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技术侦察日记】 商立民
1984年5月20日 星期日
军区新组建的电子对抗侦察部队,第一次对苏联远东军区所属部队的住址、通信手段及报务人员的基本状况实行技术侦察。短波侦察队政治指导员邹秀春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带队前往,我作为大队文化干事临时被指派到该队代理政治指导员,与副队长张文华(队长缺编)带队随大队开往中苏边境。从沈阳装载火车,运抵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又改为摩托化行进到达东宁县老黑山公社中苏边境线上的老黑山上。架设携带的帐篷在山上扎营。“老黑”一词为满语,意为“刀”。因山顶南侧有一刀尖状山峰而得名。此山海拔798.2米,汽车从山下顺盘山道到达山顶大约要一个半小时的行程,步行从山下到山上大约要三小时。盘山道既是为情报部队专门修建的。在很多年以前,山上就驻有两个固定侦听工作站。而且建有砖木结构的固定营房。
邹秀春,1969年从黑龙江省青冈县入伍,入伍后一直从事无线电报务工作,是一名资深的电台台长,也是我曾经的老台长,后又任干扰营所属连队政治指导员,现任电子对抗侦查大队二队政治指导员,他是一个十分优秀而且个人基本素质很高的政工干部。
老黑山
拂晓戎装到站前,列车长啸破晨烟。
雄心问顶寻踪迹,寒帐搜频入海天。
寂寞峰峦同大漠,飘摇云雾少尘缘。
人生如意无南北,未必徘徊花柳边。
1984年5月22日 星期二
经过两天两夜的铁路输送及摩托化行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的老黑山上,山下就是陆路接壤的中苏边境线,边境线的两侧,是中苏两个国家各一百米的防火道,防火道上的树木都已经被彻底砍伐,变成了开阔地,我们面对的就是苏联的远东地区。此地西距哈尔滨约500公里,东距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约150公里,山里植被茂密,人烟稀少。山的最高处,除两个情报部队的房屋外,还有一片空旷的地域,但长满了野草,我们的帐篷就分别固定在这里。
上 山
路险盘山费琢磨,终于登顶问婆娑。
低头则赏谷飞雁,转眼能瞧岭卧蛇。
峰下遥生白桦树,脚边可见幼年萝。
蒿丛乱长割无尽,不碍观花任你多。
高飞(中华新韵)
远隔山水易生悲,未告出行几日回。
此刻峰峦人似雁,结群同向异乡飞。
1984年5月23日 星期三
短波是指频率为3~30MHz的无线电波。电台一般多选择2.5-15MHz的频率工作,更多的工作频率还是在3~10MHz频段工作,高于或低于这个频率区间时发射效果不是很好,但有的报务人员为了回避干扰,或回避跟踪,也可以选择这样的频率工作。我们监听苏军电台时,一般只在这些常用电台使用频率搜索苏军电台信号。大概是由于苏联土地面积特别大的原因,有线电话覆盖不是完全到位,所以苏军有些上下级或平级之间经常用电台保证平时的通信联络,而且常常直接使用语音对话,我们侦察队就是对这些电台的通话内容、发射功率、工作频率、固定的联络时间及报务员的配备等情况进行搜索分析,确定所属电台部队的级别,必要时可以用测向机确定电台的位置。测定位置时需用两台测向机同时进行,一台测向机可以测出电台的方向,两台测向机拉开距离,测绘所得到的图像坐标的交汇点既是所要确定的电台位置。
边防之旅
对抗途中又一春,特殊任务总逢新。
生来福薄须增慧,赐予才疏知费神。
曾发电文如反掌,今搜情报似寻珍。
但求足底多蹊径,不惧云多雷雨频。
1984年5月28日 星期一
晚上刚到就寝时间,突然起风,一会便下起了大雨,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顶,风声雨声连成一片,怒吼着,似乎有把山上这两栋低矮的房屋和我们这几幢帐篷一同赶到山下的气势。
突来夜雨
天晚风云动,蚊虫灯下飞。
帐窗分夜雨,野岭宿人稀。
1984年6月3日 星期日
几天来,吃、住及侦听训练场地都已经安置妥当,有时间到山头走一走,但山上各种毒蛇特别多,我们全队的干部战士都很少有人见过蛇,所以我们所有人连草都不敢碰,如果到有草的地方去,就按照传统说法拿着棍子先打草惊蛇,否则不敢向草丛里迈进半步。
蛇
此虫随处可生成,腮颈宽宏人震惊。
蛙到谷边常恐惧,鸟栖树上不安宁。
道旁柞挂中华蝮,岭上藤缠竹叶青。
身入蒿丛拿杖打,眼观枝密绕开行。
【注释】中华蝮、竹叶青:是两种毒蛇的名字。
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早白垩纪 。全球总共有3425种蛇类。蛇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其行走姿势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地行进。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身体细长,全身布满鳞片, 嘴可张大,舌头分叉,伸缩性强, 四肢退化,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
蛇分布在除南极洲、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 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蛇类有冬眠、夏眠的习性。 蛇是肉食性动物,白天或晚上出去捕猎,或耐心等候猎物出现,不同种类习惯不同;利用视觉、嗅觉或者红外线传感器确定猎物。蛇以昆虫、蜗牛以及鸟类、啮齿目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的爬行动物为食。 不同种类的蛇,其繁殖的方式也不相同,多数蛇以卵生繁殖,有些蛇以卵胎生方式繁殖,雌蛇将卵保存在体内,蛇卵没有壳,在雌蛇体内发育成幼蛇,而后产出。
1984年6月5日 星期二
听山上长期执行侦听任务的情报部门的人讲,这里经常有狼在山上出现,晚上出门即使在山上也要小心,在这里特别是天黑以后经常会看到像狗的动物,没有月亮时更会显得眼睛闪闪发光,那就是狼,狼是食肉动物,会主动向人发起攻击。我们来到山上,大家也是不止一次看到。
狼
天冷风高扬,人孤怕夜长。
隔窗张望处,两眼发蓝光。
1984年6月16日 星期六
大队指挥室主任韩伟到山下东宁县文化部门租了一套录像带,名字叫《霍元甲》,一部录像带几十集,租的时间很短,必须在短时间内看完,如果超时会增加费用。大家连续看了两天两夜,看完之后按时还回了录像带。这是在山上唯一的文化生活。
韩伟,一九七零年从沈阳入伍,时任电子对抗侦察大队指挥室主任。
寂寞之山
秋夏前边数到春,山间从未见遊人。
晨曦初照无莺雀,晚籁轻弹靠比邻。
似旧三餐尝寡淡,芳心四季履清贫。
若称狼狈应如是,硬道充盈勿当真。
1984年6月18日 星期一
晨起大雾,我们驻扎在东宁县老黑山公社老黑山的最顶端,此处天晴日丽,万里晴空,向周围看去就像一片海洋,不远处有老黑山的次高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想仙境应该不过如此。
东宁老黑山晨雾
近看山头尽老苍,遥欣谷岭总茫茫。
前观朗朗飞天日,转顺滔滔似海洋。
时有琼林仙岛在,偶来华殿紫峰藏。
此番光景属虚幻,勿待浮槎济玉堂。
1984年6月19日 星期二
我们在山上,没有电视信号,也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十分枯燥,但作息时间还是和军营一样,九点钟准时就寝。大家刚刚进入梦乡,晴朗的天空突然变脸,八九级的大风带着暴雨突袭而来,即使是再深沉的睡梦也会被惊醒,令人震惊的程度不仅仅是前所未见,而是不可言表。此刻气温已从白天的零上二十七八度急剧下降到了零上三四度,好在我们出发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大家都带了很厚的防冻服装。暴风雨过后,早晨出了帐篷向山边看去,有的树木被连根刮到,有的拦腰折断,一片狼藉。据说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好在山上土地肥沃,雨水充盈,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强。
东宁老黑山风雨之夜
他山望去晚霞烧,箕伯申时自纵骄。
刮地携雷成怒吼,折松入谷至飘摇。
驼绒军帐迎风立,镜泊龙王随意浇。
此处天公常任性,只因高耸过云霄。
【作者简介】
商立民,满族,原籍:黑龙江省肇东市。现任沈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书记兼会长。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楹联分类汇编》,并获得了2016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编写出版了《<新刻对联从新>考注》,该书获得了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全额补贴;编写了《曲律讲义》《诗律讲义》《词律讲义》《对联创作及诗联对仗规则》(初级版、中级版、研修版)等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