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牵过缪斯之神的纤手
——序王伏玉诗文集《孤独者》
张兴源
王伏玉,我的大学本科同班且同宿舍同学,一个爱情至上的疯癫情圣,一个曾被文艺女神十分钟情的狂热诗人!
1985至1987。陕西教育学院。那是一个给我和我所有本科大学同学留下了美梦和憧憬、眼泪和欢笑、“诗和远方”的所在。而王伏玉留给我的印象,则全都与“诗”有关。
一
记得1986年夏,西北大学一个学生娃拿着他们自编自印的油印本《四人诗选》(选了北岛、江河、舒婷、顾城的诗)到陕西教育学院兜售。那时这四位诗人尽管声名显赫,但市面上却少有他们的诗选公开印行,因此,当这个学生娃小心翼翼地敲开我们的宿舍门,说明来意后,我和伏玉都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我们那时收入有限,一本油印本诗集,占去了我们相当比例的生活费用。而整个的中文系,购买此一诗集的,只有我们俩。
也是1986年夏,《人民文学》杂志社正在举办诗歌函授,我和他都参加了这一学习过程。不多时,他所提交的作业得到编辑老师的高度评价,并函告他,他的《圣洁的白鸽》一诗,已经入选“增刊”函授版。得到这一信息,他激动得嘴唇哆索,两眼发直,仿佛“入定”。这阵势唬住了我,吓得我一直未敢提交作业,白白浪费了那时已属“不菲”了的学费。他的另一件令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的往事,则是他在与陕师大初恋女友失恋之后,重又被我们的年少的“外国文学”女老师给“迷住”的旧闻。
我们这些学子,与那些由打高中毕业直接考取大学的幸运儿不同,我们读的是成人本科大学,不单我们这些同学之间年龄差别较大,便是我们的老师,也往往有跟我们这些学子们“年相若”者,而这位“迷倒”了我们的诗人的“外国文学”女老师,则干脆比王伏玉还要小两岁。诗人王伏玉单相思的“爱情”,因了种种原因无疾而终,我却因为目睹并且感受了这一情爱全过程,并参照了我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写下了长诗《回忆之夜——一个成人大学生和他的年轻的女老师》(见《张兴源诗选》276页;新版286页)。我相信,当我今天披露出这段少人知晓的旧闻,我的所有的大本同学都不会感到吃惊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王伏玉就是一个天生的“情圣”和诗人。
二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翻读伏玉当年这些情诗,我仿佛重又回到那样一个被诗点燃、为诗狂热、因诗而痴的浪漫岁月。
我对当下的中国诗坛,有这样一个粗浅的印象,那就是,但凡好一点的诗,都是一个路数,一种风格,一定的模子,亦即超级现代派。而那些不好的诗,却各有各的不好。换言之,甲诗人的诗,跟乙诗人一样;乙诗人的诗,跟丙诗人一样;丙诗人的诗,则跟全国诗人的诗一样。再换言之,当代中国某些诗,完全不妨只印一本诗集,却将全国所有诗人之大名都给署上,看起来,却也无多“违和”。当代的“诗人”们啊,大同小异,其能耐也就那么数得着的几下子。但王伏玉的这些诗作,不仅跟他人判然有别,便是跟他自己,也从不重样。仅以写爱情为例,不仅题材各不相同,写法也各自有别。有初尝禁果时的惊喜与战栗,有两情相悦时的热烈与亢奋,有爱意不定时的犹豫与彷徨,有失恋之后的疼痛与愤怒(这一情形,与他人亦大不同)。表现在其诗作中,则时而清新,如朝日之初唏;时而朦胧,如烟雾之锁江;时而雄浑,如山岳之巍立;时而婉约,如小溪之清流。爱有千万变化,诗亦万千气象。
王伏玉,系榆林市府谷县人氏。这地方先是因为生活资源的极度匮乏而生产幻想和诗人,后来则是因为地下资源之极度富有转而主要生产煤炭和富翁了。伏玉同学,这位曾经牵过缪斯女神之纤手的青年诗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暂且放下一枝生花的妙笔,弄潮于商海了。据说他不仅工作顺利,还在工作之余,注册了自家独资的公司,并且颇具规模和成效。稍带的,他还稳稳当当地“混”了个正处级。可谓如鱼得水,适意人生。
回头再说说他的“爱情与诗歌”。陕师大他的初恋女友之爱,当初另有所属,这事让他颇是失意了一阵子,这才有了“师生(单)恋”之旧闻。但苍天不负有情人,几年后,他在另一个路口,又巧遇了另一位或许更胜一筹的爱人,并在这位爱人的石榴裙下,完美地达成了他与诗歌的和解与共存。
就他的全部诗作来看,他也不单是写情诗。爱情之外,举凡故乡故土、风俗人情、社会变迁、历史深思,都留下了他之诗笔开垦的犁痕。他说尽管他早已不再写诗了,但30年之后的2018年9月,他的那位当初“情有所属”而后来却终身未嫁的初恋情人,不幸早逝。他为此写下了《永别的人》一诗,算是为故人,也为早年他那痴狂的诗情,献上的一味带泪的祭品。
有了这一节儿,他的深埋心底的诗思似有所动。他说他毕竟还曾是读过“中文系”的,诗歌这事,他迟早还得再拾掇拾掇,弄出一点儿声响来的。
他,还回得来么?
三
以上两节文字,写于 2020年6月16日。
仅仅一个多月后的2020年7月25日,《榆林日报》文学版即以半个版的篇幅,一字不改地刊登了我的这篇短评。榆林日报社的同仁们,各位只认“庄稼好赖”而不问“谁的庄稼”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在此,请容我借伏玉提供的版面,向榆林市的诸位同仁,脱帽致敬!
前不久,王伏玉准备出版他的一个集子,于是寄来了他的全部诗稿、文稿,请我正式地给他这个集子写篇“序言”。于是,我停下了手头所有俗务,停下了莎翁、托翁、曹翁与迅翁的研读,专意研读起了这个本不起眼的“王翁”。
当我读完王伏玉君的全部作品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王伏玉早在数十年前所写的这些文字,已经足够让如今那些昂昂然混迹文坛的所谓诗人作家们,羞愧无地矣。
两年前伏玉请我写那篇文字时,他只给我发了他的十数首情诗。而他的诗路,远不止于“言情”。
请看,《我是一条河》,他是这样写的——
从前/我是一条昏黄色的河/日日夜夜流着暗淡和忧伤/茫茫然不知去
向何方//如今/我是碧水一江/沉下了所有的尘埃与沙粒/正在把前进的
道路冲决
短短八句话,有如美国大作家托马斯·伍尔夫的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写尽了成长与成熟,人生与社会,存在与虚无。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86年10月5日,那正是他和我以及我所有大本同学的“教院时间”。
另一首《你死了——致×××》,写一个在中国十分著名的“右派分子”和一群“正常”的中国人。
……右派分子×××/胆量真大/一坝污水桶 一个大窟窿/一窝马蜂
执意要搅一棍/第一次判别/谁是人/谁是妖/第一次分清三十八年是与非
/完成未完成的埋葬/忧虑/值得忧虑的三十七层楼上的中国//……右派
分子×××/你在/有人哭/你不在了/还有人哭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87年1月10日,仍然是我们的“教院时间”。可以说,王伏玉早在他二十来岁的年纪,已然思索了许多诗人作家们一辈子都不曾思索过的历史与现实,生存与困惑,国家与民族。
《孤独者——李生奎先生印象》,写于1990年11月8日,距今也有30多年时间了。
李生奎,榆林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风度的大学者。然而他的晚年,却遭遇了一场意外之祸。
日落之际/一位长者独坐在家门前的衰草/暮霭罩了一层两层三层//
这老人一个劲地抽烟/自视烟雾袅袅而升/从秦始皇兵马俑想到“五四”运
动/再想到改革开放和贫富不均/很晚了想不通/只好把红红的烟蒂掐灭在
眼睛里//历史老师李生奎/长久地钻在历史这个幽洞里/和子牙老头钓鱼
/拉些人们听不懂的话……
我们的诗人王伏玉,把历史老师李生奎长久地“坐在衰草中”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为这个还不算“老”的老人,写下了永存的墓志铭,也为中国一切敢于思考的人们,立下了不朽的“方尖碑”。
伏玉的诗,可说可评者,仍然很多。再写下去,我的这篇“序言”就将成为专论了。且就此打住吧。
四
伏玉还写了多篇很不错的散文,有写家人的,有写朋友的,有写社会各个层面的。但诗人王伏玉,似乎不太需要那么多的“身份”来证明自己了。如同伟大的曹雪芹,只有《红楼梦》之作者(尽管是否真作者,仍有争议)这一个身份,就足够安享万世尊荣了一样。
有他那些好的诗歌作品,他就有理由,把我此前给他写的短评中,那个“他,还回(到诗坛)得来么”的疑问句,改为一个有力的感叹句——
王伏玉之于诗坛,从来他就不曾离开过!
2022年6月21日早9点12分,写毕于张氏十二万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