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泛舟
——一组诗人的作品欣赏
上刊诗人:
谢巴特尔 泽民 于智慧 独舞风铃 木子铎 韩志华 杜建民 李国良 童华 包彦军 苦觉 太平王子 江帆 狄安娜 殷秀奎 郑国辉 杨建军 郭万升 冬日的阳光 秋谷 彭世造 黄海伯 蔡春德 冯德章
1. 塔布河,故乡的河
文/谢.巴特尔(内蒙古)
/ꡚ·ꡎꡝꡉꡖꡘ
四子部落,因为你
携带着故乡泥沙
知恩的细浪
在我,靠近之前便
一一一失声痛哭
……
剩下,看够了
一路春光
看够了,阑珊灯火
骨头里,荡漾着温暖
从里到外
都是,从今往后
一一一一路全是
……
只有,顺着倾泻的风
骑在浪的脊背中央
蹄声如槌,轻叩岸的
一一一梦乡
……
只有,摇碎星空
月光的涛声
因为,牵肠挂肚
才会
扶着岸的肩头
一一一回望
……
当我,劝回身后的
喧嚣
一只,白鹭的鸣叫
让千里之外的你
也听见,塔布河的
一一一心跳
……
2. 吐烟林
文/泽民(广东)
一缕炊烟袅袅,从记忆中
钻出来。擦亮孩童的梦
炊烟,是父母的亲笔信
写一篇篇为孩儿成长嘱咐文
不管远走他乡,一脸烤烟般
黑眸子涌满水涟漪。门口目送
直至身影消失拐弯巷口
走远的炊烟,时常想起
独有的疼痛,像绳子扭紧的心
3.位置
文/于智慧(新疆兵团)
去年我在通古特沙漠寻找肉芙蓉
一把铲一壶水一个人
沙漠写满未知数
太阴落山时我迷了路
夜幕中的植被都长成黑乎乎的
我成了一只无头的苍蝇
没有人告诉过我的位置在哪里
沙漠里没有路定位系统不管用
我只能靠经验去摸索
冷静处理应对今天发生的事情
我隐约记得來时翻越五道岭
还有一颗高大的脖子向南的胡杨树
上面住着一只鹰
我小心翼翼一路找下去
猛然间一声长鸣吓得我一激灵
原來鹰也吓得一激灵
终于我找到自已的位置
朝着村庄阔步前行
星星眨巴敬佩的眼睛
月亮也悄然升起
4. 呼伦贝尔玛瑙
文/独舞风铃(内蒙古)
那是火山留下的舍利子
安卧于呼伦湖畔
在寂静苍茫里,点化尘世
有人,曾用刀锯
想要剖开千百年传说中的隐秘
一方碧溪,淌出红色的血滴
缕缕气息,如前世,温热、细密
正气,从骨隙,直入眼鼻
条条经文,如明镜闪烁
将身、口、意,一一映照、洗涤
颤抖的手,抽离
擦亮、归位、安放
在一枚枚通透里,观心修己
我,有幸流落于这块土地
常在荒芜的季节,将它捡拾
5. 折桂令·立冬
文/木子铎(山西长治)
玉烟寒,
初起北风。
芦荻轻摇,
拍手迎冬。
祭祖郊阡,
疏枝百树,
有柿彤彤。
水冰始,
跟生地冻,
雉南迁,
水陆蜊丰。
处处枯蓬,
殊样期情,
琼雪飞封。
6. 秋的色彩
文/韩志华(内蒙古)
秋不仅有很多收获的果实,
秋更是聚集了那么多迷人的色彩。
在秋这个季节里面,
集体亮相展示出来。
你看那秋日里杨树叶的赤,
是不是比原来的绿还要有风采。
远远望去多像一面面大大的红旗,
欲把美丽的祖国山河覆盖。
你看那秋日里柳树叶的橙,
是不是让人感到即活泼又可爱。
抬头望去多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
欲把丰硕的果实采摘下来。
你看那秋日里小草的黄,
是不是像把黄金甲披在了身外。
似黄袍般高贵似金子般耀眼,
在祖国锦绣大地上逐渐铺开。
你看那秋日里松树的绿,
是不是深邃得如同浩渺的大海。
绿染山坡高低起伏,
秋风中总是后排推着前排。
你看那秋日里桂花树的青,
是不是像天穹里落下的尘埃。
多像青花瓷的淡雅清新,
带你穿越时空仿佛又回到了唐代。
你看那秋日里蓝冰柏树叶的蓝,
是不是尽显她特有的风采。
多像蓝天的圣洁深邃,
为秋日的景观增添一抹独特的风采。
你看秋日里紫色矮樱树叶的紫,
是不是带着袅袅瑞气唱着天籁。
这种成熟的浪漫气质,
欲把人的灵魂引向天外。
大自然赋予秋日的七种色彩,
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存在。
无不都是为了让人的心灵得到慰籍,
都是老天对人类的精心安排。
谁说秋日里的色彩代表衰败?
可是总有人望着秋叹息伤怀。
春有万物的萌发夏有万物的澎湃,
秋更有那无比烂漫的色彩和豪迈。
7. 楹联
文/杜建民 李国良(山西长治)
玉宇琼楼鸿雁过(杜建民)
镜湖画舫柳莺飞(李国良)
青山绿水岚烟里(杜建民)
日丽风和瑞气中(李国良)
飞扬落叶归尘土(杜建民)
好雨知时泽谷田(李国良)
8. 走进冬天
文/童华(四川成都)
流年若水
季节轮回
岁月不堪数
秋那么美好
却又那么短暂
立冬就蹦了出来
当秋别离时
云朵舒卷,柿子香甜
十里枫红,冷霜入冬
不得不与秋依依惜别
求时光慢些,再慢些
把秋的声音多听一会儿
有落叶的挽留
有浅冬的等候
有我一直在念着你
有冬要来,有雪可期
与一场飞雪邂逅相遇
梅花倾情相恋,适我愿兮
走进冬天
意味着走进寒冷
我爱傲雪红梅
爱那漫天飞舞的雪花
想与你牵手,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绝唱
9. 诗吟立冬
文/包彦军(内蒙古)
秋去迎立冬,
青松挺拔中。
秋叶未落尽,
冬风来势凶。
秋去迎立冬,
常刮偏北风。
雪多冰封冻,
稳步踏征程。
秋去迎立冬,
雁南飞无踪。
残叶枝头挂,
寒风劲无穷。
秋去迎立冬,
万木染冰霜。
北风天气冷,
荒野一片黄。
10. 使命
文/苦觉(曼谷)
西餐厅里
用刀叉吃饱喝足了
结账时
服务员问我:好吃吗
我说:如果有一双筷子
味道更好了
11. 抽丝与山倒
文/太平王子(吉林长春)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好也瞥脚
那如摄影录相逼真不差分毫
以前对上述说法还点头赞同
经历护理那句比喻实在是高
急病来得都那么突然如山倒
一阵后怕追忆当时心惊肉跳
酒桌比拼生龙活虎鳌头独占
哪像地震来临还有一点症兆
进了医院一顿输液并未见好
祛病驱疾为啥不像涨潮落潮
采桑女知道剝茧抽丝慢功活
久病床前方晓孝子为何心焦
不怕烧钱就怕医院尽出怪招
正常输血出道难题血源自找
延长产业链献血自由者登台
蔡桓公行贿扁鹊故事展新貌
12. 【仿古体歌诗】.空降利刃
文/江帆(新疆)
(一)
往昔血洒上甘岭
特功八连真威风
而今保家卫祖国
天神天将傲苍穹
卫祖国
傲苍穹
空中机械化
克敌尖刀兵
卫祖国
傲苍穹
战略预备队
有我仗必赢
最高统帅杀手锏
冲锋陷阵捣黄龙
(二)
枕戈寝甲待出征
大鹏展翅击长空
离弦之箭不回头
甘洒热血献赤诚
不回头
献赤诚
插入敌心脏
斩首立奇功
不回头
献赤诚
凱旋王者归
鲜花敬英雄
忠于革命忠于党
军歌嘹亮战旗红
13. 一个人的展览馆
文/狄安娜(北京)
记忆的嘴唇
为额头剪彩
里面有新建的展馆
展品伶仃
仿佛交付出一个生命最后的海滩
却只有一个老人观看
14. 我是一个拆散了钟表的人
文/狄安娜(北京)
我是一个拆散了钟表的人
在我看来
夜是白昼繁叶中露出的黑色树干
我在它们的摇晃中
摘下太阳
带走月亮
把它们放在我的诗里
发光
15. 掠夺天空的鸟
文/狄安娜(北京)
在人们用谎言建造一个城市的时候
我却想变成鹰
去掠夺无人争抢的天空
在遥远的征途中
将云踏成泥
让花成海
树成林
16. 这是谁的生活
文/狄安娜(北京)
有人
连着酒把昨天吐在了街上
轻飘飘的世界
总遭遇沉重的质疑
这是你要的生活吗
这是我要的生活吗
这又是谁的生活呢
17. 立冬
文/殷秀奎(上海)
朔风报到寒如期,
秋去冬来不可拒。
叶落花谢谷缺影,
虫蛰雁离鸟无迹。
湖光山色成旧景,
林海雪原谱新曲。
飞禽走兽无处藏,
万物萧瑟一时稀。
18. 说“事儿”
文/郑国辉(吉林)
有事儿不是事
是事别怕事儿
迎着事儿而上
就事解决事儿
莫担心事来得满城风雨
心怀坦荡重容应变是事也就不是事儿
人活一世是事儿的事太多了
哪个敢说自己存在的每一天都无事
高昂起头颅面对遇见的事儿吧
人生本身就是多事之秋
19. 立冬的遐想
文/杨建军(陕西西安)
万物冬藏岁沉香,
草木凋零天寒凉。
遥看红枫犹得意,
年少无忧再难往。
吟诗作赋寻悠闲,
陶冶情操保健康。
自寻乐趣好心态,
知足常乐添吉祥。
繁华落寞皆浮云,
又是一季麦显行。
一树翠绿扎泥土,
冷渡微寒露成霜。
20. 秤的变迁
文/郭万升(河南)
强秦发威灭六雄,
中华大地始一统。
从此政令归皇帝,
全国统一度量衡。
一斤到底是多少,
国与国各不相同。
秦始皇时才开始,
全部都用一样秤。
一斤规定十六两,
每钱最小比两轻。
秤杆须用木材作,
前粗后细镶金星。
秤头下边是秤钩,
秤杆上面钻窟窿。
秤钩小巧用铁做,
窟窿眼里穿麻绳。
是秤必须配秤锤,
配上秤锤算成功。
秤锤也是铁铸就,
有的很重有的轻。
大秤要配大秤铊,
小秤小铊两适应。
秤锤上面有环眼,
麻绳稍长糸正中。
秤钩上边挂物品,
秤锤左右作移动。
几斤几两要准确,
不高不低秤杆平。
正当公平买与卖,
缺斤少两要严惩。
木秤用了多少年,
恐怕谁也难说清。
木秤毕竟有限制,
东西过重称不成。
两人抬仅百余斤,
美中不足有弊病。
国人自然有办法,
磅秤是个新发明。
一次能称好几吨,
木秤自甘拜下风。
现在衡器更先进,
电子台秤又盛行。
几斤几两多少钱,
全在一个显示屏。
袖珍式秤装弹簧,
随时随地都能用。
短斤缺两奸商贩,
再也没法将人坑。
更离谱的是扫描,
仪器一开显奇能、
不管你是多大物,
马上知道有多重。
月亮地球也能测,
说它多能有多能。
如今木秤很少见,
偶尔也会露踪影。
新陈代谢是规律,
木秤再难露峥嵘。
新秤快捷又准确,
木秤变成老古董
心血来潮写此文,
点个“转发”到群中。
拙作不好请指教,
批评表扬都欢迎!
21. 我爱你,中华!
文/冬日的阳光(黑龙江)
你是
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一池秋水
你是
暮霭沉沉楚天阔下的一缕光华
你是
万里长城脚下的片片枫红
你是
江南烟雨小巷中的青砖黛瓦
我爱你,中华!
你是
三潭印月的西湖景观
你是
台湾山脉升起的云霞
你有
祖国漠河的“白昼”与“北极光”
你有
“天涯海角”柔软的细沙
我爱你,中华!
你有
黄山迎客松的威严气魄
你有
泰山日出的壮观与潇洒
你是
滚滚长江情感的抒发
你是
九曲黄河情怀的升华
你有
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吉祥祝福
你有
天安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洒
你是
行驶在嘉陵江水道的驳船
你是
澜沧江臂弯里的一朵浪花
我爱你,中华!
你是
蒙恬征讨胡人经过的雁门关
你是
齐白石笔下的《山水册—咫尺天涯》
你有
中国佛教文化艺术景观——莫高窟
你有
李白的经典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五千年的传承文化
你有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教子佳话
你把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栩栩如生的表达
我爱你,中华!
我们有相同的血脉
五十六个民族
拥有一个共同的家
——那就是中华!
党的二十大精神
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
早日实现“中国梦”
已经不是神话
“一带一路”的新征程
让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我爱你,中华!
我爱你,中华!
22. 致青年
文/秋谷(吉林延边)
爱你们的民族吗
爱你们的国家吗
当然你们一个个神彩奕奕
如闪闪发光的镙丝钉
在人生的轨道上
如大海的巨船乘风破浪
扬帆起航
可你们知道吗
人生前方的路还很艰难又曲折
一定要具备一种精神
叫做自强不息
在那异国飞沙走石的狂选
让我看到了
让我看到了一个双鬓垂雪的老人
在那胜选的舞台
唇枪舌剑叱咤风云
谁敢踏入我的主宰世界
谁敢与我争夺一统江山
又是那么狂野
热血飞扬
他啊
他满可以祥呈在夕阳晚霞
那种温馨的天伦之乐
那种大亨的腰缠万贯
可他不
他要统治一方水土
他要繁荣国家昌盛
哪怕洒尽最后一滴血
也要舞台人生最后一次搏(当然也有他的利益和奶酪相争)
尽管牙齿脱落
也要吐出一个钉来
为后人铺路
志在———
“匹夫有责国家兴旺”
也许我的语言还不流利
也许我走的路还不胜强
但当我望着
他那胜选挥手的时候
他是那么的自信
又是那么的果敢
我说啊
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属于他
属于他的人民
孩子们啊年轻人
请一定记住一个伟人曾说过的一句话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你们像八九点钟的太阳”
未来也一定属于你们
我握着一支颤抖的笔
不为别的
只为你们的韶光芳华
像战豉一样敲在你们的耳畔
一个复兴的梦
华夏的民族要崛起
你们首当要自强
23. 趁北风还没开始吹
文/彭世造(湖南)
老花镜跃上了娘的鼻梁
煤油灯擦亮了她的眼晴
那件破绵袄是她驰骋的疆场
一针一线
千疮百孔处猫狗兔任意撒欢
让那个自卑的孩子风风光光
父亲磨亮了柴刀
剃光了巴烈卡的头颅
塞满了空荡荡的柴屋
窗外,飘着鹅毛
屋内,火苗舔红了脸蛋
在北风吹起之前
我得梦一回那些温馨四溢的日子
免得到时瑟瑟发抖
24.解放后 农村的几次扫盲运动
《那年那月,故乡那些事》之七十二
文/蔡春德(河南)
那是1954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我的家乡开始了第一次扫盲运动(所记述的时间,均以我经历的、以我们村发生的时间为主)。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愚笨的民族。
同理,那么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群,也是一群愚笨的人。
解放初期,我们的国家是一穷二白,穷是穷在经济不发达上,而白则是说没有文化,文化水准很低。也因此,国家发动多次扫盲运动,提高国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当时的农村,就是一个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农村文化人很少。像我们村100多口人。有文化的(就是认得一些字的)也就一两个人。外地来封家信,也得找他们给念念。所以,当时的扫盲活动非常必要。
那时我年龄小,觉得很好玩,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到扫盲班儿上去玩。
我记得,那是我们村第一次办扫盲班。在村东头何景义家的东屋里。南墙上支起一块简易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几个字(这是其中的一次)。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扫盲青年人很积极。刚刚被解放过来的青年人,都没有上过学。所以,他们想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扫盲活动。我舅舅就是其中之一。
扫盲,重点在青年人,从那时起,这成了历史的经验。
他们一字一句的跟着学,跟着念。学得很是认真。有的字音读不准,还有人纠正。但没有见过他们书写过。即使这样,能认识那几个字的念法也就不错了。
后来不知为什么,没有坚持多久。这个晚上的扫盲班就不了了之。
那时我年龄小,究竟扫盲的效果,我不得而知。第二次是1957年。那时候是全国水利化运动的高潮时期。
农村挖河、修渠,做好农田灌溉等水利设施。还修建一些水库,林七水库就是那时修建的。除了这些以外,农村还开展了普遍的打井运动。以备灌溉农田使用。
在这个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水利化运动时期,应运而生的扫盲班开始了。针对农村特点,扫盲学习班编出个学习小册子。记得上面有顺口溜。如人人耳熟能祥的《打井歌》:
一二三打井班,
四五六对砖头。
七八九齐动手。
大家努力干,接着就下泉。
抽出地下水,灌溉好庄田。
等等。这些,大家学两遍就会念了,因为顺口,好记。但是,对照课本上的每个字,还是很少认得。
因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家都很忙。扫盲这件事情,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次扫盲活动。是在1958年夏。
那时候是以举办红专大学的形式开办的。当时全国农村进行完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级社阶段(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向人民公社过渡。这个时期,全国上下提倡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又结合农村扫盲主要是成年人的这一特点,故起名叫红专大学。
当时,安排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统一上课学习。地点在林七中学的一个教室。因为是半脱产学习,除了部分青壮年参加以外。还要兼顾正常的生产劳动,其他人就参与的很少了。
那时候,我因故正辍学在家。也跟着舅舅们去上红专大学,成为红专大学年龄最小的学员。那时生产队给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上课。还专门发有红专大学的学习课本。
那段时间的扫盲活动。感觉还不错。也持续了一段时间。应该是有一定的扫盲效果。
第四次扫盲活动,大约在一九六零年的春夏之交。这次扫盲活动是以学校为主体发起实施的。
乡村小学里,先是有教师们把一些农村的常用字、常用的用语,油印在一个16开的大白纸上。每个村由一名教师领队,让我们这些在校的小学生们拿着印好的学习材料,回自己村进行辅导学习,一字一句的指着教人们认字。有的一个学生辅导一个大人,有的一人辅导多人。也是青年人为主,老人们不积极,不是说脑子笨,是接收不了。比如说这是房子,那是柳树还可以,多了就糊涂了。心情也耐不住了。所以,扫盲也急不得。
后来还做了简单的测试、汇报。大概是要向上级汇报这次扫盲活动的成果。应该说有一定成效。但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坚持不懈的事情,一时也不能期望过高。
第五次,应该是文革初期。
那时候,学习毛主席语录已经成为全国全民的一种风气。人人都要会背几条毛主席语录。还出现一些通背毛泽东选集的积极分子。
自然,农村也是如此。不是说不会背毛主席语录寸步难行,而是在一些场合,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你想在会上发言,首先要根据需要背诵一条语录做为开场用。上街赶会,要背语录通关。
有些农村的特别是老太太,她们说不上来。为了普及学习效果,就想了一些强制办法。
也许是人们自发的现象,就是在人们赶会的时候,在每一个主要的通道路口设卡,卡点都有几个人在那把守。凡是过路的人,都要背一条毛主席语录。只要会背一条,就可以通过。那么不会背的就不让过去。现场要教会你背一条简单的。你会背了就可以通行。不会背,继续教学。我们村口,就设有一个主要的卡点。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些连一条语录都不会背的人,自己在家里必须自觉的加强学习。不然的话,就连赶个会、上上集就不让通过。以此促进了人们的学习。
通过以上几次的扫盲活动,在不同形式上,使农村的文盲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人至少认识了自己的名字。有的人会捋顺着能读些短文,看看报纸。这些大部分是青年人、有心人。不管怎么说,通过多次扫盲运动,有些成效,我们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时至今日,那些文盲和半文盲的老一辈人,存世的已经不多。早已结束了那个文盲、半文盲的时代。
当今,我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青年人,本科生,博士生比比皆是。就连送外卖、当保姆的,也是大学毕业生、还有学霸。
这是社会的进步。
扫盲这个字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过去!
今天,是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文化现象。
25. 爱之重
文/冯德章(杭州)
我们总是用微信联络
预定好时间,然后骑着电动车去
在那个葱绿茂密的小树林
我们激情燃烧,私密的幽会
那看似平淡无奇简陋不堪的树丛中
一份火热的爱恋在此生根发芽
你每次都扭动着杨柳般曲线条的细腰
摆出一些让我发狂的姿势
使我欲罢不能,燥热的不知如何是好
阳光从树丛的间隙照射进来
四周显得格外的清新
你满身的清香迎面飘来
让哗啦啦摇晃的枝头都感到窒息
我们紧紧地拥抱在温馨里
有一些语无伦次,轻声呢喃
其实我们也仅限于此
并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爱情的重量与分寸交织在一起
直到有一天月亮都升起来了
你才姗姗来迟,这一次我初尝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