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这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位使者,悄然降临,如同一位慈祥而深邃的长者,以它那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冬季的序曲。它宣告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寒冷的冬天已悄然拉开序幕。
追溯立冬的由来,我们仿佛能穿越回那遥远的周代,翻开《礼记•月令》的篇章:“是月也,以立冬。……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感恩,更是古代帝王仁德与威严的彰显。立冬之日,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虔诚地迎接冬天的到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份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唐代诗人李白的《立冬》诗,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将我们带入那立冬时节的闲适与宁静:“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人因寒冷而慵懒,却在这寒冷的夜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与诗意。他温一壶美酒,醉眼朦胧中,月光下的墨花仿佛化作片片白雪,铺满了前村。
《淮南子·时则训》对立冬的描述则更为生动细腻:“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水面凝冰,土地封冻,野鸡隐入大水化为蜃,彩虹藏匿不见。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古人对生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浪漫想象与深刻洞察。
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为“四立”,是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时节。农历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人们在这一日稍作停歇,犒赏全家一年的辛劳,以时令佳品祭祀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吉祥。
宋代诗人陆游的《立冬日作》则以其豁达的心境,为我们展现了立冬时节的另一种风貌:“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蛰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诗人身处简陋的房屋,却以颜回为榜样,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他用炭火取暖,用布被御寒,心境豁达而超然。
立冬的习俗丰富多彩,各具地域特色。在北方,人们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更岁交子,庆祝冬天的到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而在南方,人们则更喜欢吃些鸡鸭鱼肉等热补食物,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补冬、冬酿、晒被子、剪指甲等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冬季的敬畏与尊重。
补冬,是立冬时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地域特色,选择适合的食物和方法来补充能量、抵御寒冷。在南方,麻油鸡、姜母鸭等热补食物备受欢迎;而在北方,羊肉、狗肉等温补食物则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天。
冬酿,则是立冬后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由于气温降低,细菌不易繁殖,民间有立冬“冬酿”的习俗。人们用新米、新谷或其他粮食制作各种佳酿,如米酒、黄酒、白酒等。这些酒不仅可以暖身驱寒,还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在冬日的寒风中,一杯酒,足以让人忘却寒冷,沉醉于这美好的时光。
晒被子和剪指甲,则是立冬时节人们为了迎接冬季而做的日常准备。晒被子可以除去潮气和灰尘,使被子变得干爽、蓬松、暖和;而剪指甲则可以去除指甲中的污垢和霉气,预防感染和疾病。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却蕴含着人们对冬季的敬畏与尊重,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立冬之夜的美丽与哀愁:“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诗人在立冬之夜,乘船漂泊在江面上,感叹年华老去,寒意渐浓。然而,眼前的渔火和樵火却给他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他期待着清晨的到来,再次观赏峨眉山的美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
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凝聚。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去体会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同时,也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怀。让我们在这个冬季里用心去感受每一份温暖与美好;用爱去传递每一份关怀与希望;共同迎接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