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坪岭下的“飞虎将军”(下)
乔言
摘要:在今天的邢台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流传着丰厚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的流传让太行山中段和包括桃树坪岭道在内的周边村落有着共同的文脉和价值观念认同。本文记述了晚唐时期李克用、李存孝父子之间的恩怨史实,来表述传统文化对当地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中太行 桃树坪岭道 邢州 李存孝 李克用
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朱全忠(朱温)奏上请孙揆镇守潞州,八月,乙丑日,揆发晋州,李存孝闻之,于三百骑伏于长子西谷中,突出,擒孙揆及赐旌节中使韩归范、牙兵五百余人,后孙揆宁死不屈,破口大骂,为李克用锯杀[i]。
历史的伏笔就此埋下,《资治通鉴》载:“李克用以康君立为昭仪留后,李存孝为汾州刺史。存孝自谓擒孙揆功大,当镇昭仪,而君立得之,愤恚不食者数日,纵意刑杀,始有叛克用之志。”[ii]
长期以来,由于李存孝和李存信互不和睦,李存信嫉贤妒能,一直在李克用面前诬陷李存孝,李存孝很是气愤。
请看: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
初,邢、洺、磁州留后李存孝,与李存信俱为李克用假子,不相睦。存信有宠于克用,存孝在邢州,欲立大功以胜之,乃建议取镇冀;存信从中沮之,不时听许。及王镕围尧山,存孝救之,不克。克用以存信为蕃、汉马步兵指挥使,与存孝共击之,二人互相猜忌,逗留不前;克用更遣李嗣勋等击破之。存信还,谮存孝无心击贼,疑与贼有私约。存孝闻之,自以有功于克用,而信任迫不及存信,愤怨,且忌其祸,乃潜结王镕及朱全忠,上表以三州自归于朝廷,祈赐旌节与会诸道兵讨李克用;诏以存孝为邢、洺、磁节度使,不许会兵。[iii]
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李存孝夜犯李存信营。李克用引兵攻邢州,环邢州城“掘堑筑垒”,李存孝时常出兵突击,护城河老被毁坏。这时李克用牙将袁奉韬派密使对李存孝说,晋王等着修好这个护城河就还晋阳,而你所忌惮的就是大王,其他的将领都不是你的敌人,如果大王归晋阳,咫尺之堑,怎么能阻挡你的锋芒呢?李存孝以为然,按兵不出。过了十来天,护城河修好,“飞走不能越”,这时李存孝才傻眼技穷[iv]。这个时候被擒汴将邓季筠随营讨李存孝,中途跑到开封报告朱温,朱温大喜,准备亲自到邢台观看。
而后才有李存孝孤守邢台城,粮尽。义母刘后劝降,被押回晋阳牙门而被车裂的历史。
史载: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三月,
邢州城中食尽,甲申,李存孝登城谓李克用曰:“儿蒙王恩得富贵,苟非因谗慝,安肯舍父子而从雠仇乎!愿一见王,死不恨!”克用使刘夫人视之。夫人引存孝出见克用,存孝泥首谢罪曰:“儿粗立微劳,存信逼儿,失图至此!”克用叱之曰:“汝遣朱全忠、王镕书,毁我万端,亦存信教汝乎!”囚之,归于晋阳,车裂于牙门。
存孝骁勇,克用军中皆莫及;常将骑兵为先锋,所向无敌,身披重铠,腰弓髀槊,独舞铁檛陷阵,万人辟易。每以二马自随,马稍乏,就阵中易之,出入如飞。克用惜其才,意临刑诸将必为之情,因而释之。既而诸将疾其能,竟无一人言者。既死,克用为之不视事者旬日,私恨诸将,而于李存信竟无所谴。[v]
……
乾宁元年秋七月:
昭仪节度使康君立诣晋阳谒李克用。己未,克用会诸将饮博,酒酣,克用语及李存孝,流涕不已。君立素与李存信善,以言忤旨,克用拔剑斫之,囚于马步司。九月,庚申朔,出之,君立已死。[vi]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克用和李存孝由于人性的弱点,李克用偏护轻信李存信,轻视朱温,而无谓牺牲了自己的力量,不得不令人叹息。
作为封建王朝一方藩镇割据的君臣和义父子,李存孝因为对权势分配不公而怀恨在心,并且暗中叛主悖亲,和自己阵营的敌对势力暗通款曲;其具表,詈言指上,违反了兵家大忌。所谓的一等人忠臣孝子,李存孝在整个战功卓越的军旅生涯中,但以封建纲常为礼仪座右铭的作训指导思想背景下,这一点足以判死。然而李克用判处李存孝车裂之酷刑在封建王朝的大环境下,并不是妄加之罪,这一典故值得后人们深思。
其次,历史告诉我们情绪化的用人制度的不足之处,比如李克用对其钟爱的“假子”们委以重任,为以后的统治根基埋下了无尽的隐患。比如后来与敌对势力的一系列战争失败,就有信任假子李存信之功,以至于刘太后有言,“存信,漠北牧羊之小儿也”的言辞。比如,李克用因生背疽,病危托孤嫡子李存勖于胞弟李克宁等人,而恰又是假子年长权重,嫡子年幼而立,假子们“心怏怏不伏,或见亲王不拜”,互相撺掇,进叔王曰“兄终弟及,自古有之。以叔拜姪(侄),于理安乎!”之佞言。且妯娌干预政事,克宁在正妻孟氏的扈泼之下,李克宁因怕老婆而产生二心,并有依附朱温之势,后李克宁被李存勖所杀。家族为权势之争,史书列载。
这些历史悲歌,无不以戏曲、评书、民谣的方式在太行两麓的晋冀之间传唱,从而奠定了晋冀两地人民的文脉认同,文化皈依。忠孝思想变为人们不可撼动的文化根脉。
太行绵延,文脉灿烂。晋冀之好,群雄并现。千年回首,孝悌为先。躬耕田垄,壮志彰显。至今在邢西到邢台市那些罗列的历史和地名以及村落存址,无不包含这一代风土人情的文化基因。它们是根脉、是图谱,是身份和文化认同,这名山大川期待着一辈辈后人认真挖掘和经营,这是回家的地方。
回家的孩子看到这连绵的大山,看到这纵横的河谷,耳边还能响起民间这些悲怆的历史演义。
(指导老师:栾贵川,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并致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同上《资治通鉴》,八五二四页,版本同上。
[ii] 详看同上《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四,八五二四页,中华书局。
[iii] 详看同上《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五,八五五六与八五五七页,中华书局。
[iv] 请见同上《通鉴》八五六八页原文,中华书局版。
[v] 同上《通鉴》八五七三——八五七四页。
[vi] 同上《通鉴》八五七七——八五七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