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难忘,岳母那亲切的笑脸
一九六三年,我在中江县中江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员。十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同教研室的胡文举老师对我说:“他给我介绍的女朋友(林敏)的妈妈唐二嬢想见一见我。时间约在当天下午放学以后,地点就在胡老师的家里。”
听了胡老师的话以后,我既感高兴,又有一些儿忐忑不安。我认为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耽心见面以后,如果不符合唐二嬢选婿的标准,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但继而又想丑女婿总得见丈母娘。见就见吧,我不能怯场。冷静下来后,我反复衡量自己个方面的条件,心里还有几分自信。于是在放学以后就鼓足勇气,诚惶诚恐地去了。在去的路上,我暗自对自己说,这次机会难得,见面时一定要庄重大方。给对未来的岳母一个良好的印象,让她高高兴兴地把女儿许配给我。
岳母比我先到,我一进胡家,就见到屋里坐着一位品貌端庄,面带微笑的中年妇女,她年约四十多岁,梳着长长的辫子,她那饱经风霜的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纹。她和蔼可亲,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经胡老师慎重介绍以后,我们就随意攀谈起来。她待人彬彬有礼,说话时和颜悦色。话说得不紧不慢,但句句悦耳暖心。看得出来,这位未来的丈母娘确实是一个待人厚道,值得尊重的长者。
谈话中,她坦诚地告诉我,来这里之前,她已经从她家在中江中学工作的那四位亲友(张谷贻、何志定、常履平、林斗山)处了解了我各方面的情况。她说这几个人众口一词,都称赞我好。一是夸我书教得好。他们说我大学毕业分到中江教书才四年,但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已经成长为极受学生欢迎的名牌教师。一是说我性格平和,会处事,同事间关系良好……我笑着感谢她和我的那些好心的同事。衷心感谢他们对我的爱护和支持。
接下来,她询问我的家庭情况,我镇定自如,原原本本地回答她。我是广安县三台乡的人。出生在阿弥陀佛坎下的姜家大院。我妈生了我们姐弟三人,我是最小的那一个。我们家是书香世家,长辈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我们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所以在50年代,我们姐弟三人都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都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现在姐姐姜顺碧一家在北京工作,哥哥姜顺麒一家在潼南工作。父亲在一九六一年病饿而死,母亲在北京姐姐家生活。我们广安老家早就没有人了。
我现在工作在中江,是以学校为家。岳母对我的答复十分满意。她认为经过谈话,加深了对我的了解。这次谈话就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感谢岳母对我的理解和信任,临别时候,岳母情词恳切地对我说,“你远离家乡同亲人,独自一人在中江生活和工作,在生活上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乐意给你力所能及的帮助。”她这一席情真意切的话,深深地感动着我,温暖了我这个异乡游子的心。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她的慈心柔肠犹如我的生母一样。我衷心感谢她。始终敬爱她。

她有一颗美玉样的心
——中秋佳节忆岳母
一位智者告诉我们:“母爱是世界上最明媚最温暖的阳光。”在我心目中,我的岳母唐德玉老孺人就像一片温暖的阳光。她用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们夫妻同两个儿女的心。
拉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历历在目。我忆起了同岳母首次见面,到以后逐步了解,最后成为她的女婿,大家和谐相处的温馨岁月。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多难忘的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仍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刻印在我心中。
记得第一次会见岳母,时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当时我在中江中学教书。九月中旬,语文组一位好心的同事胡文举老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准备给我介绍一位女朋友。他说这个姑娘叫林敏,在永安供销社工作,是一位书法家的千金。她的妈妈唐德玉(我未来的岳母)同胡老师的爱人田孃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但供销社业务繁忙,林敏一时请不到探亲假,迟迟未回中江,一时还难以见面。到十月初的一天,胡老师在教研室告诉我“林敏的妈妈想见一下你。”当天下午放学以后我就兴冲冲地赶到珠市街胡老师的家里拜见我未来的丈母娘。
一走进胡家,就看见屋里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她态度和蔼,待人热情有礼,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出身于大户人家,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胡老师介绍我们认识后,接着便亲切地交谈起来。
为了让她对我有更深的了解,我用最真诚的态度,把我的家世、我的学历、我的工作、我的兴趣爱好一一给她作了介绍。
这次恳谈以后,她对我产生了良好的印象。紧接着她又向她们家在中江中学工作的几位亲戚朋友,我记得有常履平、张谷贻、何志定、林斗山等人逐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询问。这以后,她对我的品格、学识、气度、工作能力也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她不仅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有一颗仁爱的心。在对我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她放心了,支持爱女林敏同我这样一个命运坎坷,处于人生低谷的落魄书生耍朋友。
经过三年多的爱情长跑,终于胜利到达希望的终点。一九六七年春节,由岳母主婚,我同敏敏喜结良缘,成就了百年之好。从此,中江盐市街51号林府就成了我温暖的家。
岳母对我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各方面对我关心照顾,待我像亲儿子一样。她给予我厚重深沉的母爱。她对我的一片深情,远远超越了一般丈母娘对女婿娃的那种感情。她一生最看重的是亲情,她的心高洁得有如一块闪光的美玉。她的心里装满了对丈夫、对子女、对亲属的爱。
在生活上岳母对我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处处关爱我这个书生女婿。她见我到冬天,手脚爱长冻疮,就在秋末提前给我做好防冻的手套和棉鞋。担心我在山区工作会受冷,就千针万线地给我缝制贴身的小棉袄。每周星期六我从学校进城回盐市街,她每次都 要特意为我制作精致可口的饭菜。她不仅擅长缝纫,也精于厨艺。她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凝聚着她对我及家人的暖暖亲情和浓浓爱心。
更令我铭感五内,永志不忘的是她对我的两个儿女姜欣、姜颖的那种拳拳的抚育之恩。“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这是他们兄妹二人最得意、最自豪的一句话。对于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岳母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滋润了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孩子的情操,是他们这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欣、颖兄妹对外公外婆、姨妈、两个舅舅感情很深厚,一提到这些人,两个孩子的脸上就会绽出甜甜的微笑。这种纯真的感情,将同日月星辰一样永世长存。两个孩子今天这样阳光,这样充满青春活力、这样自立自强是外婆、姨妈、舅舅精心教育的结果。他们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我衷心感谢他们!
岳母一生重视家风家教,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她认为“好家风决定下一代的品格”。她总是用自己的美好言行,给儿孙示范,用自己高洁的品格影响感化儿孙。
她不仅对家人充满爱心,对邻居也热情友好。她性格温婉,尊老爱幼,诚信待人,邻里之情互助互让,和谐相处。她的睦邻友好的处世之道,博得众多邻居的一致称道。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唐二孃”。
人间处处重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中秋节又到了,这一天恰好是我岳母的寿辰。同往年一样,今天我同敏敏在书房的长桌上摆上果品同美酒,庄重地祭奠她老人家。在心里怀念和回忆她老人家辛苦操劳的一生。此时此刻,令我深感不安,感到追悔莫及的是,在岳母生前,由于自己工作负担过重,成天处在忙碌之中,未能静下心来,在岳母面前,时奉甘旨,恪尽孝道,未能安排时间陪她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让她开心地笑一笑。我恨自己未能尽到女婿应尽的责任。这违背了我的初衷,我的良知,这是我深感惭愧地。愿岳母大度宽容。继续用她的阳光雨露,用她那灿烂的笑脸温暖后辈儿孙的心。

妈妈,永远活在儿女心中
花开花落,春去春回,岳母离开我们,很快就是21年。从她过世起,就一直想写篇纪念她的文章,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迟迟没有动笔。这次趁编撰散文集《山欢水笑》的机会,决意要实现多年未了的心愿。
岳母名叫唐德玉,系四川中江县人。生于1920年,在1991年因医疗事故,不幸去世,享年71岁。岳母溘然离去, 对我们是无比沉痛的哀殇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岳母在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1945年结婚。婚后琴瑟和谐,伉俪情深,成了岳父的贤内助。他们在1945——1951这六年间,生活得很幸福,充分享受到了生活的欢乐。在这六年中他们先后生育了敏、俐、红、青四个子女。岳父寄情书画,岳母料理家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岳父的书艺更加精湛,誉满川西北。
好景不长,1951年,在疾风暴雨的大变革中,岳母的苦难开始了。家里发生的猝不及防的变故,犹如天塌地陷,使她悲痛欲绝,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原来是岳父因脱党事件(他原是中共中江地下组织第一任宣传委员,在1930年组织中江会棚暴动失败后,逃往外地,同党组织失掉了联系)担任中江城关镇伪镇长的历史问题,受到严厉惩处,不得不抛妻别子,到边远地区接受为期五年的改造。
从岳父离家的那一天起,岳母的“苦难历程”开始了。她的生活越来越苦涩,日子越来越黯淡无光。为保住濒于残破的家庭,使它不致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我岳母义无反顾、毅然决然独自承担起撑持家庭、养育孩子的重任。由于家里缺了顶门立户的主心骨,从岳父离家的那一刻起,她就要用瘦弱的双肩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用勤劳的双手挣回养家活口的钱。从此,她成了家庭的守护女神,子女的避风港湾。四个儿女的三餐茶饭、四季衣裳,样样得她操心;子女的升学问题、就业问题件件靠她谋划。更加令人难堪的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阶级偏见、政治歧视,使她处处碰壁,步履艰难。就连森工局招伐木工,区上管印章的都卡住不允许当知青的林青去森工局当苦力。在这种情况下,她还得强作笑脸,只能在夜深人静,孩子都进入梦乡以后,坐在床上轻轻拭泪。
就这样,她靠着一双手纺线编布、制鞋做帽等,换回极其微薄的工资节衣缩食地养大了四个嗷嗷待哺的子女,并且帮着一个个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事业同家庭。
好容易熬到1972年,终于苦尽甘来。早就在当年改造的农场就业的岳父来信说,他已经得到了领导的批准,同意他回中江探亲。这个信息给岳母带来了莫大安慰。在那一段时间,她的脸上有了笑容,做事也更有精神。但岳父返回中江定居,并选为县政协委员那还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事。 岳母的贤德、忠贞、善良、能干,在中江可算得上有口皆碑,备受称道。
我大舅妈经常说“唐德玉比川戏里的王宝钏命更苦。”王宝钏守寒窑19年,望眼欲穿,终于盼回了衣锦荣归的薛平贵。我岳母盼团圆,一等就是21年。才有了一家团聚的欢乐。 苏嬢嬢(岳母最知心的朋友)赞美我岳母像王宝钏一样重情。她说:“真是戏上有,世上有。唐德玉对林舒乔忠贞不二,待子女温暖如春。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为林舒乔同子女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她就是现代的王宝钏。”
原中江县政协副主席、我岳父生前好友蒋海福先生特别敬重我岳母,他在为我岳父、岳母撰写的墓志铭中盛赞我岳母是:“懿行垂范照儿孙。”说她,勤以持家,俭以养德,给儿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岳母家的亲戚家眷、街坊四邻都很敬重她。在他们的心目中,我岳母心地善良、品格高尚,是勤俭持家的好榜样,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人。
我岳母待我恩重如山,我对她心存感激、没齿难忘。自从1963年我同林敏定情以后,她就像关爱亲生儿子一样关爱我。对我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什么事情都帮我考虑得很周到。冬天快到了,她见我爱长冻疮,就每年给我做一双防寒保暖的新棉鞋;我支援集凤,担心我在山区受冷,就给我缝制一件紧身小棉袄,穿在大衣里面;每次回家都要给我做最可口的饭菜……从她对我的关怀备至中,我才深深体会到老丈妈疼女婿真的是巴心巴肝,这份情,比山高,比海深。她对我如同我的亲生母亲,她同我的生母一样亲。
由于当年我同敏敏的工作都很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姜欣、姜颖从小就生活在她身边,由她拉扯大。现在两个孩子都快要从大学、中专毕业了。可惜老天无眼,我同敏敏还未来得及略尽子女孝亲之责,姜欣、姜颖也还未好好孝敬钟爱他们的好外婆,她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了。未能在她生前及早报偿她天高地厚的恩情,这让我们心存愧疚,夜不安眠。后悔当年未挤出时间回家去多陪陪她说话、解解闷,暖暖她的心。
纵观岳母这一生,她对子女的付出最多最多;得到的回报却太少太少。她承受的苦难最多最多,享受到的欢乐却最少最少。
岳母贤淑、善良、珍视亲情,集传统美德于一身。她的一言一行,都绝对符合温、良、恭、俭、让的行为规范。无论是用旧道德还是新道德来衡量,她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妈妈,她永远活在儿孙后代的心里!

姜诗,男,四川广安人。《西部赋文》荣誉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抒情歌词集《留住春光》《星光灿烂》、文化散文集《山欢水笑》《桔红橙绿》。多件作品荣获中宣部及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