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诗词.微刊》2024年11月“诗词理论”征文专刊(二)
(总213期)

谈中华诗词创作的几个关键问题
陈立军
摘要: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在当今时代,中华诗词的创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围绕中华诗词创作的四个重要问题展开论述,即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严守诗词职业操守、坚持为民创作诗词以及强化底线思维意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旨在为中华诗词创作者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诗词创作;思想政治素养;职业操守;为民创作;底线思维
引言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华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华诗词的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传承中华诗词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成为了摆在每一位诗词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中华诗词创作的四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华诗词创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一)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
中华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在诗词创作中,创作者应积极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数仁人志士用诗词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坚守。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弘扬正义,用诗词记录和歌颂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正能量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增强人们的信心和勇气。在诗词创作中,创作者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诗词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可以通过描写自然风光、亲情友情、人间大爱等主题,传递温暖和希望。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爱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传递了强烈的正能量。
(二)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
中华诗词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诗词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唐代的边塞诗、田园诗,从宋代的豪放词、婉约词到现代的新体诗,诗词创作者们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用诗词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在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词创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诗词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心声。可以通过描写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展现新时代的风貌和成就。例如,描写高铁、5G 等科技创新成果,表达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描写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生活,反映乡村振兴的成果;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环保行动等,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需要诗词创作者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要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为诗词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外,诗词创作者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为诗词创作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二、严守诗词职业操守
(一)保持赤诚之心,坚守艺术追求
诗词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保持赤诚之心,坚守艺术追求。赤诚之心是指创作者对诗词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生活的真诚和敬畏。只有保持赤诚之心,才能在诗词创作中投入真情实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坚守艺术追求是指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追求诗词的艺术美。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创作者要在语言表达、意境营造、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使诗词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同时,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为中华诗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培养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是中华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诗词创作者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家国情怀是指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家庭和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诗词创作中,创作者要培养家国情怀,用诗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用诗词反映人民的疾苦和诉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担当社会责任是指诗词创作者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诗词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创作者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传播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作品,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三)尊重历史文化,传承诗词传统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诗词创作中,创作者要尊重历史文化,传承诗词传统。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华诗词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汲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传承诗词传统,要注重诗词的格律和韵律。格律和韵律是中华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们不仅使诗词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还体现了诗词的艺术规范和审美标准。创作者要在尊重格律和韵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诗词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要传承中华诗词的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关怀等,使诗词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坚持为民创作诗词
(一)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生活是诗词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诗词创作者要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走访基层、体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求,为诗词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诗词创作者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只鸟的飞翔、一个孩子的微笑等,用诗词记录下来,传递给读者。同时,要关注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用诗词表达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支持,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心声
坚持为民创作诗词,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心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诗词创作的服务对象。诗词创作者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需求,用诗词表达人民的心声,为人民群众代言。
反映人民的心声,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贫困、疾病、失业等。诗词创作者要关注这些问题,用诗词表达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困难群众。同时,要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诗词创作者要用诗词描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人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三)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坚持为民创作诗词,要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阅读水平和欣赏习惯,使作品易于理解和接受。
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诗词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和晦涩的词汇。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要投入真情实感。诗词作品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创作者要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对祖国的热爱等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强化底线思维意识
(一)遵守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
诗词创作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创作,但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创作者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创作、传播违法违规的诗词作品。要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不参与任何违法活动。
不触碰法律红线,要注意诗词内容的合法性。诗词作品不能涉及色情、暴力、恐怖、反动等违法内容。同时,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抄袭、剽窃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二)坚守道德底线,不违背公序良俗
道德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诗词创作者应坚守的底线。创作者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创作、传播违背公序良俗的诗词作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不违背公序良俗,要注意诗词内容的道德性。诗词作品不能宣扬低俗、庸俗、媚俗的思想和行为,不能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尊严。同时,要注意诗词的语言文明,不使用粗俗、下流的语言。
(三)保持理性思维,不被情绪左右
诗词创作往往会受到创作者情绪的影响,但创作者要保持理性思维,不被情绪左右。在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避免偏激和片面的观点。要以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保持理性思维,要学会控制情绪。当遇到激动人心的事情时,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兴奋或愤怒。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创作中的各种挑战。
结论: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诗词创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要严守诗词职业操守,保持赤诚之心,坚守艺术追求,培养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尊重历史文化,传承诗词传统;要坚持为民创作诗词,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心声,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要强化底线思维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底线,保持理性思维,不被情绪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秀诗词作品,为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陈立军,中共党员,乌兰浩特一中语文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培训招生委员会副主任。《兴安诗词.微刊》主编。
主编:陈立军
主办单位:兴安盟诗词学会
主管单位:兴安盟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