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三家》
庞进
著名作家和谷兄近日在西安书院门版本书店,偶然看到了《散文三家》一书,就将该书的封面、扉页、序言、目录等拍照后微信发我。这便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回忆。
1984年春天,我从临潼县创作组调入西安晚报社文艺部任副刊编辑。其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文学艺术界一片繁荣,我的业余创作也进入佳境,见于报刊的作品多了起来。
这期间,认识了谢强、李建邦两位作家。都是通过作品认识的:他们写稿、投稿,我编稿、发稿,一来二去,就成了文友。当时,谢强在陕西省国防科工委任宣传干事,李建邦在蓝田县北关中学作语文教师。
到了1986年,三个人都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其中,散文相对写得多也发表得多。一天,谢强来到我在报社的住处,说咱们合作出个集子吧,每人精选二十来篇文章,总共十万字左右吧,不要太厚。我说可以呀。之后,我就选了《大像山拾趣》《孩子,你还在襁褓中》《有关壶口的胡思乱想》等二十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了谢强。
谢强的办事能力很强,他先是找了时任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贾平凹兄题写了书名,后又请时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和谷兄作了序。和谷兄的序是一封信——
庞烬、谢强、建邦诸君:
承蒙厚爱,我将送来的书稿略略溜了一遍,自觉不少收益。因未能细察,对各位的大作便谈不出一二,只能勉强说几句直感而已。
集子中的一些篇什,我曾在报刊上读到过,现在分别辑为一束,是可以品评出诸位在散文创作上的一些眉目了。种一把,收一把,尔后结为一捆。你一捆,我一捆,他一捆,在晒场上依傍着,形成三位一体的鼎状,奉献于同行,实在是很有点意思的。
三辑文章,可以是三张脸,三枚心,三双不同神情的眼睛,和三块眼中心中的世界。即使没有同题异笔的篇目,却不难窥见其共性中的个性和个性中的共性。庞烬笔底的名山胜水,总是于历史层面的诗意中透出冥冥的佛学文化的意味,荡舟、幽思、散心、放眼:企求微言而大义,闲适却不乏激奋之情愫。谢强则着墨于童雅的意绪和生活浪朵间,写世间情,抒人间爱,也吟咏生命之悲怆和壮美,脉脉地流泻着多情的人生。而建邦却以老诚的慧眼,去捕捉自然与生活的玉矿,勾勒乡景,描抹风情,奉献出的是一帧帧亮丽的窗花。其庞烬的飘逸,谢强的深情,建邦的诚恳,各有千秋而互为补充,成了这个集子的和弦。
随意地说来,可能很是偏见,望多宽恕。散文是很不易写好的一种文体,但只要有要写好的愿望,寂寞地去写,总有收获。愿同诸君共勉!
和谷 上
丙寅年双十二夜草于楼观
大概是1986年年底或1987年年初,书印了出来:署“西安市作家协会编”,封面天蓝色,淡淡地飘洒着白色的水气,平凹兄的题字很醒目,整体给人朴素、简约又不失几分庄重的感觉。
在这本书中,我的署名是“庞烬”。当时,起、用这个笔名的原因,一是觉得“烬”之本义“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与作家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对作家而言,创作,不就是在“燃烧”生命吗?二是“烬”字很少见于名字,符合我的把笔名起得别致一些的想法,且与我本名庞进的“进”发一个音。这个笔名后来不再用了,其主要原因,是与身份证上的本名不符,取稿费时比较麻烦,常要求所在单位开证明。
这本书虽不属出版社正式出版,但对我们三人而言,有“文坛初声”的意义,是一次“合作亮相”,体现了我们对文学事业热爱、投注,和文友之间的美好情谊。
今天在构思这篇忆旧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伟人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句子。是啊,“三十八年过去”了,真是“弹指一挥间”啊!当年青丝,如今白头,抚今追昔,思绪悠悠,祝福平凹兄、和谷兄和谢强老弟!祝福与《散文三家》有缘的所有朋友!
(2024年11月7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庞进文集》(一至二十卷)等著作五十五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