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来薰门
刘孟领
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华北历史上的第一古都邢台,城市文化悠长,历史文化悠久,精神文化悠远,时代文化悠扬,你站在古城原点清风楼,顺古御路中轴线向南看,南城门——“来薰门”的往事便呈现眼前,令人佩服,使人动情,动人心弦。
古城南门叫来薰门。南风为薰,按五行说来,南方属丙丁,有普照万物、照亮万户之功,人称为“火”。不错,历史上的来薰门,名副其实的火!因为这里有三重瓮城扭头门,因为这里有双道护城河,因为这里有三步五孔桥,因为这里有上下起降的千斤闸门,还因为这里有尊礼学府、火神庙和生动的红色革命故事。
这里的三重瓮城扭头门,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邢台古城墙,周长十三里零二十步,共有十七个城门,东、南、西、北四门各有一个城门加三个瓮城,北城门多一个备战门。在南城门,几道门洞都不在同一中轴线上,左拐右弯,富有战斗防御功能。来薰门城门,自南向北,进入第一道城门后,向前行走约10米左拐才能进入第二道瓮城。过第二道瓮城右拐,再向北走10米,可进入第三道瓮城,通过第三道门洞后,进入该城门三个瓮圈中最大的一个,向北不远,就是清风楼。
这里的护城河,有两道河;护城河上有一道石桥,有一道吊桥。来薰门外,紧邻南城墙角,楼下就是护城河(18米宽,4米深),上架有吊桥;吊桥南没几米,就是石桥,对于城市防御加强了一道桥功能。
这里的三步五孔桥,大大方便了人们出入。在南门里往北路东道边,建设一个约五六尺宽、一尺余高,五个洞孔的地下涵道洞口。南门里的雨水,流进洞口经过三道瓮城墙和密集商店的地下水道,流到城门外的护城河里。因而形成民谚——“五步三座庙,三步五孔桥。”后一句便说的就是下水道的五孔洞口。
这里的千斤闸,闻名遐迩。它是在水平开合的城门前设置的,这个闸可以上下起降,其体积巨大,外皮包铁皮,起名为千斤闸。千斤闸也称悬门,灵动,方便。
这里的尊礼学府,深受当时社会人们的崇拜。尊礼学府,位于来薰门南瓮城内路西,是羯族人石勒担任后赵皇帝后所建立的学校,距今已一千六七百了。石勒皇帝深知没有文化的难处和苦头,下大力在邢州古城四门建立了宣文、宣教、尊礼、崇训等十几所学校,教师百余人。石勒来临太学和小学“考经学生经义”,努力培养人才,破格提拔使用人才。作为在赵国都的邢台,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其规模远远超过历史上的王朝之都长安、洛邑、邺城,促进了儒学弘扬光大。同时,汉族文化得到重视,后赵各郡国均设立学官,有规划地进行考试晋升,吸纳精英做管理,国家强了,民众富了,由建立后赵当初十余万人增加到六百万人,在世界上影响颇大,就连东方的高丽、西域的高昌等国,都派使者朝贡,可见后赵之伟大!
这里的火神庙,至今仍香火旺盛。筑建于五百年前明景泰(1454年)的南瓮城内东侧的火神真君庙,现占地面积1771平方米,存有6座建筑,为河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的院落里,建有火神宝殿、东西配殿、库官殿、奶奶庙、送子殿,均是原址上修复重建的明代建筑风格的产物。由于瓮城内地理位置限制,形成了结构紧凑、巧用地形的特点。
火神庙的传说,挺有意思。在很早以前,传说邢台火神庙是用黄金铸的一尺多高的神像。如果天旱无雨,庄稼枯萎,秋收无望,众多乡民百姓便跪求火神下场大雨,结果有灵,就解除了旱情。后来,形成了民俗。祖国解放前,为报答大神主功,众乡民抬出火神在大街上游行,此时,正好遇上国民党的一支部队往南撤退路过邢台,这个军官看到不大的火神说道:“这么小的火神,能顶啥用?“然而,当国民党部队刚刚走出邢台城,他们所带的炮弹子弹便轰隆轰隆自动爆炸了。人们说,这是火神显灵,教训那个军官的。
时至今日,赶上十月十八庙会,那上庙声势巨大,远超想象。尽管人们知道这是谜信,但仍然香火不断。从火神庙院内登上依然矗立在原址的高阔城墙顶部,倍感兴奋,喜气洋洋。
这里的红色革命故事,非常震撼人心。这是发生在八十年前的邢台人民抗击日寇的故事。1938年冬季某日,邢台市南城门根下,信都区大贾乡的村民文成琢,被日本人连捅数刀,“五马分尸”,惨遭迫害。这个为八路军运送物资的文成琢宁死不屈,气贯长虹!
当时,家业兴旺的文成琢,在邢台开有几个店铺(盐铺、药铺、草料铺、绸缎庄、当铺等)生意兴隆,财源旺盛。没有人性的小日本儿,闯进邢台后,横行霸道,文成琢的两处铺子在炮火中损毁残破。他自然而然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他的当铺,被强行住进了皇协军,一个中队长及其姨太就住在这里。有一天,三姨太走进文成琢的卧室,发现了一封八路军高级干部的感谢信。文成琢得知自己疏忽大意,便先下手护送安排好绸缎庄“八路军团长”脱险,消匿了与八路军联系的痕迹,并运作关系试图影响日伪军对此事的处理,可一点也不起作用。他仓促给家人及各店铺作了安排,静等皇协军来抓,可来的都是日本人。他被关在西仓巷监狱,他承认为八路军运送物资,但拒绝透露任何保护八路军大干部的信息。这可急坏了气急败坏的小日本儿,动用所有的酷刑,但都没用日本人为了恐吓扼杀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最后在南门城城墙根下下了毒手,迫害了这位为“冀西民训处”“冀西游击队”运送物资的文成琢!文成琢同志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是邢台人心目中的英雄——民族气节万代传颂……
近年来,邢台市“文化兴市”活动大见成效,无论“五一”,还是“国庆”,或是春节,地处邢台内城与外城连接处的来薰门,熠熠生辉,人山人海,游潮高涨,异常火爆,透出古香。
这正是:
【古】城南门水绕城,
【韵】华胜景自天成。
【悠】长文化波光里,
【悠】远精神新时声。
【来】之不易当珍惜,
【薰】天赫地月分明。
【门】楣已毁无踪影,
【也】可如此更繁荣。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