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选读(6) 列子的养生之道
选自《列子·黄帝篇》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燋(jiāo,通焦)然肌色皯黣(gǎn měi,晦黑),昏然五情爽惑。
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燋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叹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yǎn)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zhì,挠)无痟(xiāo,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ài。同“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译文】
黄帝即位十五年了,因受到普天下爱戴而沾沾自喜,就一心调养身体,娱乐耳目,满足口鼻欲望,结果弄得面色焦黄,憔悴不堪,头昏眼花,情志迷乱。
又过了十五年,他因社会的动乱而忧心忡忡,就竭尽聪明才智,管理百姓,结果还是弄得面色焦黄,憔悴不堪,头昏眼花,情志迷乱。黄帝便高声叹气说:“我的过错太严重啦!保养身体,把自己祸害成这样;用心治理天下,也把自己祸害也是这样。”于是,抛弃纷繁的政务,舍弃华丽的宫殿,裁去贴身的侍从,取消娱乐的钟鼓,减少美味的膳食,隐退到外庭简陋的房舍里独自居住,清心反省,消除肉体的欲念,三个月都不亲自过问政事。
有一天,他白日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华胥氏之国漫游。华胥氏之国在弇州的西面、台州的北面,不知道距离中原有几千万里路;不是舟车脚力所能到达的,只是神游罢了。这个国家没有君主官长,一切听其自然;人民没有嗜好欲望,一切听其自然。他们不知迷恋生存,不知讨厌死亡,所以没有夭亡;不知偏爱自己,不知疏远外人,所以没有爱憎情感;不知违背,不知顺从,所以没有利害;他们没有什么偏爱,没有什么畏惧。投入水里不会淹死,跳进火中不感到灼热。刀砍鞭打无伤痛,指甲搔挠无痛痒。升到天上如同脚踏实地,睡在虚空好似躺在床榻。云雾不能妨碍他们的视线,雷霆不能扰乱他们的听觉,美恶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境,山谷不能绊倒他们的脚步,这都是神游而已。
黄帝梦醒,洋洋自得,把他的辅佐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召来,告诉他们说:“我闲居了三个月,清心反省,消除欲念,潜心思考调养身心治理天下的道理,但没有想出好方法。后来我疲倦而入睡,就做了这样一个梦。现在我明白了,最高深的道是不能根据常理求得的。我知道它啦!我取得它啦!但是我无法把它告诉你们啊!”
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乎像华胥氏之国,黄帝却逝世了,黎民百姓为怀念他而痛哭,二百多年都没有停止过。
【秋雨堂曰】
列子在这里讲了黄帝刻意养生和用心治国而把自己弄得面色焦黄,憔悴不堪,头昏眼花,情志迷乱的故事和梦游华胥国的所见所闻,阐述了道家养生和治国的两个根本理念。
列子认为,养生的最好途经是“无欲无求”。
黄帝看到老百姓如此爱戴自己,便沾沾自喜,开始“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结果把自己弄得面色焦黄,憔悴不堪,头昏眼花,情志迷乱。而华胥国的百姓没有嗜好欲望,一切听其自然。“他们不知迷恋生存,不知讨厌死亡,所以没有夭亡;不知偏爱自己,不知疏远外人,所以没有爱憎情感;不知违背,不知顺从,所以没有利害;他们没有什么偏爱,没有什么畏惧。投入水里不会淹死,跳进火中不感到灼热。刀砍鞭打无伤痛,指甲搔挠无痛痒。升到天上如同脚踏实地,睡在虚空好似躺在床榻。云雾不能妨碍他们的视线,雷霆不能扰乱他们的听觉,美恶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境,山谷不能绊倒他们的脚步。”这不就是道家所向往的神仙过的日子吗!人若无欲无求,便是神仙。
在治国方面,列子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他比老子更为彻底,甚至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度,连君主和官长都不需要。在他所梦想的华胥氏之国里,“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不用什么人来管理,一切顺其自然,也就是依道而行,老百姓便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晋代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其灵感也许来自于列子的“华胥氏之国”,只不过少了列子的大胆和浪漫,多了些老百姓现实生活的烟火气息。漫长的贫困生活和无休止的战乱,让老百姓再也不敢奢望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神仙般的生活了。
后世的知识分子也没有了列子、庄子那样天马行空、逍遥遨游的思想境界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专制主义,使中国再也难以出现诸子时代那样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了。
2024.11.4.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