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坪岭下的“飞虎将军”(上)
乔言
摘要:在今天的邢台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流传着丰厚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的流传让太行山中段和包括桃树坪岭道在内的周边村落有着共同的文脉和价值观念认同。本文记述了晚唐时期李克用、李存孝父子之间的恩怨史实,来表述传统文化对当地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中太行 桃树坪岭道 邢州 李存孝 李克用
在中太行段邢西路罗川桃树坪岭道的西孤山,是乡民们顶礼膜拜的神山,自古以来,这条连通太行山东西的重要岭道上驮队逶迤、商旅繁忙,太行两麓人们相互结亲,婚丧嫁娶,来往于孤山脚下,人们只敢仰望,从不敢轻易登上高峰。在人们的传统信仰中,这座山上居住着山神,掌管名山大川,佑护十方来客、一方安详。
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建设的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了集约化时代,社会文明向着“城市牧歌”模式靠拢,太行山上桃树坪岭道这条曾经异常繁忙的商旅要道日渐式微。那一座座废弃的古城墙、古墩台、石板路还向路人诉说着当年历史的沧海桑田。至今在桃树坪岭道最高峰的“寒风栈”山顶上一座座废弃的石凿饮马池、石食槽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风霜。
自古以来,交通条件就等同于一个地区、一座城池的宿命,越是便于交通,越是发展迅速;反之,交通闭塞则得不到发展。南朝刘宋时期郭缘生《述征记》所记的“太行八陉”,每一道陉口外都有一两座中小城市。“太行八陉”之外另有两条重要通道,一是河南安阳市西的崞口陉,另一个就是河北省邢台市西的这条桃树坪岭道。安阳市和邢台市都是形胜之地,也是千古名邑,所以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不仅十分丰富,而且生动感人。以西孤山为核心的历史遗存是串联桃树坪岭道文化和文脉的落脚地与出发点。就让我们在她的见证下,挖掘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歌吧。
据考证,在桃树坪岭道、西孤山顶上有传说记录的一个核心人物就是晚唐晋梁时期的“飞虎将军”李存孝,邢台方志记载,李存孝登上孤山顶观察敌情,挥斥方遒,征战黄匪,建功立业。
唐代后期爆发的黄巢农民军起义,无疑加速了唐朝快速走向衰落,加快了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他们或僭越皇权、威胁天子、赀索官职;或兵燹皇都、洗劫国库,或掠质皇帝、绑架朝臣、驱徙黎民,致使天下大乱。
乱世出英豪,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使李存孝有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才有了在晋东南太行的崇山峻岭到“邢、洺、磁”[i]
那些激荡人心的真实历史故事。就在这个时期,在桃树坪岭道之间“十三太保”李存孝才长期镇守太行雄关大川,厉兵秣马于高山之巅,登上孤山顶视察敌情。据邢台县志载,“西孤山”海拔1517米,位列邢台市前十高峰,孤山又名西孤山、存孝垴。至今桃树坪岭道最高的山顶“寒风栈”还有大量石刻马槽,垒筑的兵营马圈遗迹,它们在岁月的侵蚀中,默默诉说着王朝更迭,深谷为陵,高岸为壑的沧桑巨变。
李存孝以什么样的价值而受史家推崇,为乡民膜拜呢?而太行乡民千百年来把李存孝奉为心中的神明,学界最认可的就是“忠义”思想的价值观和文脉的延续。
李存孝以及他的义父李克用非常忠于唐朝,始终都在维护李唐江山的最大利益。李存孝最显赫的战事大部分是攻打黄巢和从黄巢阵营中逐渐壮大的朱温。可以说李存孝依托太行天险,依靠太行山民的勤劳朴实才使其兵强马壮,队伍鼎浩。
再说义,当时以李克用为首的晋兵集团,主要还是在中央集权的唐王朝统领下为国效力,没有割据称霸。而他们的最大敌人一个是“黄匪”,一个是“汴兵”,黄匪是黄巢,汴兵的首要头目就是朱温。黄巢统领的士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为民所憎;当然,在民间自然是反贼的角色。从国家一统的家天下封建王朝来说,其行径当然缺乏合法性和拥护性。到晚唐朱温之乱,其用卑劣的手段夺取唐朝的江山社稷,也正是百姓所憎、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晚唐各军阀反对中央集权,并不是为所谓的天下苍生,江山社稷;而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不惜发动残酷战争。所谓的“一将成名万骨枯”就是最朴素的现实写照。
李克用、李存孝父子的另一个对手朱温生性狡诈、诡计多端,又善于掩隐情色,他与倡导忠义传家的李克用家族形成鲜明的对立阵营。朱温从黄巢军中发家,而后归顺于唐,最后又彻底推翻了唐王朝。李克用与朱温有国恨私仇,嫌隙日深。也正是在和朱温的斗争中,错杀了李存孝,最终惨败于朱温之手。由于政治阵营的立场不同,势必导致李克用、李存孝父子屡次东下太行与朱温交战,那么邢台与其西靠山的太行岭道就是主战场。
《新五代史·义儿传》称李存孝为“代州飞狐人”,即今河北涞源县人。但涞源县志无记载,民间无传说。
据载,北魏时期,其政权从大同向中原修过一条国道,灵丘一段称为“灵丘道”。在唐代“灵丘道”又称为“飞狐道”;而清康熙《灵丘县志》亦记载“后唐李存孝,邑人”。
《新唐书》载:存孝,飞狐人。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 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据清《灵丘县志·忠义》记载,李存孝“童时牧羊大涧前,值晋王李克用围猎得虎,争相逐射过景思侧,景(敬)思恐噬羊乃徒手搏杀,隔涧掷还,一军皆惊,晋王异而收为养子,赐姓李名存孝,出入军中多立奇功”。
《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中记载:“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新唐书》中记载:“存孝,飞狐人,所谓安敬思者,善骑射,攻葛从周,败张浚、韩建,数有奇功。”可见其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战功卓著。
关于李存孝的称号是“飞虎将军”还是“飞狐将军”?由于历史久远,许多史书版本都有混淆,经笔者查检,在元杂剧里出现了“十三太保”“飞虎将军”的称谓——《哭存孝》头折:“某本姓安名敬思……有阿妈李克用见吾有打虎之力,招安我做义儿家将,封我做十三太保飞虎将军李存孝。”[ii]
但在新旧《五代史》,包括《资治通鉴》后梁至后唐、后周部分,都没有查到关于李存孝的诨号。看来,不管是“十三太保”还是“飞虎将军”,的确都是民间演绎,坊闾相传而已。
“飞虎将军”李存孝率军大战黄巢的落脚地就是今天包括桃树坪岭道在内的太行中段。桃树坪岭道的“西孤山又名存孝垴”(实则是孤山的寒风栈顶),就是李存孝登山顶观望敌情之处。
“寒风栈”昭示了那是战争的遗存。高山之巅,风啸山林,寒冬腊月,战争不休,将士的艰辛勿需细思。
今天的贺家坪村,正是当年黄巢驻兵场所,有驻兵的石岩,有训练兵马的“四十五里跑马栈”,“贺家坪”就是因战获胜而祝贺之意。附近的“英谈村”就是因为群英会谈而得名;“血流峪”就是附近杨庄崦南下的交战之地,血流成河,至今这个凄怆的名字还铭刻在乡民的基因里。“天明关”村,也是因为李存孝等晋兵和黄巢作战,或天明攻过此关而得名,至今沿用。“朱温坪”村,当地乡民也叫“朱文坪”,相传当时朱温在此驻兵放马而得名。后当地村民厌恶朱温为乱唐贼子,把温的谐音改为文,以示当地人民向往和平,尚礼知文。但历代县志记载此村还是“朱温坪村”。
以上所有地名均含有历史传承和乡民历代的文化认同。这也为太行两麓人民日后商号文明、驮道文化、诚信传家埋下深深的伏笔。
(指导老师:栾贵川,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并致谢!
[i]晚唐“邢洺磁”是指今天的邢台、永年、磁县大部分地区。
[ii]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册第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