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张正德:
承祖业六十载 缝出岁月情怀
杨春杭
每天上下班从济南市莱芜区龙潭大街经过,我稍微侧目总能在莲河小区正南门东侧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园东北角,看到一个老者身影,静静地坐在那里,在默默坚守着一份古老的手艺——补鞋。他的身影,如同这座城的历史脉络,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与手艺的传承。

从与这位老人的相识到熟络,还需要从头说起。
两年前,我偶尔从莲河小区路过,看到一位补鞋匠正对着修鞋机,眯缝着眼,手握着锥子,仔细地给捧在手里的皮鞋上线。他手中的工具忙碌而有力,专注的眼神坚定而温暖。环顾周围,他的摊位十分简朴。摊位前摆放着一辆简陋的手推车、一台老式的普通洗鞋机,一台配钥匙的小型机器,一个陈旧的木盒子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修鞋工具:锥子、针线、小锤、胶水、皮革、布头、补鞋线……,不论是皮鞋、布鞋、胶皮鞋,还是休闲鞋、运动鞋、时装鞋,在他这里堆了一地。他慈眉善目,对每个前来修鞋的人都笑脸相迎、热情接待。
见此情此景,过惯了勤俭日子的我,想起了家里早已不能穿的几双旧鞋,便顺手拿来几双让其修补,并随即与这位补鞋匠攀谈起来。在闲聊中得知,这位补鞋匠名叫张正德,现家住莲河小区龙生家园,今年已经83岁的他从20岁开始就帮着长年修鞋的爷爷挑挑子下乡并跟随学习补鞋手艺。算起来,应该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那时每天蒙蒙亮,张正德就帮着爷爷挑着挑子出了门。那挑子一头是补鞋机,一头是木箱,装着尼龙线、钉子、胶水,还有废旧轮胎。由于修鞋地点离家较远,走起路来扁担总要在两肩来回转换。张正德的父亲也曾经跟着自己的父亲做过几年的补鞋生意。对张正德来说,补鞋这门手艺,也算是名副其实的祖传了,到他这一辈也算是“鞋三代”了。如今,张正德大爷早已经是莱芜有名的修鞋匠了。
张大爷回忆说:“我从事修鞋60多年,即使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时期,也从未间断过。那个年代靠挣工分吃饭,每年要向生产队缴钱买工分。凭着此门手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育有一子两女。目前在这个莲河小区,摆摊已近20年了。多年来,辗转各地,凭着自己修鞋的手艺,靠辛苦打拼,手头有了些积蓄,还在小区购置了楼房,和82岁的老伴在此安顿下来。虽然儿女孝顺,但是不论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总是埋头修补各种鞋子。每天可以补鞋20多双。十几年前,又买了台配钥匙机器,学习了这方面的技术,可以修配各类钥匙,凭自己的辛勤劳动老两口足可自食其力。”
我耐心地坐在张大爷身旁的小马扎上,仔细谛听,认真端详:这位83岁的老人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看上去也就70多岁的模样。他个头较高,背微微弯曲,但耳不聋,眼微花。一双宽大厚实结满了老茧的粗糙大手忙个不停。也许是修鞋的活计脏累辛苦,也许总是简单重复着同一种动作,他的双手弄得黑乎乎的,两个大拇指的关节高高凸起,衣服上也难免沾上些脏物。那是岁月风霜刻画的痕迹,更是辛勤劳作的印记。
如此看着想着,我不由得向前挪动着马扎,进一步靠近这位老手艺补鞋匠,感受着他手中的温度与匠心。此时此刻,我突然有了动笔想为他写一点什么的冲动。
先看他修补有裂缝的鞋子的动作。他把鞋往铺有垫布的膝盖上一搁,用劲将底抽了出来,先用小锤轻轻敲打鞋底,使其平整,接着开始缝补破损处。只见他转身拿出把小钢刀,划开鞋帮,用钩钻绕上尼龙细线,在豁口处用线密密扎了一圈。稍一用力,线立刻隐匿在鞋帮深处。他在机器上穿针引线后,神情专注地缝补手中的鞋子,然后停下机器仔细地剪去线头,不一会儿,有着裂缝的鞋子在他的巧手修复下很快完好如初。确保鞋子修好了,他把鞋子擦干净装进袋子里递给顾客。
再看他粘鞋掌儿。不管是前掌儿,还是后跟儿,他都按照必须的程序一道道做得特别细致,丝毫不马虎。他先是“因鞋制宜”,选好鞋底皮料,然后仔细打磨,再抹上优质的强力胶,而后心里默默地记下时间,等候着粘合的最佳时刻,稳稳地粘实后,总忘不了重重地敲上几下,一通忙活下来,应该半年之内不会开胶断裂。

张大爷修鞋的手法熟练而精准,无论是修补鞋面,还是更换鞋底,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熟练的技巧将一双破旧的鞋子修复得宛如新生。有位市民怀着试试看的想法,拿着一双破损比较厉害的皮鞋来补。张大爷接过鞋看了看,找到破烂的地方,便立即补起来。只见他一双手动作敏捷,用刀锉掉鞋底板烂处的沙子,接着滴上万能胶,立刻把帮子按在鞋底板上粘住。又见他低下头,细致地补着鞋帮上的开口。每补一针,每拉一线,动作老练、娴熟、有力。在张大爷的手中,一会儿,一双破损的鞋子很快焕发出新的面貌。
不论修补什么鞋,修鞋机在张大爷的恣意摆弄下,似乎很懂事地配合默契,飞针走线,相当听使唤: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启动、停止。要换鞋跟的,他先是在特别订购的皮子上比划大小,再用一把大剪使劲剪下,拿出几枚鞋钉,“叮叮叮”敲击数下,再用锉刀沿边缘磨齐,根本看不出修补痕迹。
有个顾客高兴地说:“有的鞋子要花几百元买一双,坏了就丢掉太浪费、太可惜,但稍作修补还能继续穿一阵子,与原来相比,仿佛还能穿出新品味,并且花费不大,自我感觉仍然良好。”
据我观察,张大爷修鞋的费用的确比较低。粘粘缝缝小打小闹的一般收取3元、5元,修补较为麻烦费时废料的,也很少有超过10元的。同样,他配钥匙的费用也不高,配最小的钥匙仅收2元钱。
虽然每天前来修鞋的顾客不能让张大爷满负荷工作,但由于他技术精湛、收费较低,他的摊位前时常有一些市民在等待维修,很多人都是“回头客”。有的急着上班的,把待修的鞋往哪儿一搁就放心地走了,不着急的,赶上他活忙不过来,干脆就耐心地坐在他身旁的马扎上等着,直至满意地带回修补好了的鞋子。
“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这几乎是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熟知的一句口头禅。如今,虽然生活好了,但人们依旧可以保留着这种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像张正德大爷这样的手艺人,靠着自己的老手艺,踏踏实实地服务着老百姓。老百姓们对“小修小补”的需求,也会变成他们延续“匠心”的底气。
子承祖业六十载,一个“勤”字伴一生。对张大爷而言,每双鞋子都代表着顾客的一份信任,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为他的存在,让这个城区和这个城区的居民,在匆忙的脚步中,感受到一份来自内心的温馨与力量。他的诚实厚道,他的精湛手艺,他的坚守和匠心,为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底色,让他拥有了一定的“客户”。这些“客户”,从忙碌的上班族到悠闲的退休老人,从活泼的孩子到时髦的年轻人,应有尽有。岁月轮换,时过境迁,他周边的有些人因各种原因已经搬到了城区的各个角落,但每当鞋子需要修补时,有些人还是会舍近求远带着鞋子来到这里。
据了解,60多年来,修鞋匠张正德老人每天从早上7点到傍晚6点,除了风雨雪天,除了走亲串友生病或者重要的家务要事,他总是准时出现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的存在,仿佛与这座城区有一个不言而喻的约定。周边的居民们都知道,只要他们的鞋子出了问题,总能在这里找到解决的办法。在众人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个修鞋匠,而是成了这个社区的一份子、居民生活中一道温暖的亮光。多年来,他光修鞋机就换了十几台。他秉持着对传统手艺的追求和勤劳,让修鞋这门传统技艺在他手中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也在修鞋这门手艺中找到了晚年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和快乐的空间,用自己的汗水和坚守换来了一份安稳的生活。从张正德大爷面带微笑的脸庞中,感觉他是最踏实幸福的。
其实,修鞋曾是极具生活情怀的一种行当。修鞋工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种职业。修鞋匠的存在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这个社会节约了一定资源,也为平民百姓节省了一笔开支。修鞋是这漫长岁月里一份难得的坚持,是这个城市里一抹温暖的亮色。
据说在温州,很多后来发达的企业主,曾经有过做补鞋匠的经历。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记忆中的修鞋老手艺人,如今已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渐渐消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我突发奇想:修鞋匠一针一线织补的不只是鞋,更是一种岁月情怀,是时光的记忆。我坚信:不管社会如何快速发展,只要有消费群体,就会有经营者的存在。修补这一传统行业,只要能跟上时代步伐,围绕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做好服务,这个行业就不会轻易消失。
作者简介:杨春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多年来,在市地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余篇,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尚金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