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说,总的定义应该是两种:
一是研究和讨论关于人的思想思维的一种基本规律的学说;
二是研究和讨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一种基本发展规律及其性质的学说。
哲学的分布是很广泛的,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政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等等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属于哲学的范畴。
— “你是谁?”
— “你从哪里来?”
— “你要到哪里去?”
这就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一个听起来离我们又远又近的词汇,我们好像天天身处哲学之中,感受着哲学的奥妙;又总是觉得哲学晦涩难懂,好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探讨一下哲学相关的问题。我们先从“什么是哲学”开始。
什么是哲学?百度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是:本质上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即研究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基本问题。
但是,这里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般定义,非准确定义。西方认知的哲学等同于智慧、抽象,是一种介乎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且都受“哲学”影响,更多的内容是认识和解释世界。而在东方(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家的,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家,中国的思想中,有一些内容按照今天的观点可以划分到哲学范畴里,而且大部分都是从世界(自然)中获取的人生哲学,比如道家的“道”。
在意识世界里,基本存在单位是「概念」,即定义;而在现实世界中,基本存在单位是「物质」。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抽象表达,后者是前者的某一个具体事物(并不是所有)。
举个例子,“锤子”,我们对于锤子的概念,一般是用来敲砸东西的工具,具体的形象一般是一个铁块固定在一个棍子上,比如这种:
但是,在一些场景下,我们有了锤子的概念之后,好像万物皆可“锤子”,比如砸核桃,书本、烟灰缸、(诺基亚)手机等等都可以是锤子,就是“心中有锤,万物皆可是锤”。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又是什么呢?科学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陈述真实世界中一切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关系,因此科学可证伪,很显然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就在那里,而且精确又稳定,描述的对不对做个试验观测一下就知道了。
而哲学思考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判断意识中的概念是否与现实中的物质符合,所以哲学无法证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意识世界,全世界的人却共有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
通过这种区分,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结论:
• 科学无能为力、止步不前的地方,正是哲学开始地方。
• 如果科学可以完整的解释世界,那么哲学的尽头就是科学。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哲学是科学之源。现代科学的前身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即解释自然。
除了自然哲学,哲学还存在于其他各个学科,比如政治哲学、审美哲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甚至计算机设计中的哲学等等。
所以,总结来讲,哲学就是认知世界的一个学科,它会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怎么运行的、要如何才能进行改造等。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甚至于人生观。
哲学的发展,一切学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两个字——真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然而,哲学追求的并不是“非常道”,而是“常道”,是要经得起考验和论证的。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来看下中西方哲学发展的简要历史。
西方哲学诞生于神学和宗教。古希腊哲学,我们可以从希腊神话开始谈起。 在希腊的神话中,一切自然的力量和社会活动都赋予了其人格,比如居住在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以宙斯为主神,每一位神专司一种自然现象,比如,日、月、星、雷、河、海都有专司之神。后来又出现了执掌人类活动(如战争、畜牧、农业)和代表人类特征(如命运、正义、善、恶)的神(或由原有的自然神兼任)。这样,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神又有着人性,比如也会嫉妒、虚荣、贪色、争斗等等,这些我们可以在希腊神话小故事中可以看到,然后他们的行为又会影响自然界的变更等等。
希腊神话自公元前 9 世纪始已成体系,希腊人用它解释自然界和社会发生的一切现象,指导宗教和道德活动。这个自满自足的世界观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直到公元前 6 世纪左右,第一批哲学家才开始寻找比神话世界观更为合理的自然观和道德原则。
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早期自然哲学界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什么是本原?这是一个贯穿于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希腊哲学家普遍相信,最高原则是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但又统摄着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就是说,世界依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出于本原的运动是有序的变化,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具有内在的必然原因。秩序和原因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即使那些认为本原只能为理性思辨所把握的哲学家,也承认感性经验的表象和验证作用。这种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与神话的虚构、传说和笃信的运行方式大相径庭。自然哲学家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他们不仅是最早的哲学家,也是第一批自然科学家。当今的科学如此昌明,科学精神如此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希腊自然哲学。西方哲学绵延不断的理性主义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也得益于这个充盈的源头。
经历了自然哲学阶段之后,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人。 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人是万物尺度”);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而古希腊的思辨精神也是值得一提的,《西方哲学简史》中把这些特点概括为五: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希腊哲学是静观的。即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观察世界中那些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对象。
第二点,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果、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形式和质料,等等,都是对子。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辩证法的原意指对话,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倡,后来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为辩证推理。不论采取对话的形式,还是采取推理的形式,辩证法都是对两种相反的意见所做的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统一的结论。
而演绎方面,是遵循一定的几何公理体系的形式化。希腊哲学中的论证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形式的论证都是逻辑推理。有些逻辑甚至称得上诡辩,比如,柏拉图曾记录了智者尤苔谟斯和狄奥尼索德鲁则如何用诡辩击败了认为“学习者比不学习者更聪明”的人。下面是他们和一个孩子之间的对话:
- “当你正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处境和你不知道你正在学习时的处境有什么区别吗?”
- “没有。”
- “当你不知道你所学习的东西的时候,你有智慧吗?”
- “根本没有。”
- “如果你没有智慧,你是无知的吗?”
- “当然。”
- “因此,在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时,你处在无知状态中。”
这个孩子点头表示同意。这一诡辩有下列的三段论形式:
大前提:你所学习的是你所不知的。小前提:你所不知的不是智慧。结论:学习者没有智慧。严格地说,这个三段论当然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用这个事例说明,三段论演绎是希腊哲学论辩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有时是明显、严格的,有时是暗含、模糊的。就像我们说的“奶酪越多,奶酪越少”的梗一样。
“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nous),又译作“心灵”(Mind)。希腊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也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朽等宗教观念,希腊哲学中保留有这些传统观念。与传统宗教的“灵魂”观念相比,理智更纯粹,有更高的思辨性,而无人格的禀性。希腊哲学家认为,理智是无形的、纯粹的实体,它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
希腊哲学家虽然推崇为知而知的纯思辨,但也并非不关心实践。“实践”(praxis)一词也有“实用”的意思。希腊哲学家都以“善”为价值取向,善是好处,当然有功用实效。
应该承认,希腊哲学的政治功利性并不是第一位的。希腊哲学的思维有这样一个秩序:个人思辨→个人实践→公众实践。实践是思辨的结果和效用,它的确切含义是实践理性,个人实践又是公众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哲学的政治功用只是个人思辨的间接结果和效用。中国哲学则不同,它把希腊哲学中第二位或第三位的东西放在首位,个人修养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框架里展开。有人说,中国哲学重实践,而希腊哲学重思辨,这是有道理的。需要补充的是,无论中国哲学,还是希腊哲学,都兼有思辨和实践,只是两者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的地位不同而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理型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或者说概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锤子”。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
中世纪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 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14 世纪初至 15 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近代哲学,是15 ~ 17 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
17 世纪初至 18 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 F.培根 和洛克 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 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 B.斯宾诺莎 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从 18 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这个阶段,哲学方面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现代哲学便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的各个哲学流派了,包括但不限于结构主义、列宁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等等,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延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级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
中国的哲学是人生的哲学,中国人的一生离不开哲学。中国哲学的目标,就是追求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中国哲学的特征是“超逻辑”,它的主题是要产发生命感通,即自然而然的通透,这一点西方哲学是难以理解和解释的。
不同于逻辑的哲学是派生的,我们的生命体验给我们的真理是原生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好像没有过多的推理论证过程,而是直接告诉你一句话,我们是能分辨真理的,但你知道这是真理,并不一定完全明白,于是便有了玄之又玄的理解,你懂了的时候你就懂了,不懂的时候自然也是不懂。
比如,当有时候一个人向你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雄辩滔滔,逻辑上非常严密,无懈可击,你仍然知道他是错的。因为我们有一种扎根于骨髓的真理感,是我们对于「存在」的领会,而不是对存在者的知识判断。这种对「存在」的深切领会,让我们终于有可能对一切逻辑的推论做出真假的区分,它是我们对逻辑推论作出真假区分的根源,根是扎在我们对原生真理的领会之上的。
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呢?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中国哲学往往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基本上都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政治思想,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它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比如《论语》、《孟子》、《庄子》,这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不一,记录作者言论的人也不是同一个人,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以上所述可以说明,何以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述中,内容不相连贯,但还没有说明,何以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述十分简短。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如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它们仍然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老子》全书都是以格言形式写成;《庄子》书中充满寓言和故事。即便在中国哲学家中以说理见长的孟子和荀子,把他们的著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其中的格言、比喻和事例也比西方哲学著作中要多。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
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不仅仅是哲学思想,也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意在言外。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一个慧心的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中国艺术,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是比较喜欢“留白”的。
不同于西方的神学宗教,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诞生于战乱,进而追求和谐,实现平天下的目标。我们可以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始说起。
古代哲学-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七世纪 ~ 公元前 206 年秦国灭亡)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名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源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价值优先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儒家的价值观影响古代中国大多数公开场合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作为优先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儒家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优先观。即为“入世”的哲学。
而道家所追求的「道」,为“道法自然”。讲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其终极目标为“上善若水”,要做到像水一样,不争无为,润泽万物。是为“出世”的哲学。
《庄子》书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就是指社会。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
在 3、4 世纪间,有一批道家试图使道家思想靠近儒家思想,后世称他们为“新道家”;在 11、12 世纪间(宋朝),也有一批儒家试图使儒家思想靠近道家思想,后世称他们为“新儒家”。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宋代儒学,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 —— 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宋明心学始于陆九渊,中经陈白沙,到王阳明集大成。明朝中叶,王阳明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宗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王是真说:“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湛若水所创立的“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继承陈白沙的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湛若水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纠正其师学说过于倾向内省等缺失,倡导“合内外”之学等。所谓“随处”是指“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在他看来,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体会、实践心中的天理。
清朝可谓是啥也没发展,反倒是使儒学更加没落。理学在清初以后走入空谈,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以学术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读了崔蔚林的文章,说“岸然自负为儒者”实在“可鄙”。又说:“伊以道学自居,然所谓道学未必是实。闻其居乡亦不甚好”。康熙说“今视汉宫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在人主前作一等语,退后又别作一等语”。他曾说:“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即便如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清朝颁布诏令,规定朱熹成为孔庙十哲之一,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学术。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反复研习传统哲学的一脉,以传统哲学为本,赋予新的现实意义。
而中国原生的哲学思想,也是随着时代变化和演进的,旧的、不适用的自然会被抛弃,不变、普适的当然也会保留。儒家的人生哲学大概可以属于这一类。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虽然包含对宇宙的高度认识,但还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这些人际关系的内容性质虽然随环境而变化,但是理想本身不会改变。如果认为,五种伦常关系的某些内容已经失去时效,因此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全部抛弃,这显然是错的。反过来,如果因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保持,从而认为五种伦常关系也不应改变,这显然也是错的。我们在学习哲学史时,应当对其中哪些是有永久价值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每一种哲学中,都有永久性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其共同性的东西;正因此,不同的哲学才能互相比较,并进行翻译诠释。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引入并发展了西方的马列哲学,比如毛泽东所著《实践论》、《矛盾论》等,同时也拓展了中国哲学的范畴,造成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官方意识形态,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科,那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 便是关于世界的,即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意识、物质和思维何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一元论)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 D.休谟 和 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从认知世界到改造世界,我们都需要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再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提升我们的方法论。
其中,也简单提了一些中西方哲学不同的方面,比如西方哲学提倡思辨,一开始就跟你将逻辑,中国哲学注重实践,多用于朝堂;西方哲学要经过详细的论证和推导,得出真理如何,中国哲学则是直接的阐述真理,鲜有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西方哲学的变革是巨大的,而中国哲学的变革,基本是以儒学为基础进行改变的。这些不同之处,与经济和地理因素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古希腊靠海,商业相对繁荣,喜欢也欢迎新奇的事物,也多见怪不怪,而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商业属于“末”业,所以冯友兰也说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农民的哲学。更多的不同和对比我在这里就不作更多赘述了。
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哲学又分为了很多派别,譬如我们熟知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有可知论、不可知论等等。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