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花中偏爱菊
文/索杏利
菊花,没有牡丹的华贵富丽,没有桃花的婀娜多姿,没有荷花的亭亭玉立,却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他们从菊花的形态、种类、花色、品性、价值、药性入笔,赞赏菊花的坚韧与高洁,抒发文人的情感与志趣。
咏颂菊花的诗词赋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ji: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让人看到了百花凋零后菊花独自绽放的傲娇;李商隐的“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赏识、施展才华的强烈愿望;唐寅的“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引发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显示了农民领袖的果决与坚定的精神风貌......
苏轼的菊花突出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现了生命的空漠;李白的菊花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与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陶渊明的菊花体现了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曹雪芹的菊花呈现出悲凉忧伤的基调、暗示人物的命运、祭奠逝去的青春……
咏菊的诗、词、赋流芳千古,熠熠生辉,带人进入诗的王国,引人登上词的殿堂,约人相聚赋的盛宴,为中华文明涂上浓重的一笔,令后人赞叹、自豪、骄傲。菊花,是一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后来传入日本,是绽放在秋天的绚烂之花,不仅以傲霜斗雪的精神赢得人们的喜爱,而且以独特的药用、茶用、食用价值成为中医药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不仅观赏性强,而且药用价值高。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药用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采菊》。《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辛,平,无毒”,有“疗风头痛,目昏眩,泪出,目赤肿痛,鼻渊,恶风寒热,破积聚,除恶血,杀诸虫”的功效。《本草纲目》称其“辛温,入肺、肝经”,有“散风热,清肝明目,消痰止咳,解毒利咽,和血脉,安五脏”的作用。菊花,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已经被列入《中国药典》和《药食同源》目录大全。菊花的药性,主要取决于花色和花瓣数。
黄菊花性平,适用于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等症;紫菊花性温,适用于肝肾不足,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白菊花性寒,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红菊花性微寒,适用于目赤多泪,肝肾阴虚,肝经有热等症;蓝菊花性微凉,具有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的功效;绿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血消肿等功效......单瓣菊花的药性较强;多瓣菊花的药性较弱;重瓣菊花的药性最弱......菊花别名很多,例如寿客、金英、黄花、秋菊、陶菊、日精、女华、延年、隐逸花、鞠花等。菊花的品种琳琅满目,花色包含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浓淡相宜的渐变色,驰名中外的墨牡丹、胭脂点雪、紫龙卧雪、朱砂红霜、玉翎、瑶台玉凤、雪海、仙灵芝、天鹅舞、清水荷花、轻见千鸟、绿水秋波、红杏山庄、古龙须、粉女王、残雪惊鸿、北京红、白玉珠帘等不愧为中华名菊,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菊花经过不同的炮制,与不同的药食同源的植物组方,可以制作不同功效的菊花茶。菊花茶根据产地不同大致可分为杭菊,亳菊、滁菊、怀菊、贡菊等。产于浙江桐乡等地的杭菊,清热利烟效果最好,与秋桑、枸杞组方,可增强养肝明目的效果。产于安徽亳州的亳菊,以疏风散热见长。产于安徽滁州的滁菊偏于平肝阳,与决明子组方可缓解高血压。产于河南北部的怀菊,多用于明目。
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进到安徽款县的贡菊的养肝养眼效果杰出。用菊花做材料制作的菊花食品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大饱口福。用菊花、鱼片、大米、盐制作的菊花鱼片粥营养又美味,用菊花、麦芽糖、生粉制作的菊花羹更是别具一格,用菊花、白矾、蛋清、色拉酱制作的炸菊花色香味俱全,用菊花、糯米、酒曲制作的菊花酒香气四溢、可以强脑、延缓衰老。菊花酥、菊花饼、菊花糕、菊花里脊、菊花肉卷、菊花元宵等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样的季节,这样养眼的花朵,这样药食同源的菊花没有人会不喜欢的。
作者简介:索杏利,一名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