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苑(2024)第054期 总第547期 洪山诗苑编委诗词赏析专辑(二)——刘志澄诗词赏析
(本期主编:王建勤 编审:王建勤 赏析:冯继军 编辑:卢凤枝 熊稚玲 制刊:冯继军)
在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洪山诗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里,聚集着一群热爱诗词、才华横溢的编委们。他们以笔为桨,在诗词的海洋里泛舟弄潮,创作了一首首饱含深情与智慧的诗词佳作。
此次推出的编委诗词赏析点评专辑,是一场诗词的盛宴。这些诗词,有的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中的诗意;有的似巍峨高山,豪迈地抒发壮志情怀,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热血与激情。而每一篇的赏析点评,则像是一把精致的钥匙,为读者打开理解诗词深意的大门。通过这些点评,我们能深入领略到编委们创作时的灵感来源、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以及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脉络。
这不仅是编委们诗词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诗词交流与传承的契机。它让更多的诗词爱好者能深入诗词的世界,去感受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活力。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这本专辑时,既能沉浸于美妙的诗词之中,又能从赏析点评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一同在诗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洪山诗苑编委诗词赏析专辑第二期•刘志澄副主编专辑序》
在洪山诗苑这片充满诗意的天地里,刘志澄副主编犹如一颗璀璨之星。他是诗词曲全能者,于各种诗词体裁间游刃有余。其作品宛如灵动的画卷,展现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艺术感悟。
他品德厚笃,如同诗苑中的一股清风,滋养着每一位诗友的心田。这一专辑精选其佳作,旨在让读者深入领略他诗词曲中的美妙世界。透过这些篇章,我们能感知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情感真挚饱满的表达,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执着,相信定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诗韵享受。
七夕有感
刘志澄
七夕夜空河汉高,双星苦恋盼今朝。
相思纵有诗千首,不及佳期会鹊桥。
《〈七夕有感〉赏析》
一、意境营造
1. 描绘七夕夜空景象
诗的首句“七夕夜空河汉高”,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七夕夜的天空景象。“河汉”即银河,“高”字写出了银河在夜空中高悬的状态,给人一种浩瀚、遥远的感觉。在七夕这个特殊的夜晚,银河成为了整个画面的重要背景,它象征着牛郎织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奠定了一种略带惆怅和神秘的氛围。
2. 引出双星苦恋
第二句“双星苦恋盼今朝”紧承上句。“双星”明确指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苦恋”二字直接点明了他们爱情的艰难和痛苦。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一年一度相会,“盼今朝”则将这种苦恋中的期待感表现出来。他们对这一年一度相会时刻的盼望,就像在漫长的黑暗中等待一丝曙光,进一步渲染了爱情的凄美。
二、情感表达
1. 相思之情的深沉
第三句“相思纵有诗千首”,从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叙述转到对相思之情的深度刻画。诗人通过“诗千首”这一夸张的说法,表明相思之情的浓烈与无尽。自古以来,无数诗人都写过关于牛郎织女相思的诗词,然而再多的诗篇也难以完全表达出他们相思的深度。这一句体现了一种对爱情中相思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无奈,因为再优美的文字在深沉的爱情面前似乎都显得有些苍白。
2. 佳期相会的珍贵
末句“不及佳期会鹊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佳期”指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刻,“会鹊桥”是这个爱情传说中的经典情节。尽管有千首诗表达相思,但都比不上他们能够在鹊桥上相会的那一刻。这一对比,突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刻的珍贵和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坚贞爱情最终能够短暂相聚的欣慰与感慨。整个诗句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爱情力量的赞叹,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只要能有片刻的相聚,所有的相思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三、艺术手法
1.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最明显的艺术手法是对比。将“诗千首”所代表的文人墨客对牛郎织女相思的描写与他们实际相会的“佳期会鹊桥”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相会时刻在他们爱情中的独特意义。
2. 虚实结合
在虚实关系上,首句描绘的七夕夜空是实写,而牛郎织女的苦恋、相思以及相会等情节则是基于神话传说的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既有现实的画面感,又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让读者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穿梭,更好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七夕有感》以简洁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传达了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中的相思、期待和相会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爱情的深深感动与赞美。
气象老兵抒怀
刘志澄
浩渺苍穹情所钟,投身气象测天公。
伴霜友雪凌云志,驭雨呼风乘势雄。
旱涝先知减灾损,阴晴预卜笑长虹。
归林不忘观天乐,冷暖依然牵挂中。
《〈气象老兵抒怀〉赏析》
一、主题与情感
1. 主题明确
这首诗以气象老兵的口吻,围绕气象工作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气象老兵投身气象事业的历程、志向以及退休后仍心系气象的描写,展现了气象工作者对气象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2. 情感真挚
诗中充满了对气象工作的深情。如“浩渺苍穹情所钟,投身气象测天公”,开篇就点明气象老兵对苍穹的钟情,将气象工作者观测天气视为一种使命,奠定了全诗热爱气象事业的情感基调。“归林不忘观天乐,冷暖依然牵挂中”更是体现了老兵即使退休,依然心系气象工作的真挚情感。
二、意象与意境
1. 意象丰富
诗中运用了诸多与气象相关的意象,如“霜”“雪”“雨”“风”“旱涝”“阴晴”等。这些意象构建了气象工作的大环境,它们既是气象工作者观测和研究的对象,也是气象老兵工作内容的具象体现。
例如“伴霜友雪凌云志,驭雨呼风乘势雄”,通过“霜”“雪”“雨”“风”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气象工作环境的艰苦,更表现出气象老兵不畏艰难、立志在气象工作中有所作为的豪迈情怀。
2. 意境深远
整体营造出一种豪迈而又饱含深情的意境。从气象老兵对气象工作的热爱,到他们在工作中的壮志豪情,再到退休后的念念不忘,诗的意境在不断深化。这种意境将气象工作的伟大意义与气象工作者的高尚情怀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气象工作者在浩渺苍穹下的不凡贡献。
三、表现手法
1. 对仗工整
诗中的颔联“伴霜友雪凌云志,驭雨呼风乘势雄”和颈联“旱涝先知减灾损,阴晴预卜笑长虹”对仗十分工整。在颔联中,“伴霜友雪”对“驭雨呼风”,名词相对,动词相对,形象地表现出气象老兵与气象现象的紧密关系以及他们在气象工作中的主动性;“凌云志”对“乘势雄”,从志向和气势上相互呼应。颈联中,“旱涝先知”对“阴晴预卜”,强调气象工作者对气象状况的预测功能,“减灾损”对“笑长虹”,一实一虚,体现出气象工作对减少灾害损失和面对良好天气时的乐观态度。
2. 直抒胸臆与形象描写相结合
既有直抒胸臆的表达,如“浩渺苍穹情所钟,投身气象测天公”直接说出对气象工作的热爱之情;又有形象的描写,如“伴霜友雪”“驭雨呼风”等,将气象老兵的工作通过形象的动作描绘出来,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气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情怀。
四、语言特色
1. 用词准确
在描述气象工作时,用词贴切且专业。如“旱涝”“阴晴”准确概括了气象的主要观测和研究范畴,“减灾损”简洁地表达了气象工作的重要社会意义。
2. 富有气势
诗中的语言充满力量感。“凌云志”“乘势雄”“笑长虹”等词汇的运用,使整首诗气势恢宏,展现出气象老兵在气象工作中的豪情壮志,同时也体现出气象工作的伟大之处。
五、结构布局
1. 层次分明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联点明气象老兵钟情于苍穹,投身气象工作这一主题。颔联和颈联则从气象老兵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描写,颔联侧重于表现他们不畏艰苦的工作态度,颈联侧重于强调他们对气象的准确预测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尾联则描述气象老兵退休后的状态,与首联相呼应,完整地呈现了气象老兵一生与气象事业紧密相连的历程。
2. 起承转合得当
首联“浩渺苍穹情所钟,投身气象测天公”起笔直接入题,总述气象老兵对气象工作的热爱。颔联“伴霜友雪凌云志,驭雨呼风乘势雄”承接首联,进一步阐述气象老兵在工作中的壮志豪情。颈联“旱涝先知减灾损,阴晴预卜笑长虹”进行转折,从工作态度转到工作的实际成果和意义上。尾联“归林不忘观天乐,冷暖依然牵挂中”合笔,回归到气象老兵退休后依然心系气象的主题上,使全诗的情感和逻辑完整统一。
六、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1. 文化内涵
诗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天象观测就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气象老兵对气象工作的执着,某种程度上是这种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现,他们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延续着人类对苍穹的探索。
从“凌云志”“乘势雄”等词汇中,也能看到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内涵在气象工作中的体现。
2. 社会价值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气象工作者的准确预测可以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通过对气象老兵一生奉献气象事业的描写,能够激发人们对气象工作者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气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学领域。
登黄鹤楼
刘志澄
绕阁飞黄鹤,诗音说古贤。
登高吟一阙,直上白云边。
《〈登黄鹤楼〉赏析》
一、整体意境的营造
1. 黄鹤意象的运用
诗的首句“绕阁飞黄鹤”直接点出黄鹤楼中最具代表性的黄鹤意象。黄鹤在中国文化中与黄鹤楼紧密相连,它是传说中仙人驾鹤西去的象征,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空灵、奇幻的基调。黄鹤绕阁而飞的画面,既描绘出黄鹤楼周边可能存在的一种动态的、富有生机的景象,又在读者脑海中唤起关于黄鹤楼古老传说的记忆。
2. 古今交融的氛围
“诗音说古贤”一句,巧妙地将当下诗人在黄鹤楼上吟诗的情景与古代贤人的事迹联系起来。黄鹤楼历经岁月,见证了无数古人的登临与感怀,那些古代贤人的故事和诗篇仿佛还在黄鹤楼的空气中回荡。这里营造出一种古今交融的氛围,让人感觉历史与现实在这座楼上交汇,诗人仿佛能够通过吟诗与古贤对话,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3. 登高抒怀的情境升华
“登高吟一阙”点明诗人的行为,在黄鹤楼上登高望远是一种传统的文学情境,许多诗人都在此处留下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的“吟一阙”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行为,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最后一句“直上白云边”将这种登高抒怀的情境升华到极致,诗人的思绪随着吟诗的声音仿佛直上白云深处,展现出一种豁达、高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既体现了黄鹤楼的雄伟高耸,又表达了诗人内心超脱尘世、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怀。
二、语言特色
1. 简洁明快
全诗四句,每句五言,语言简洁凝练。没有过多的修饰词,却能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例如“绕阁飞黄鹤”,仅仅五个字就描绘出黄鹤绕楼飞翔的画面,“飞”字的运用使画面具有动态感,简洁而生动。
2. 富有节奏感
从节奏上看,五言诗的节奏韵律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每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相间,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种节奏韵律使诗具有音乐美,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也符合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审美要求。
三、主题表达
1. 对黄鹤楼的礼赞
整首诗以登黄鹤楼为主题,通过描绘黄鹤绕阁、诗音怀古以及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这一历史文化名楼的礼赞。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说和文学记忆,诗人通过自己的诗篇展现出黄鹤楼的独特魅力。
2. 对古人的缅怀与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在诗中,诗人缅怀古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敬仰之情。而“登高吟一阙,直上白云边”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想要超越平凡,追求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的愿望。这种主题既具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登高望远、追求理想的精神相契合。
观霞
刘志澄(武汉)
谁绣鸳鸯锦,铺天化彩霞?
金辉染环宇,落日恋峰崖。
举目山添色,回头水漾花。
人间多美景,夕照暮云华。
《〈观霞〉赏析》
刘志澄的这首《观霞》以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图,同时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中传达出对人间美景的赞叹之情。
一、起句新奇,设喻巧妙
“谁绣鸳鸯锦,铺天化彩霞?”诗的开篇便以一个问句引人入胜,将彩霞比作鸳鸯锦,这一比喻极为精妙。鸳鸯锦是精美华丽之物,象征着美好与精致,把天空中的彩霞想象成是有人精心绣制的鸳鸯锦铺展在天际,不仅写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烂多姿的特点,如同鸳鸯锦般有着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而且赋予了自然景象一种人工雕琢般的艺术感。这种新奇的设喻,让读者对晚霞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熟悉的是鸳鸯锦所代表的美,新鲜的是将它与天空的彩霞联系起来,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对晚霞成因的好奇与遐想。
二、色彩描绘与情感融合
“金辉染环宇,落日恋峰崖。”这两句进一步描绘晚霞的色彩和意境。“金辉”一词点明了晚霞那如金子般耀眼的光辉,“染”字用得极为生动,仿佛这金色的光辉是一位画家,拿着巨大的画笔,将整个宇宙都染上了自己的色彩,展现出晚霞强大的笼罩力和影响力。而“落日恋峰崖”则将落日拟人化,一个“恋”字,把落日那种欲落还留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落日对峰崖有着无尽的眷恋,不舍得离开这美好的世间。这里既描绘出一幅落日余晖映照山峰崖壁的壮丽画面,又在其中融入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情感,使自然景色带上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氛围。
三、动静结合,视角转换
“举目山添色,回头水漾花。”这两句在描写手法上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视角转换的技巧。“举目”是向上看,看到山峦因为晚霞的映照而增添了色彩,这里的山是静止的,但因为晚霞的晕染而有了动态的变化,从无彩到添色,画面感十足。“回头”则将视角转向了水,水中荡漾着晚霞的光影,仿佛一朵朵盛开的花,水的动态与山的相对静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视角转换和动静结合的描写,诗人全方位地展现了晚霞下山水相依的美景,让读者感受到整个自然环境都沉浸在晚霞的光辉之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升华主题,表达对人间美景的热爱
“人间多美景,夕照暮云华。”结尾两句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诗人由眼前的晚霞美景,延伸到对整个人间美景的赞叹。“夕照暮云华”再次强调了晚霞的美丽,而“人间多美景”则表达了诗人对人间处处充满美好景色的感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晚霞这一特定的自然景观,更是通过晚霞这一典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间所有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欣赏之情,让读者在欣赏完前面具体的晚霞描写后,上升到对整个世界美好事物的思考与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观霞》诗从独特的角度描绘晚霞,通过巧妙的修辞、色彩的渲染、动静结合的描写以及主题的升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晚霞画卷,传达出诗人对人间美景的热爱与珍视。
刘志澄
过往时光留旧痕。淡烟流水入黄昏。风霜渐染青丝白,雨雪频滋寸草心。
观鹤发,振精神。人生旋律唱红尘。光阴易逝宜珍惜,心态平和总是春。
《〈鹧鸪天·白发吟〉赏析》
一、整体意境
1. 时光感与黄昏意象
词的开篇“过往时光留旧痕。淡烟流水入黄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怀旧氛围。“过往时光”点明了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旧痕”则暗示着过去的经历在生命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淡烟流水入黄昏”这一景象的描绘,更增添了一种暮年的惆怅感。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人生的暮年或者事物走向衰落的阶段,淡烟袅袅、流水悠悠,共同烘托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2. 青丝到白发的生命历程
“风霜渐染青丝白,雨雪频滋寸草心”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在岁月中的变迁。“风霜”和“雨雪”象征着生活中的磨难与经历,它们逐渐将乌黑的青丝染成了白色,生动地描绘了人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旅程后,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过程。同时,“寸草心”化用了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典故,表达了一种感恩之心,尽管历经沧桑,依然怀着对生活、对曾经滋养自己的人和事物的感激之情。
二、情感内涵
1. 积极的暮年态度
下阕“观鹤发,振精神。人生旋律唱红尘”,格调一转,从对白发的感慨转向积极的态度。“观鹤发”是对自身衰老状态的正视,“振精神”则体现出一种不向衰老屈服、积极向上的精神。“人生旋律唱红尘”把人生比作一首旋律,表达了即使到了暮年,也要积极地在尘世中歌唱,享受人生的态度。
2. 珍惜光阴与平和心态
“光阴易逝宜珍惜,心态平和总是春”,这两句直接点明主题,既有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又有一种珍惜当下的紧迫感。同时强调了平和的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心态平和,就能如同身处春天般充满生机和希望。这种情感内涵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在感叹时光的同时,又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
三、艺术特色
1. 词牌格律的运用
从词牌格律的角度来看,《鹧鸪天》这一词牌在韵律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本词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遵循了《鹧鸪天》的格律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痕”“昏”“心”“神”“尘”“春”等韵脚的运用,使全词音韵和谐,增强了词的音乐性。
2. 意象的选取与融合
在意象的选取上,作者巧妙地融合了多个富有深意的意象。如“淡烟流水”“风霜”“雨雪”“鹤发”等,这些意象既具有自然的美感,又能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淡烟流水描绘出暮年的宁静与惆怅,风霜雨雪象征生活的磨砺,鹤发则是暮年的直接象征,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3. 对比与转折的手法
词中存在着对比与转折的手法。上阕着重描绘了岁月对人的侵蚀,从青丝到白发,充满了沧桑感;下阕则从暮年的状态中振起精神,积极面对生活。这种对比和转折使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先抑后扬的手法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到在生命的暮年依然可以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体而言,这首《鹧鸪天·白发吟》通过对暮年状态的描写和对人生态度的表达,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珍惜当下、平和豁达的人生观,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词作。
【正宫•小梁州】赞防洪卫士——三峽大坝
刘志澄
长江大汛势汹汹,只见那浊浪重重。三峽大坝截洪峯,机轮动,万支水箭竞穿空。
[幺篇]天飞汛警连连送。庫吞吐、调蓄从容。水位降、洪魔控。減灾化险,钢门铁坝笑东风。
【正宫•小梁州】赞防洪卫士——三峡大坝赏析
一、内容与主题
1. 内容呈现
这首曲子开篇就描绘出长江大汛来势汹汹的景象,“长江大汛势汹汹,只见那浊浪重重”,生动地勾勒出洪水泛滥时江水汹涌、浪涛浑浊且接连不断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出紧张的氛围。
紧接着描写三峡大坝在防洪中的关键作用,“三峡大坝截洪峰,机轮动,万支水箭竞穿空”。三峡大坝犹如一位英勇的卫士,拦住了汹涌的洪峰。“机轮动”写出大坝设施正常运转的动态感,“万支水箭竞穿空”则形象地描绘了大坝泄洪时水流奔腾而下的壮观场景,水像箭一样射向空中,既表现出泄洪的磅礴气势,又暗示了三峡大坝强大的泄洪能力。
在【幺篇】中,“天飞汛警连连送。库吞吐、调蓄从容”,说明洪水警报不断传来,但三峡大坝的水库能够从容地进行吞吐调节。“水位降、洪魔控。减灾化险,钢门铁坝笑东风”进一步强调了三峡大坝通过调节水位,有效地控制了洪魔,实现了减灾化险的目的,最后“钢门铁坝笑东风”赋予三峡大坝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在东风中自豪屹立,仿佛在嘲笑洪水的败退。
2. 主题表达
主题明确,通过对长江大汛的描写和三峡大坝防洪作用的展现,热情地赞颂了三峡大坝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巨大贡献,将三峡大坝视为守护长江流域安全的防洪卫士。
二、艺术特色
1.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的描写
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势汹汹”“浊浪重重”,生动地描绘洪水的凶猛;“万支水箭竞穿空”把泄洪的水流比作万支箭,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泄洪的壮观景象。
简洁明快的节奏
【正宫•小梁州】这个曲牌本身就具有节奏明快的特点,而作者在填词时,用词简洁。例如“机轮动”“库吞吐”等表述,简单几个字就准确传达出大坝的工作状态,使整个曲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
2. 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
曲子前半部分描写洪水的凶猛“势汹汹”“浊浪重重”,后半部分展现三峡大坝的从容“调蓄从容”,通过洪水的凶猛来衬托三峡大坝的强大防洪能力。这种对比衬托的手法,更加突出了三峡大坝在防洪中的重要意义和卓越贡献。
拟人化
“钢门铁坝笑东风”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三峡大坝人的情感和姿态,使三峡大坝仿佛成为一个有生命、有意志的防洪卫士,在战胜洪水后自豪地面对东风,这种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对三峡大坝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刘志澄
堪忧旱魃久欺侵,预报夜间豪雨淋。
卧室灯明驱睡意,客厅帘启望苍旻。
果然隐隐雷声动,俄顷沙沙玉滴临。
一笑披衣奔后院,双肩沾水饮甘霖。
狂风助阵满天吼,闪电添光遍地金。
尽扫愁容农户乐,汇流蓄液堰塘新。
云开气爽心生翼,浴后山河别样亲!
一、内容与主题
1. 旱情之忧与雨讯之喜
诗的开篇“堪忧旱魃久欺侵,预报夜间豪雨淋”,直接点明主题。“旱魃”这一神话中带来旱灾的恶神形象,强调了久旱的严重程度,人们长期遭受干旱的侵害,忧心忡忡。而天气预报夜间有大雨降临,这一消息如同黑暗中的曙光,带来了希望。
2. 雨来之状与人物反应
在描写雨来的过程中,诗人先从自己等待雨时的状态写起,“卧室灯明驱睡意,客厅帘启望苍旻”,因为期待雨的到来,难以入眠,开灯等待,还拉开窗帘遥望天空。“果然隐隐雷声动,俄顷沙沙玉滴临”,从雷声隐隐到雨点沙沙,生动地描绘出雨从酝酿到降下的过程。
接着诗人描写自己对雨到来的兴奋反应,“一笑披衣奔后院,双肩沾水饮甘霖”,“一笑”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披衣奔向后院,不顾双肩被雨水打湿,“饮甘霖”更是夸张地写出了人们对这场雨的渴望,仿佛雨水是能拯救万物的甘露。
3. 雨势描写与雨的影响
“狂风助阵满天吼,闪电添光遍地金”,这两句对雨势进行了渲染。狂风呼啸,闪电照亮大地,使整个雨景充满了力量感。“尽扫愁容农户乐,汇流蓄液堰塘新”,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忧愁的农户们喜笑颜开,同时雨水汇聚到堰塘中,让堰塘蓄水更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这也反映出雨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4. 雨后天晴的景象与感受
最后“云开气爽心生翼,浴后山河别样亲”,雨过天晴,云朵散开,空气清爽,诗人心情愉悦,仿佛心中生出翅膀。经过雨水洗礼后的山河,显得更加亲切可爱,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这场雨的感激之情。
二、艺术特色
1. 排律的格律运用
这首诗为排律,在格律上较为严谨。排律要求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对仗工整。诗中的“卧室灯明驱睡意,客厅帘启望苍旻”“果然隐隐雷声动,俄顷沙沙玉滴临”“一笑披衣奔后院,双肩沾水饮甘霖”“狂风助阵满天吼,闪电添光遍地金”“尽扫愁容农户乐,汇流蓄液堰塘新”等联,对仗十分工整。如“卧室”对“客厅”,“灯明”对“帘启”,“驱睡意”对“望苍旻”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协,体现了诗人对格律的熟练掌握。
2. 描写手法的多样
视听结合:诗中既有对雷声、雨声等听觉描写,如“果然隐隐雷声动,俄顷沙沙玉滴临”,又有对闪电、雨景等视觉描写,如“狂风助阵满天吼,闪电添光遍地金”。通过视听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动静结合:“狂风助阵满天吼,闪电添光遍地金”是动态描写,而“云开气爽心生翼,浴后山河别样亲”中的“云开气爽”和山河的静态画面相互映衬。动静结合,让诗歌充满了节奏感和画面感。
夸张与拟人:“一笑披衣奔后院,双肩沾水饮甘霖”中的“饮甘霖”使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人们对雨水的极度渴望。“狂风助阵”则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狂风以人的行为,使整个雨景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 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从始至终,诗人的情感都非常真挚。从对旱情的担忧到对雨讯的期待,再到雨来时的喜悦,以及雨对农户和自然的积极影响后的欣慰,情感层层递进。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农民同喜同忧的情怀,以及他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感知和热爱。
作者简介
刘志澄,男,1946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共党员。曾先后任安徽、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退休后学习古典诗词,有作品在《中华诗词》《诗刊》《中华辞赋》等刊物上发表。多次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奖。已出版气象诗词集《风云恋歌》,与友合著诗集《四叶草撷韵》。现为《洪山诗苑》微刊副主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多家诗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