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邻居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文/杜玉德
我来到现在的住处,差几天就三十年了。在这里我把儿子送进了一流一等的大学,也是在这里,我把女儿风风光光地嫁出去了。这里不仅仅是我的一个住处,更是我奋斗了十八年后才有的一个安定的窝(家)。我是这栋楼的第一批住户,至今仍在坚守,老有资格了。
回想当年,初次得知我有可能得到一套楼房时,兴奋不已!因属单位自建房,那时也没有公摊面积一说,虽名曰84平米,实则与现在开发商的110平米无异,与原来的小平房有天壤之别。我们几个即将分到房的同事,在工程开工伊始,不怕一路泥泞,几乎天天去建筑工地看工程进度,当时这里还远离县城中心,一片荒草野坡。但想到我不久后能在这里住上楼房,一扫多年的尴尬,便默默祈祷,早日完工,早日入住。
你们不知道,我结婚后十七年的时间,一直住在我妻子厂里分给的21平米的单间平房里。空间虽小,也由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不久后就儿女双全,岳母还隔三差五来这里住上十天半个月。白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但晚饭过后却为如何安歇而犯愁。好在那时只顾亲情只顾工作,也很能体谅政府、单位的困难,左看右瞧同龄人也大多如此,虽有极多不便,也只能顺其自然。
一家伙能住上八十多平米的楼房,真的是半夜三更都笑醒了好几次。尽管是学校集资建房,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的红利,为交上两万五千元的集资建房款,七借八凑,跑遍了亲戚朋友的家门,但只要能改善一下住房条件,哪还顾得上脸面?再说,我们是有借有还,绝不会赖账的!
说来真的有些不好意思,就连这样的机会,我还是搭了顺风车,沾了在教育中心工作的光,凭借住城职工身份才有了这个“福利”。不过,我们一起来掺和的五个人,因为不是这个学校的教职工,都被划成了二等公民,分房时也只能靠边站,住这幢楼西晒的一侧。我“享受”的是西侧二楼(那时对楼层的普遍评价是: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五楼住着王八蛋)。尽管如此,我也有一步登天的感觉。因为我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住楼的呢!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让我在老婆面前挺直了腰板,我终于住上了“属于我的楼房”,我成了这个家的真正房主!
说实在的,虽然在分配楼层住室时我(们)受到了歧视,但入住后,不管是该学校的职工还是我们这些“外来户”都友好相处,你敬我让,遇事共同商量,各抒己见,真正做到了仁者见仁智,大家都实实在在的。我们共同解决了进出道路的铺垫、拓宽、硬化工程,自来水续水、改造、保暖工程,电路整改工程,土暖气变集中供暖工程,管道燃气工程以及房屋产权证等诸多复杂难办的重大问题。邻里之间更是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成为好同事好朋友,男人之间是哥们,女人之间是好姊妹。
记不准是何年何月,东单元一户搬走了,我们依依不舍,为他入住新房温锅庆贺。旧房他开始出租,后来卖给了别人。后来中单元一户也退了房,转给了本校的另一名女教师。可她从没来此住过,也不知何时与别人签了出租协议,等新住户来了,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就这样,去年搬走一户,今年又租出去一套,昨天走了一户,今天又住进了另一户,原住户越来越少,熟悉的面孔也越来越看不到了。新的住(租)户更换越来越频繁,见到的脸面越来越陌生,与他们的交往由热情交谈到无话搭话,由点头示意到视而不见,如今已是麻木不仁。
去年我上面三楼搬走了,下面一楼闲置,都关了暖气。夹在中间的我,尽管暖气全开,用超了规定的热水流量,但八面临空的境地,供不偿失。年三十晚上,室内只有10摄氏度。这一冬,我老两口子是靠暖气和空调才熬过来的。
老同事们陆续搬出,住上了高楼层大房间的电梯房,环境优美出行方便,真替他们高兴!随之而来的,却是物是人非!
老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可如今,老住户已所剩无几,进来的大多是租住。有的是一家,有的也可能是四五个青年男女。邻居所住何人,在什么地方上班,天知道!听到的是半夜三更的上下楼梯的脚步声,所谓单位住宅楼已名存实亡。
时过境迁,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不再炽热;物欲横流,奔走的人们都在追名趋利。作为一个年近七十的退休教师,我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不是我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是我不能心胸大量,而是我进步不如变化快。我已渐渐步入老年,确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可那相邻的年轻人呢?前天我主动跟他打招呼了,昨天也跟他套了近乎,可今天我等他先和我说话时,他却象不认识我一样,从我面前匆匆而过,根本无视我的存在,难道他们比我还健忘?
老住户们大都在同一单位工作,都知道相互接就,谁家孩子调皮捣蛋的碰倒了杌子弄出了响声,家长定会教训孩子一顿,同时楼上楼下的赔不是求原谅。当下,一些不相识不相干的人住在一起,谁还顾忌谁?谁能怕谁?
久而久之,我也慢慢懂事了,不再去觍着脸子自讨没趣,也不为哪个房间发出的怪声而惊奇,更不在乎半夜三更上下楼的脚步声或谈笑声。这些问题对我而言已不是问题,我的听力已每况愈下,慢慢地就适应了。他们不改变,我改变了就好。自然,我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慢慢疏远了。
在住了三十年的楼底下,硬是找不到几个说上话的人,更甭想知心朋友了!有人劝我,赶个时髦,另寻个高地,迁个新居,图个清闲,也图个新鲜。果真如此吗?真的到了新居,就能遇上知己,遇到有共同语言的邻居?
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差。看来我还需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力求身处闹市心不烦,万般寂寞心有佛,适应形势,学会孤独,但有一条,我不会忘记慎独!
2024年11月12日
作者简介:杜玉德,68岁,沂源县历山街道西儒林村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喜欢骑行、爬山等活动。经常写作,以散文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