萨林周县北部,流水潺潺,古柏参天,幽静迷人,风光绝佳的热振寺连同所属的土地、人囗、牛羊等一起馈赠给了恩师阿旺曲丹,被封为热振呼图克图(指清廷授予蒙藏地区上层大活佛的一种封号)。赤钦·阿旺曲丹七十二岁时,为偿夙愿倾其所有捐白银一万余两重新修缮了他的母寺——夏琼寺开山鼻祖曲结·顿珠仁钦大师灵塔殿的金顶,还把在阿里托林寺任堪布时达赖赐给他的饰有珍宝的金银宝座也转赠给了夏琼寺,至今还供奉在金塔殿中。
( 拉萨甘丹寺)
公元1751年,七十五岁的阿旺曲丹功德圆满、功成名就,在热振寺圆寂。因为他担任过甘丹寺赤巴,所以就具备了转世传承的资格,就此形成了热振活佛的传承世系,赤钦·阿旺曲丹便成为了第一世热振活佛。纵贯热振一世的一生,是致力于佛教事业、刻苦钻研佛学、大力宏扬佛教、满腹经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生;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名震天下、绝世超伦的一生;是严谨治学、辛勤劳作、着力培养人才、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兼济天下苍生、厥功至伟的一生。根据文献资料,藏传佛教活佛等级如果依据活佛的政治影响力、宗教地位和佛法学术修为等为标准一般可划分为五个等级。除达赖和班禅为超级活佛外,第一等级为摄政活佛。这类活佛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活佛,曾行使全藏的政教大权,从历史记载来看,截止目前仅有五位活佛出任过摄政王,其中热政活佛的名字赫然在列。第二等级为呼图克图活佛,这些活佛受到了清朝皇帝的敕封,在清廷理藩院记录在案。
(热振活佛天铁狮印章)
第三等级为措钦活佛,这类活佛在西藏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中有固定的座位,象征着极高的宗教地位。第四等级为担任过甘丹寺赤巴的活佛。第五等级为曾在藏区著名的大寺院担任过堪布的活佛。依此看来,热振一世几乎满足了一至五等活佛的所有条件,并且担任过七世达赖的经师,得到过清朝雍正皇帝的亲笔敕封,因此具有很高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可以说在当时藏区中处于“二人之下(达赖、班禅),万人之上”的显赫位置。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热振一世的伟名和光辉业绩如同煜煜生辉的金子一样,难掩其光芒,不时被人称道和赞美,他的传奇故事和不朽功勋在民间和佛教界传诵不已、世代敬仰。他不仅是昂思多镇尕麻甫村的骄傲,更是尖扎玛尼十二庄的骄傲,同时也是化隆乃至青海人的骄傲。 2024年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