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氤氲时光芬芳的味道
文/何俊锋
深深流年,予光阴匆匆,时节在更迭的四季里,走过了秋天,迎来了新冬。掬一捧初冬的明媚,于冬日暖阳里,氤氲时光芬芳的味道,时间沉香着岁月,阅历知味着流年,在岁月的清浅里,盈满冬天的欢喜,温暖诗意着每一个寻常的日子。四季轮回,辞别暮秋最后的暖,迎来新冬朝暮间的清寒。冬日暖阳,亦携岁月的风,带着秋留赠的幽香,氤氲着时光芬芳的味道,落在冬即将迎来的凛冽与寒冷中,让盼春的心情,于冬蕴育,于冬萌发,于冬在新岁的希望里热烈而真诚。
光阴在“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的流年慨叹中,继续着向岁月深处笃行的步履。冬日暖阳,氤氲着时光里芬芳的味道,沐浴着向下踏实扎根,向上努力生长的每一个生命,予万物以新的蓬勃力量,予生活以新的光亮与温暖。时间在悄悄流逝,光阴在那些流淌过的季节风景里,于秋去冬来中,感悟着季节存在与变化的美丽。新冬暖阳,少了春的闲散和夏的炙烤,带着晚秋温婉的明媚,氤氲时光芬芳的味道,熠熠着冬的清简与丰藏。
尘世的喧嚣,让我们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味道是一样的纯净着,一样的微小,一丝丝,入心、入肺。甘甜、芬芳、怡人。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走进冬天,靠近冬日暖阳,岁月在万物萧瑟中,便有了熠熠的光芒和深深的温暖,氤氲着时光里芬芳的味道。人间烟火亦在季节的冷暖之间,明亮着寻常的生活,温暖着轮回的生命,心存暖意,行有淡泊,用人生最好的状态,去遇见冬天里所有的美好。
我心中的"和"
文/屈军强
诚信是"和",和气生财学古贤
尊重是"和",和能赢人梦常圆
和谐是"和",和平共处志犹坚
友爱是"和",和风暖阳荡福船
仁义是"和",和爱寄情踏雄关
幸福是"和",和睦家庭人共欢
健康是"和",和颜悦色喜连连
成功是"和",和心建功豪迈篇
谦逊是"和",和田种玉景物妍
养生是"和",和安四时比蜜甜
家家有本难念经
文/李君
家家有本难念经,
各自情况所不同。
有的家庭很富有裕,
子女却不把气争。
走到社会胡撕混,
嫖娼卖淫坏家风。
父母拿他没办法,
委屈求全肚里吞。
有些家境很贫寒,
可是培养出精英。
深知父母之艰辛,
刻苦学习不放松。
如肌似渴去攻读,
考研攻博再上升。
心中故有报国志,
梦想一定要成功。
有此家庭也一般,
把娃惯的说不成。
一切都随娃的愿,
养成一身坏作风。
偷鸡摸狗是常态,
成为百姓害人精。
白天装的人一样,
晚上墙上钻窟窿。
有人百岁仍健在,
有人英年早丧生。
人生短暂几十年,
只是短暂一过程。
大千世界无不有,
家家有本难念经。
世事茫茫如大海,
神仙将此难捋淸。
人来世上一场空,
只求落个好名声。
无论光景穷与富,
坚持正义闯前程。
光明正大走正道,
有益国家为百姓。
不枉为人来世间,
做鬼心里也安宁。
冬日杂咏
文/屈军强
之一
盛世启开时尚门,乘风饱眼乐开心。
加州有梦情难老,翰墨飘香满头新。
之二
已入暮年夕照红,敲词弄墨引和风。
如今记取青春事,神爽秋声雅趣中。
之二
案头读古富年年,强体健身心自安。
撩起吟红无数梦,直将福字美常延。
之三
六十忙碌竟何为?笔墨问心意自随。
秋月春花多彩路,只惜今日喜双眉。
2024年11月12日星期二阴转多云
文学,让岁月成为永恒
文/冯捷
这句话是著名作家张兴源先生,在接受延安电台"作家说"栏目深度访谈时的谈话主题。
有幸的是前天中午,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张先生携夫人专程莅临,让我的寒舍顿生光辉。用他的话说:"许多年没有这样的忘情`神聊’,有一种重回少年和文学至上的喜欢和自信。”当我们步上台阶时,我忽然就想起了刘易锡《陋室铭》中: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样的联想不仅是扯大旗做虎皮给自己撑门脸,而且。
更有幸的是张先生是我多年前就读"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时的同班同学。许多年……许多年过去了,除了"少年神聊"之外,他还给我带来了"文学食粮"一一五砖砖头一样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五卷本《张兴源文集》更让我喜出望外。我迫不及待地左端祥,右观看,初翻开篇,那纯粹的、优美的、饱蘸文学之情感的、激荡蓬湃的行文,将我一下子带到了文学的"腹地",无限风光尽在眼前,让岁月成为永恒!
他的著名诗歌《献给青年》《杏子河,我家乡的一条河》《走在冬天的雪地上》《夜交响》《冬之印象》……他的著名的散文《青春的挽歌》《名师李明祖》《阳光灿烂青春》《一个人的战争,一群人的雕像》……他的报告文学,他的通讯,他的……他的评论《中国文坛旁观录》等等,看来他是动了真个的了,决意要给中国文学、《给当代文坛锻铸一条坚硬的背梁》(张兴源文章标题)。还有。
还有他的另一片风景独好!他竟创作了十多篇文言小说,总名字就叫《聊斋续异》,估名词义是仿《聊斋志异》笔法所写。"这个作品和我的文言散文《保安塔记》,网上阅读和收藏次数多年前就超过一千万次,而且每天在增长,这可是陕西网红作家的佼佼者。”
……赎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个陕北独特的黄天厚土上出生的作家的那一部部恢宏耐读又快炙人口的作品,用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先生的话说:"就像体育竞技中的五项全能,张兴源于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可谓十八项武艺样样拿得起,样样拔尖儿。”而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更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位被雪藏,被社会忽视和怠慢了的作家"。
可我看着这个昔日意气风发,今天儒雅谦和,而忘情处依然"恰同学少年"的张兴源,不紧不慢而信心十足地与我说道:"请老同学先把我发你的电子稿《接受杨争光》(散文卷中也有)翻一翻,帮我把把脉。这可是我见杨争光先生的‘见面礼’啊! ”时,我心下一热,好不感动。足以看出:在他心里唯有"文学,才能让岁月成为永恒!”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的是张夫人。她贤淑、温良、聪惠而安静地为我们盛饭、续茶,无微不至的照顾、包容和温暖着我们对文学的任性和坚持。直到送别,我看着嫂夫人那根均匀、顺滑、柔美、漂亮的长长的大辫子垂在婀娜多姿身体上,是那么宁静动人,我想:难怪张兴源有底气宣言,要让文学成为永恒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