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处不李白
文/赵旭生
卿本仙人,谪居人间。
钟灵毓秀的九州大地,来了你这个久炼红尘的仙人,千年的等待让你终于在盛唐旷世歌吟。你遗世独立,恣意孤行,放浪形骸之外。你醉酒吟诗,笑傲人间,为天地四海而歌。
你是大唐诗坛的巨鱼,身长三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你是激越灵魂的大鹏,抟摇直上九万里,犹能簸却沧溟水。你大笔横扫惊艳了人间,给华夏诗坛注入西域来客的雄浑与浪漫。你才高四万八千丈,让芸芸众生对此欲倒东南倾。
1
少年时,我喜欢你的歌行,你的侠气。喜欢你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孤舟,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笃信天穹大鹏翥,山巅神仙府。你剑气流岚,“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曲长歌,一剑天涯。
“漫将生死等闲看,年少原来最轻狂”。我甚至为你做文章:你朱雀门前,单挑无敌手。你喜欢给每一个败于你的剑客做一首诗,以至后来有剑客不远千里来求败,只为能求太白赐诗一首,让你哭笑不得。你自谦大唐第二剑客,剑圣裴旻是你心中的第一。难得啊,你李白少年傲气冲九霄的人物,也有仰望别人的时刻。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也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李白,你我都一样。
2 青年时,我对你的崇拜,如日月经天无以复加。你一介文人,圆领袍,袭白衣,行遍大江南北,五岳任自逍遥,吃过长安酒,赏过扬州月,处处观景,一路留诗。我视你为偶像、代言,你为我的青春热血写诗歌。
公元742年,那是专属于你的光耀元年。你做了42年的当宰相,成帝师的白日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梦想。
你走在花萼相辉楼的红毯上,晨辉泛滥,遍地金光。
唐玄宗在金殿翘首以盼你的到来,你们二人携手揽腕相谈甚欢。玄宗说:你是个平头老百姓,我却知道你的名字,如果不是你帅得冒泡,我们怎么会见面呢?(卿本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得此)。
你做了翰林待招,大唐第一文案。你给贵妃杨玉环写了清平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让你一夜之间成了大唐最靓的仔,第一网红,满长安都在传说:生子当如李青莲,生女还是杨玉环。
皇上待你更是出格。那一年天寒地冻,你在偏殿起草诏书,毛笔冻结无法书写。玄宗哈哈大笑,给你派了十几个宫女小姐姐,莺莺燕燕簇拥着你。一个个鼓起粉腮,嘟着樱唇,吹气如兰,轮流用口气给你化开笔尖……那香艳旖旎,隔着千年我都眼热。红粉佳人何俊俏?有诗为证:“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在那样一个皇命大如天等级森严的时代,人人都活得小心拘谨。唯有你李白,无论是春风得意日,还是虎落平阳时,始终保持傲岸不羁放荡自如的风骨。在诗里,你横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是仙人临世:上穷碧落下黄泉。你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你的寂寞痛苦梦与醒,豪气干云士与侠,全都达于极致。世道不公难出头,你振臂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应召入京,你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你慨然而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自信爆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豪情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对了,还有你给李邕的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太帅了,我为你点赞!
我们渴望做李白。渴望拥有李白的不世才华在大众视野里隆重出场,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爱李白,与其说爱李白,不如说爱他身上的才气和傲气,这是作为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东西。
我们爱的是李白,也不是李白,是幻想中肆意的人生,是理想的自己,是镜花水月,是五彩缤纷的肥皂泡。
3 “江湖岁月催人老,回首已入中年框”。人到中年读李白,觉得他好傻,生生辜负了一身绝世才华。
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栋种满仙人掌的花房,我拿着一个叫做青春的粉色气球在门外犹豫了很久,很久,岁月一脚把我踹了进去。
人好比气球,元气满满,规矩就像仙人掌上的刺。不守规矩,不被羁束,就要挨扎,就要放你的气,让你气馁,气瘪,再也蹦不起来。不论你地位多高,才能多大,总有够得着你的刺。
关于李白,叶嘉莹先生有过这样的评价:
天才有两种。
一种是能忍世人所不能忍之羁束,而足可于现世中完成其拯拔世人之大业者。
另一种是不能忍世人所能忍之羁束,虽其本身之天才亦足以光照千古,却并不足以成就任何现世之功业者。
李白属于后者。
唐玄宗待李白规格之隆,待遇之厚,盛唐以来无人能及。李白诗才,文才是举世无双,无法否认的,但是作为一个统治者真的需要一个心高气傲,无视规则,才华天纵的文人在侧吗?统治者从来需要的都是忠心,服从的办事人员,而不是满腹牢骚,烂醉误事,不服从工作分配的高级知识分子。
李白原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不世文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无论管与鲍,千载独留名”。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是他仕途的高光时刻,但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最终让他与世俗格格不入,而为众人排挤,从高处跌落谷底。李白手中的那只笔,本想描摹宏图大志,经纬家国。可现在,只能描写盛世的歌舞升平,只能描写君王与妃子的风花雪月。他的赤胆忠心无人过问,年华流水湮没了他所有的雄心壮志。他不甘心,更不愿苟且。他选择离开长安,把自己交给一壶酒,一帘月,一山一水,一诗一赋。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四十四岁,李白上书请求归家,玄宗允之,赐金放还,给了他一介文人最高的体面。临别,遥望长安,“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悲伤挥泪,自此一去,就像离别家乡一样,终生再也没能踏进长安。
4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到老年,再读李白,又是另一种滋味。
年青时,我们每个人都像李白一样有着想要抵达的彼岸,但往往拼尽一生,也未能如愿。即便如此,那又如何?我们都要在风雨兼程中渐渐老去,最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姿态走过,那才是生命的质感,而李白的诗是我们保持生命质感的最好营养。
绝大部分诗人的诗,是有年龄脉络的,年轻和老年的诗,是有着极大区别的。
和李白齐名的杜甫,他的诗年轻时和老年时,就反差极大。甚至有人说:杜甫无少年,李白无老年。其实,杜甫少年时期的诗还是朝气蓬勃,完全一副轻裘宝马翩翩少年郎的样子的。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虽高,诗人已凌驾其上,是何等的壮志凌云。
而到了暮年,杜甫的诗早就没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是悲凉的吟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把那种人生晚景,凄凉无限题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诗,很容易让老年的我们共情,但却非常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消磨我们老有所为的斗志。而读李白的诗,比如《大鹏赋》,当我们读到“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总会热泪盈眶,激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当你觉得自己老了,心气早衰,那就去读读李白。读他的浪漫,读他的少年朝气,洗去一身暮气,召唤回曾经的豪气侠气书生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5 公元762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作《临终歌》后去世。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
李白从青年时代直到弥留之际,一直将自己比拟成神鸟大鹏。在李白的诗中,我们都读到了他的狂放,但又有多少人明白他的痛苦,从英雄傲世到英雄末路,这首诗,是李白对这个世界悲壮的告别。通篇读来,其中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有一种英雄情就像大鹏展翅一般遨游天际,可当人生的大限来临,大鹏也会断翅陨落,化为埃尘。李白的无奈在这首《临终歌》中表露无遗。李白深信自己一定能流芳百世,然而生前襟抱未曾开,身死亦无知音送,正应了杜甫《梦李白》给他下的断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有人说:李白,这一位伟大的诗人,已经化成了一种基因,和每个华人的血脉一起流淌,他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代表着中国人最高形式的浪漫。
哪怕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中国人,哪怕他半点都不喜欢诗歌,也会开口遇到李白,落笔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被打上李白的印记,可谓人生无处不李白。
而这种印记,随着岁月,会越来越深,历久而弥香悠长。


作者简介:赵旭生,河南省孟州市人,现工作在内蒙古杭锦旗东胜油气田。喜欢阅读,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