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选读(4) 杞人忧天为哪般
选自《列子·天瑞篇》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释)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ní)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太)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补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译文】
杞国有一个人担忧会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因而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又有一个人替他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它无处不在。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空气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崩塌呢?”
杞国人说:“天既然是气体,那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不过是积气当中会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什么伤害。”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陷下去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它充满四处,无处不在。你行走踩踏,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怕它陷落呢?”
杞国人听罢,疑团消失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十分欣喜。
楚国的长庐子听说了这件事,笑他们说:“虹霓、云雾、风雨、四时,这些都是由天所形成的积聚的气体。山岳、河海、金石、火木,这些都是由地所产生的堆积的形体。既然知道它们是积聚的气体,是堆积的土块,怎么能说它们不会坏呢?天地在无限的宇宙空间里只是一粒微尘,而在这承载万物的地球上却是最为巨大的东西。它们难以消亡,难以穷尽,这是肯定的;人们难以揣测它们,难以认识它们,这也是肯定的。担忧天地会坏,那实在担忧得太远;但断言它们不会坏,也是不对的。天地不能不坏,结果总是要坏的。如果遇到天塌地陷,怎么不使人担忧呢?”
列子听到这件事以后笑着说道:“说天地会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错误的。天地最终会不会坏,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虽然如此,不坏是一种结局,坏也是一种结局,所以说,人一出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死了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再生;来到世上,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去了又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再来。天地坏与不坏,我何必放在心上呢?”
【秋雨堂曰】
“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是《列子》中流传最广的典故。李白有诗曰:“杞国无事忧天倾。”那么,杞国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忧虑呢?这与杞人的国运和经历有关。
杞国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是由大禹的直系后裔所建立的封国。当时的杞国是夏朝众多封国中的一个,商汤灭夏之后,夏桀之子淳维带领着一部分族人逃亡到了北方。而夏王朝的一支娄姓部族则被商人迁移到今河南杞县一带,重新建立了杞国。西周灭商以后,周武王为了保留大禹的宗嗣,派人寻找到大禹后裔东娄公,将他册封到杞地,继续延续杞国国祚。在西周时期,有周王室的庇护,其作为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得以稳定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凋零,杞国失去了周王室的有力庇护,开始频频遭受欺凌。在众多强大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处境十分艰难。战国时期:公元前647年,在淮夷诸赢与宋国的入侵下,杞国被迫向东迁徙到缘陵,也就是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
杞国作为一个小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诸多波折和变迁,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而“杞人忧天”的故事,正是在杞国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杞国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
再者,杞国地处中原,属于地震多发之地,历史上也曾发生过陨石撞击地球的事件,至今在那里还有南落星村、北落星村的地名。陨石撞击可能引发了地面塌陷等类似地震的现象,给杞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种类似天崩地陷的场景,很可能是“杞人忧天”这一典故产生的背景因素之一。
列子讲述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不要为自己不能把控之事而忧虑。那只能使自己徒增烦恼,毫无益处,也没有意义。在当代现实生活中,那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家和预言家非常多,在网络上大肆渲染不靠谱的忧患意识,天天叫喊世界大战即将爆发,预言地球将于某一年毁灭等等,为了自己的那点流量,给本来就生存不易的老百姓凭空添堵。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可以不予理会。
2024.11.2.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