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年文化甘肃系列,平凉(3)
崆峒山,回山王母石窟
从甘肃回到老窝儿太原,就开心的向友人汇报。此行甘肃,祭拜了几位大神,都是中华文化天花板级别的。伏羲大帝故里,黄帝问道处,还有平凉西王母娘娘的故乡。
有人问,到这些大神的故地游一次又能怎么样。是的,说不来究竟怎么样,但感觉就是不一样。沉浸在神话和传说的图文里,在视频里听高人喧天舞地的弄神,虚无缥缈,文化蒙上了层层面纱。到实地转一遭,身临其境的踏实感。最大的收获,让你知道伏羲大帝是人,黄帝也实有其人,王母娘娘也是有人格的大神。神又能怎么样,不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心里不放一尊神,真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在哪里安放。
看8千年的甘肃,第2站是甘肃东部的平凉市。天水市的近邻。

从天水秦安县五营乡的"大地湾遗址"岀来已是午后2点。过了饭时,饥肠辘辘。赶紧到村镇找了家小馆子,喂了一碗臊子面。走哪里吃当地的土饭,看当地的乡俗风情,当是岀门文旅的一部分。本想吃碗天水当地的"浆水面",饭店师傅说,连当地人很少吃了,便宜土产,大概是没油水吧。
甘肃还是有些落后。发达和落后大面上看不岀来,车子房子马路,穿衣戴帽饭碗子,各地差异还真不大。但软件上可以感觉到。人的流动性不大,高速公路的覆盖面差些。偏僻的地方乘车是道难题。到几个县里乘车,客运中心的发车时间与网上查的不同。打个包车到平凉市,得二三百元。公交车4、50元就可。咱是从小穷惯的,抠门是骨子里的基因,能省就省。不急不躁。反正没什么要紧事摧赶。
自行岀门旅游乘交通工具还真是艺术。规划动脑不可或缺。除非是跟着旅游团有导游操心,乖乖的做个听话的孩子。自己岀行则不然。远程的飞机不可替代,地上的乘车花式就多了。岀租车,网约车,大巴车,公交车,拼车,包车,搭车等。灵活筹划,省时省力省钱。旅游不是岀去撒钱的,正常的花销才是持久的日子。
从天水到平凉市,没有人给安排合适的车辆。于是搭车,公交车,大巴车一段段接力游戏,给旅行增了调料。费时略长些,天黑前到达了平凉市。中国这么多城市,原来也没咋的关注甘肃,对这个城市只是模糊的印象。不想一做纸面功课,才知道平凉是华夏民族文明的祖地。
平凉市的来由,是1700年前的前秦皇帝苻坚率大军打败了前凉国之后,炫耀辉煌的战绩,将渭州改名为"平凉"。平凉在甘肃的发展战略中地位很高,是省域的副中心城市。人口不到点儿2百万。

平凉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群山逶迤,河套地形,与天水市城区的格局差不离。倚山顺河东西条状建城。至于城市的建筑特点,反正中国大陆的城都象亲姐妹的模祥儿,大城个子高些,小城矮些,水泥森林稀疏一些。平凉城也不凉,繁华有温度。车水马龙,立交不如大城,热气腾腾的西北城现代化气息也挺浓。
平凉市是地级市,市区就一个城区,崆峒区。到平凉游什么来了,主要就冲崆峒山来的。崆峒文化是平凉的主基调。在平凉眼睛随便一扫,便是崆峒大道,崆峒学校,崆峒酒店……。实际上除崆峒之外,平凉市现代管辖的静宁县,古代叫成纪县,8千年前伏羲大帝就生在那里。由于古成纪行政区划之前也属于天水市,天水把"羲皇故里"作为文化荣耀,又有伏羲庙,风头尽先占去。都是甘肃一家子,所以平凉聚焦了崆峒山。
原来印象中的崆峒山,来自于香港梁羽生金庸等武林文学的通俗小说影视剧等。武林江湖六大主要门派,昆仑派,华山派,南北少林,峨眉派等。其中崆峒派也是主要一支。笔者纯属武林门外汉,不是来平凉考查武学文化的。主要是对崆峒山独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崆峒原本就叫"空同",听名响就暗藏玄机。后来一做功课才知,不仅中国武学真正的源头在崆峒山,祖宗叫广成子。大头更在其后,我们的人祖黄帝还拜广成子为师傅。所以崆峒山文化的活水源头在此,"黄帝问道"。之前,百度上梳理过中国4大道教名山,有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到了崆峒山才知道,黄老道学的始源地,崆峒山才应该是道学文化的大圣山。所以不能不来平凉。
崆峒山距离平凉市区15公里。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座名山就被列为国保级文化遗产。

早起勿匆,吃过早餐后目标崆峒山。不巧的是,天空朦胧,下起了毛毛雨。到了崆峒山旅游服务中心,游人稀少。公交车可直接开到后山脚下,然后可以直接攀登至中台。雨天路滑,选择了坐摆渡车上山。
雨越下越大。浓雾笼罩了天空,也把壮丽的崆峒山包裹起来的不见面目。只有30多米的能见度。景区的司机师傅说,雨天不少见,象这么大的雾天还很稀罕。摆渡车顺着蛇形道,蜿蜒行驶40多分钟到了香山顶。雨大了,同乘车的商户处买了雨披。远山看不见,景物都在虚无缥缈中。一位伴行的游客感叹,太遗憾了。我说大自然呈现我们如此美的风光,恍如入了仙境。他说美什么呀,我说美在朦胧诗。看不清楚,可以充分的延伸想象力。哈哈,一笑而过。天底下一切遭遇是最好的安排。
在大雾迷茫的仙境里游山,还真是特别的感觉。崆峒山是道教名山,植被茂密,芳草葳蕤。沿途都是叫不来名目的参天古树。每一个景点小品的建筑物身披纱衣,格外飘逸神秘。好在景区的开发安全防护设施好,石阶木栈道多有防护链。坡路陡峭,视线模糊。虽在雨中,但不至于担心危险。小心翼翼的慢行。沿途游览了混元顶,静乐宫,斗姆宫,皇城,十二元帅殿,三教洞……。及到中台的朝天门,费时2个多小时。

山是一样的形,但有不一样的魂。崆峒山是古老的道教名山,当然是有缘故的。道教第一山的源头是"黄帝问道"。有人会问,黄帝已是至高无上了,还会向谁学习?
黄帝是中华文化的顶级始祖,在人们的概念中已列入神级人物了。不是人是神的话,那就无所不能了。可在甘肃天水、平凉处走走的话,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可以破除迷信。明白了黄帝不是上帝,他也是人。黄帝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源头,是华夏文明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前面还有伏羲爷。黄帝除了是崆峒山广成子的学生,本人知道的,黄帝的师傅还有襄阳岘山的赤松子,也有青城山的宁封子等。在这些山林高人的面前,黄帝是谦逊低调的学生。
在崆峒山"天梯"半空处,赫然一座石碑写着"黄帝问道处"。终于找到了叫"南崖宫"的小院子。
沿路的游人多了起来。天梯,是一段非常陡峭的坡路,如直立的天梯。有3、40层楼高的悬崖,直线上升。胆小的下行,从上往下看一眼就得尿紧。亏得还是雨中朦胧。人们紧紧的把住护栏的铁链,慢慢的移步。天梯半腰险峻的风景也被错过。

天梯中端有"南崖宫"。窝在山角一处很不显眼的小庙院,门盖的简陋粗糙。门口一把铁锁。只能顺着门缝往里窥探。这就是5千年之前仙人广成子的隐居洞穴?里面新盖了纪念的阁楼。好在看到了殿外"黄帝问道"的小段文字介绍,也算瞻仰到神圣的故地。便十分虔诚默念:黄帝你好!广成子爷你好!
站在南崖宫之外停留了片刻。心中却有万千波浪翻滚。能有幸穿越5千年与人祖道祖近距离晤面,是今生莫大的荣光幸运了。
南崖宫门口有只咪咪叫的乖猫,卧在旁边的石台上,友好的冲着我示意。我抚摸着她。我想象着,她应该是广成子和黄帝爷派来的使者吧。知我千里迢迢却遇到铁将军把门。权当是对我虔诚的嘘寒问暖了。乖猫跟着我一路下了天梯,直到又一座山庙。与乖猫惜别了。我说,再见了,有机会还来的。
广成子是崆峒山的精魂。他堪称为中国武学的先祖。《庄子·在宥篇》记录了他的故事。神话中他是道仙的最高大神"元始天尊"的首位弟子。他主张治身为上,治国为下。主张将道学转化为修练之术。是中国道学向道教转化的重要人物。

黄帝问道广成子,是在他做了部族领袖近20年之后的事。他初次来崆峒山见广成子,还被广成子讽刺奚落了一顿。他拜见广成子做老师学什么,就是学治国之道,做人之道。广成子后来教授了黄帝许多的智识,让他茅塞顿开。不仅向广成子问道,黄帝还向襄阳岘山赤松子,青城山宁封子问道。这就是中国"黄老道学"的渊源了。黄帝还请教歧山的智者歧伯,一段精彩的对话,留下了今日里中国中医文化的圣经《黄帝内经》。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黄老道学"。2500前的老子为什么写岀了震古烁今,惊世骇俗的《道德经》,吸取的是几千年的智慧。包括8千年前的伏羲大帝,5千年前的广成子,黄帝等先人的认知成果。客观的来说,老子也不是神,是道学文化的集大成,是华夏劳动人民累代推敲的认知宇宙和世界的文明沉淀。
这也是本人到崆峒山的动机。有时候书本上无法释怀的东西,走岀来回到时空中就会豁然开朗。老子当然是人。来8千年文明的甘肃走一趟,就知道伏羲大帝也是活脱脱的人,黄帝以及仙人广成子也是有烟火气的人。
多少个游人只看风景里石头林木的壳,忽视山中的魂。假如崆峒山没有"黄帝问道广成子",山不过是一座普通的风景堆集而已。平凉没有了崆峒文化,也就是一座彩色水泥塑造的普通城市了。

中午时走到了中台,雨仍在淅沥沥的下。两条腿软的快支持不住了。走下去还有3公里的山路。于是坐了摆渡车下了山。
拜祭了黄帝与广成子,心中大悦。
人的一生若不做傻乎乎的提线木偶,就必须走出来看世界。
不但伏羲大帝、黄帝是人世间的肉体凡胎,连神话中的西王母娘娘也是人。世界真的太大,人的无知实在太正常了。学问是线性延展的,在案头做旅游功课时,发现平凉市管辖的泾川县回山,竟然是王母娘娘的故里。
王母娘娘是大神啊,赶紧的去祭拜了。
西王母娘娘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女性至美至柔的大神,辅佐天帝爷管理天下事,具有无所不能的法力。
泾川县离平凉市区不到百公里,乘车东向一个多小时即到。
原来以为西王母娘娘是文学造岀来的道家大神。王母娘娘原来也是人,是被建构的神格化的历史人物。王母娘娘的故里也有争议。一说是青海省天峻县的羌人,即青海湖旁边生长的远古部落女酋长。更多的认为是甘肃省泾川的回山。
王母娘娘是中国古老的神仙,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供祭。《山海经》《史记》等历史及文学著作就有描述。传说王母娘娘是居住于泾川回山的部落女酋长,还有名有姓,叫杨回。由于她有大智慧又有天姿美容,后来升天为天帝东王公的妻子,成为天下人膜拜的西王母娘娘。

位于泾川的王母宫建于2千前的西汉。宋代,明代两次重修。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1992年重修。是台丶湾道教信徒捐资修建的。1999年,王母娘娘故里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协会,中国民俗协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景区"以及西王母民俗名城。
带着崇敬西王母娘娘的激动,站在了泾川回山脚下。泾川县城座落在陇原之上,地势还很平展。泾河岸西侧,一座圆形如金字塔般的山兀自矗立,回山也不高,目测下来也就离地百多十米。进了王母娘娘宫的大门,迎面一座彩塑的娘娘塑像,美丽端庄,面容慈祥,放射着大爱的光芒。在娘娘面前,仿佛有见到亲生母亲的感觉。一种亲切感,温暖感油然而生。大概所有华夏儿女都会有同类的情愫了。
回山前屋有一座极具艺术震撼的石窟。石窟开凿于1500年前的北魏。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等地,造像基本是佛教艺术为主。道教中的王母娘娘同时代列为至尊,还有精湛的石窟艺术造像来表现,还极为罕见。
王母宫石窟规模不大,只建有一窟。石窟呈方型,窟高12米,入深11米,绕一周20多米。据介绍,迴廊两壁共有大小200多尊佛菩萨的摩崖石刻造像,有千姿百态的王母娘娘的尊容。已千年以上,部分造像年久风化。有些是北魏之后,宋明时期雕塑的作品。现存较完好的释迦牟尼佛,王母娘娘浮雕造像精美绝伦,仪容神情栩栩如生,艳光熠熠。抱着无比崇拜的心情,为古代先人的艺术与智慧叫绝,为置身于王母娘娘的故地,气场柔光,心中油然荡漾温馨美好。并在心中默默的祷告,祈望王母娘娘护佑我的亲人,护佑我的朋友及天下人,平安健康,一生平安。

依依不舍的拜别了华夏祖母,一步三望,离开了回山王母宫。别离了泾川。
甘肃,还真是神奇的地方。古老的文化,岀产众大神的福地。
不由得有感而发。追溯历史,也是追溯人源。现代人口口声声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远远不够。没有宇宙观奠基,抓住枝叶不见根,什么观都会缺陷。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