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年文化甘肃系列,庆阳(4)
歧伯与黄帝的故事
8千年文化甘肃省庆阳行,又见了世面。庆阳"歧黄中医药博物馆"太有震撼的内容。以致离开甘肃回到山西,余味不衰,急着诉诸于文字表达。
甘肃这块土地很神奇,很古老。伏羲大帝的故里,又是黄帝的故乡。
医药圣经《黄帝内经》何止是一本专业领域的集大成。博物馆前言有一段话: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华夏先祖参合天地,详查万物,考究变化,终于发现了阴阳五行的奥秘,为中医药的发展树立了万世不移的思想圭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勤于思考,发现了天地人的运行规律,揭示了天道。

到了5千年的黄帝时期,对大自然的认知已有了相当系统的逻辑。
不说其它领域,单就关乎人的身体解读,生存的医药体系,留存的几本经典都有黄帝的身影。如《黄帝内经》。还有连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写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也把黄帝的名字搭上。黄帝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实际上历史上的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他勤劳又出色,有超乎常人的感悟与学习能力。他被推举为部落领袖。军事上又有一套,联合了炎帝,打败了蚩尤。华夏归为一统。后来他被逐渐神化,建构为不着相的天人,变成了无能不能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的如来。就象佛家说的如来佛祖,如来,又如不来。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黄帝是中华民族是最勤奋的思想家。拿现在的话通俗说,实质上他是最善于搞调研与思考的古代大智慧。
话说黄帝做了几年轩辕族的大帝之后,把部落经管的井井有条,威信大增。但他却没有高高在上,贪恋私欲,弄权势压人。反而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一系列的疑惑解决不了。经人介绍,说崆峒山有听广成子的仙人,无所不知,惊为天人。立即动身,跋山涉水到崆峒山,去向广成子拜师求道,学习统驭天下的知识。广成子明知黄帝的高贵身份,却为了考验黄帝的真心与志意,故意拒绝,说他修行不够。让黄帝碰了一鼻子灰。黄帝被冷遇,没有迁怒生气。回到宫廷之后,他便吩咐下去,在寝宫旁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草屋。于是住进去修行数月,整日粗茶淡饭,虔心律己。几个月之后黄帝又上崆峒山,终于被广成子接纳。黄帝被授以认知天地的道学,教习武术。于是就有了崆峒山南崖宫"黄帝问道"的故事。
黄帝在与广成子求道的过程中,他谈到一件事,说自己来崆峒山的路上,看到此地的男女老少精神状态好。女的脸色红润细嫩,男的粗壮有力,而且长寿老人不少。莫非是水土的过,还是有什么奥妙之处。广成子告诉他说,你有所不知。在陇东青龙嘴一带,出了一位奇人,乡民尊称他为歧伯。他善于给人医病,药到病除。医术精湛,对人的身体了如指掌。黄帝听了十分震惊。愧疚的是在陇乡的地盘上竟有这样的高人,而他却视而不见。统治生民,造福大众,让人活的精神好,安居乐业重要。生民保养好身体那可是头等的大事。

于是黄帝急不可耐,先告辞了广成子。他直奔百里外的青龙嘴,寻找歧伯。
话说这个青龙嘴的地方,正是夏季的热天。
一日,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趁闪电的亮光,一位仙翁自天而降,在青龙嘴一带投下一粒仙丹,然后飘然而去。
仙丹无形,直落到一位母亲隆起的腹中。她疼痛难忍,很快婴儿呱呱坠地。胖小子是头生子,相貌奇异,额头突出。母不嫌儿丑,于是起名叫"歧伯"。
歧伯命运多舛。在他生下百天时,青龙嘴大雨倾盆,山洪滔天。房屋,农田都毁于也一旦。全家性命危在旦夕。也是天意,这时一根柳树桩恰好漂过来了。一家人骑上去,随洪水漂流到河口,冲到岸边。附近正好有一处栖身的洞穴,这才安顿下来。
这处洞穴就在庆城县北,紧靠周祖陵,为纪念歧伯,冠名为"药王洞"。
歧伯长到13岁时,母亲得了大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歧伯为了母亲到处求医。幸好遇到一位白发长者,告诉他救治法子。在地里寻找一种形状象长腿蚂蚱的野草,熬成汤后服下。歧伯不容多想,撒腿就跑到地里找到这种野草。给母亲煎服下几剂药后,果然病好了。为了纪念歧伯,后人给这颗野草起了很带情怀的名"知母草"。
母亲的病好后,歧伯便立下了宏愿,为医治天下苍生的病患,甘愿付诸终身。于是他多方寻找到那位白发老者,便求其收他为徒。这老者就是中南子。自然是上天的安排了。中南子见歧伯与众不同,生性慈悲,慧根超人,便把毕生所学,还有医药方面的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了歧伯。

歧伯人品好,医术精湛。他的天赋无人可比。除对人的身体进行研究。气血,经脉,五运六气,阴阳五行,气一元论……。还注意观察日月星辰,天体运行,寒暑季节与人身体的相互作用。他很善于研习未知,上观察天文,中体察人情,下熟知地理。终于悟出了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的基本道理,不断揭示出人身体的秘密。
歧伯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四邻上下,由近到远。他妙手回春,医病的技术高超,对人的态度又好。不但会治病,还能防未病,给乡亲们传播强健身体的知识。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所在,病从何来等经典,后来成为《黄帝内经》的精华。
一时间,十里百里的百姓风传歧伯医病的佳话。因为有歧伯,病患能及时得到医治,当地人又知道了如何注意身体的保健。所以黄帝在路过时看到了男女的状貌与它地有别。
广成子是何等的大智慧,在崆峒山修道。他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深知歧伯不是普通的郎中,是兴国安邦之才。歧伯的一切传闻当然知道了。黄帝听了广成子介绍,又有自己的所见所闻,异常兴奋。当即决定下山去青龙嘴拜会歧伯。
黄帝找到歧伯。歧伯当然受宠若惊,轩辕大帝拜到门下,幸哉幸哉。也是英雄惺惺相惜。二人一见如故。歧伯岂不兴奋,也难得遇到这样的天地奇才。于是高谈阔论,天地人无所不通。他把毕生所学,一古脑儿倾倒出来。太阳升起又落下,连续数日,促膝长谈。黄帝也忘了疲累,一口气来了一千零八个医学问题。所有的发问都没能难倒歧伯,歧伯一一做了应答。

这就是后人整理出来的《黄帝内经》,也叫歧黄对话。有史以来,歧黄第一次用系统的思维揭示了人体的秘密,打开了华夏文明最重要的一扇智慧之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缺少苦行僧般的智人,却盛产戴着红帽子的大师。许多人自嘘为国学大师,弄下鸡毛笑料一地。
在歧伯面前,黄帝都谦让三分。《黄帝内经》是今人对歧黄对话的总结和集锦。古代学者一般分两部分整理的,即《素问》《灵枢》。对我们医学门外汉来说,一听有"经"的概念,便讳莫如深,不敢触碰。实际歧黄聊天的内容十分简捷,一般道理通俗易懂。
几千年来人们说医道,总是说"歧黄之术",因为两位大圣奠定了中国中医的基础,无人能超越。概念中歧伯在先,黄帝在后。按说黄帝是天子,至高无上。如果按儒家的等级观念来说,这是不合伦理的。但歧黄是本土道学文化,讲究事实,崇尚自然,不喜欢尊卑排位。歧伯对内容贡献较大,黄帝是推销传播品牌的。据传后来黄帝回朝,把歧伯也带回宫廷做了大医官。
黄帝就是中华文化的创世纪人物。上古历史的仓颉造字,历法编制,农事技术,黄老道学等等都和黄帝有关系。黄帝基本上是我们中华大文化的缩影和建构。人类就是有一批勇于思想和探索未知的圣人,推陈出新,才会推动人类文明的步伐。

庆阳的"歧黄中医药博物馆",本来以为是属于医学工作者的学术殿堂。去了这么一会儿,收获的实在是太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这一块,就缺了含金量。人类一切知识都是以人为本。离开了承载灵魂的这具肉体去扯淡思辨,见天背孔孟语录,夫子金语,不可思议。现代人必须看清楚了,人一生的业力,而身体为一,这具肉体倒下了,什么功成名就,后面多少个零都没有任何意义。
歧黄对话,歧黄之术,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件。用阴阳五行不但解读人体,解读世间一切事物的变易。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达到的高度,今天的天文学物理学不断的发现,证明了其伟大。可怜我们被物欲绑架了的现代人,竟在21世纪了,有的还在争吵中医是不是科学,有的还诬蔑中医为邪魔妖术。与无知者辨理,只能显现出自己的愚蠢。建议对中国中医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到甘肃庆阳歧黄博物馆走一遭。
博物馆那幅巨幅画卷,1080米的长轴。是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中国美术家协会,集合了全国最顶级的百名画界大师,成就的一幅传世杰作。作品从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开始,炎黄二帝兴稼穑,尝百草,涿鹿战蚩尤,歧黄对话……,一直到民国年间,用艺术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集合描画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发展的代表人物。生灵活现,栩栩如生。只能贪婪的观赏,依依不舍,但又无能力摄取。咱实在是一医药专业的门外汉。不敢说这幅画卷的价值何许。但凡是医药行业的男女,假如真的有杏林愿心,围绕1080米的画卷走一圈,自在的功力起码增加一两成。

在博物馆,还认识了对中国中医药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圣""医祖""药圣"们。歧伯,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皇甫谧,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历朝历代,就是这些卓越的仁人志士,将中华中医发扬光大,以至5千年经久不衰。
歧黄博物的气场强大的有压迫感。短暂的停留,有幸看到了传说中的医典圣经的古本。《素问》《九卷》《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等。还认识了不少稀缺的动植物药草。
甘肃庆阳之行满载而归。歧伯的故里,3个地方还在打争夺战。至于黄帝是人是神,歧伯到底是庆阳人,还是渭水旁的陕西歧山人,或是四川盐亭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破费了银两走这一趟,收获了满当当的文化干货。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