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尘未就,世事心洞明 1215
文|| 三木秉凤诗文选
馨香墨笔纸笺情
兰悴荷枯厌浮名
斑鬓蹉跎华夏育
归舟蜿蜒万波横
犹学唐宋拜八公
几度风霜就世翁
日落秋庭扫寒影
雁南魂断晚衢通
道妙自心灵,书勤非为名,蹉跎尘未就,世事似洞明。 昔者之言,人过七十古来稀,心转流离,恍若一梦,人生阅历蕴酿成器,原始积累似乎完成,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失去东隅,收之桑榆,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甘于吃亏,甘于布福。极目斑斓繁,独哦伴琴弦,庐结乐穷境,不恋车马喧。 人生历险万困求己,莫怒迁于外事外物,此为君子之道,慨然稀若廖星。清醒与沉醉皆有心境,奏乐宛转,蕞尔诗言,兀自倏来,独吼长空。
轩外秋景无绝,文台几近狼藉,寄思天涯海角,落英缤纷魂泥,不忍庐境寡笔,披帛烛光夜语,今宵夜半书闲,寥星隐明天际。江川烟锁,志远气足,天地无惧,万壑如履,无师通古,乐此娱虞,几尺窗景,见证寒暑。沧沧风华易逝,风推顺道舟疾,嬗更花开花谢,旧案书帱如昔。天怜幽草,人重晚晴,世故多舛,天马行空,闲情逸致,反观自省,金无足赤,人无完形,荣辱漫嗟,成败如风,“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一唱又一和,浑然化天成 121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风语呢喃咏寒莲
身陷泥涂心向天
情愿高山长流水
文以载道化福源
寸寸苦秋困冽泉
茎茎待暖脱俗凡
案台要坐十年冷
下笔方能似神仙
深秋之境,山河颜轻,叮咚泉涌,草木凋零。大千世界之精微奥妙,日月星辰之变化有序,四季昼夜之寒署推进,大道之用无所不及。朝为莲子,暮作红藕,丽了春塘,熟在晚秋。虽无参天种,不掩蓬蒿丛,自有悟道心,何畏红尘行。秋深之节,芳菲已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追远,不负韶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宸宇之辽阔到万物之精微,从“天地位焉”到“万物育焉”皆有其灵,人道与天道并行而不悖。
百川归海,大漠云烟,万里沃野,云舒云卷,花开花落,四季嬗变,此非人力之所及矣,故而古代圣王先哲,道法自然,以德配天,上者垂拱而天下治,下者不出户而兴亡知。故而《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语告之,参悟天地的三种境界即性、道、教。“性”,乃万物之本也,也就是事物之本来面目。万物皆有其性,如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法有法性,万变不离其本性之宗,故而“明心见性”乃是修道者之最高境界。“心与性”相结合就是心性,“灵与性”结合就是“灵性”,“人与性”结合就是“人性”。“性”为何物?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曰“不思善,不思恶”即是人之“本来面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灵性未开时被习性左右,灵之开悟即为本性自然。于道者观,心即是性,性即是心,色即是空,空亦是色。《中庸》之“天命之谓性”。其“天命”就是心,这也是《道德经》之“道”,《易经》之“无极”。道是什么?《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万物,性如虚空,包纳万物,颐养有情。以无为之心处无为之道,故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有为之心悟无为之理,故有为而有所不为。道即是心,心即可性,性即是无极,为与不为,阴阳互冲,一唱一和,浑然天成。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4 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