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刮大风》美学探賾
乔言
千百年来,陕北高原这片沟壑纵横、峁梁相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朴实好客的人民,他们是北方草原部落和中原农耕文明相互融合而产生的生活群体。他们的语言谱系、社会认同、宗教观念、自然认知、意识形态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根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刮大风》电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诞生的产物,它承载着历史、诉说着现实、反思着过往、寄托着情感,是陕北文化的有力呈现形态。
陕北风情纪实让人回味无穷
歌德说:“了解一个诗人,要去他的家乡”。《刮大风》电影的导演秦小鹏出生于河北宣化。他从成长纬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身份归属上和陕北人民的认知层级非常相近。他对乡愁的追忆,故土的眷恋都书写在三秦大地上,从而造就了记录陕北文化和人民生活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显得更加真挚和热烈,更加显示了电影记录的价值。
在反映陕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交流中,本片采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场景,让人难忘,使人震撼。
比如在“天与地”篇章中,老农辛苦地在土地上劳作,他的每一镢头刨在挖不到底的黄土地上,通过声效的渲染让人内心颤动,而带起的泥土沾染面庞时,他似乎没有觉察,而是选择麻木地不停耕劳,这些不仅让人心生悲悯;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农人以一种忽略苦难的方式,世代在这里生活,他们这样艰辛地生存,世代相传又是为了什么?
比如,在本篇章中,由于天气干旱,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采用虔诚地跪拜龙神,中间穿插着对心底诉说的民歌《祈雨调》改编与传唱。再比如,人们头顶红绸,绵延百米,祈求上苍的恩赐,从长及幼,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祈雨过程持续好多天的煎熬和得到雨水后的庆祝欢腾,表达陕北人民对自然的尊崇、敬畏和膜拜的意识,万物有灵的集体信仰承载着陕北人民不屈的生存意志和精神寄托。
天与地、神与人,欢笑与泪水都化为无形的诉说,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都化为传承和记忆,是现实与精神碰撞的丰碑。
影片承载的社会学阐述
电影工业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它凭借与生倶来的群众性与广泛的社会影响,使其社会功能备受关注。因此,电影社会学具有社会必然性的现象,在对社会的表现和对现实的揭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了电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双向互动的。
(一)社会学理论为本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很少没有职业演员参与。而《刮大风》影片中没有一位参演人员是职业演员,他们几乎都是世代生活在陕北高原这片土地上的人,甚至许多参演人员一生很少到过城市。能发自内心地接受演出的叙事情节,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当中,就足以说明本部影片就是真实地在叙述他们在社会生存中本来发生的事,这不得不说是电影创作过程中一次新的构思,社会学承载的根脉认同观念让演职人员全身心投入,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二)社会学理论承载了影片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人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充分描述了陕北人民在文化观念和身份信息的精确把握上得到共鸣。
比如,陕北人民对忠孝思想的重视,片中就有陕北老汉带领后人给自己父辈上坟的场景。此前阐述过由于片中演员都是地道的陕北农民,让他们身穿重孝来参演影片不免要有心理障碍,但就是要演好一个普通的角色,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演出需要,这样的情节一定是当地对忠孝文化的最大认同。
《礼记·中庸》:“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他们选择了文化延续的继承性,选择了身份的明确性,明确这片土地就是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载体,选择了根脉文化的延续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三)电影语言的运用阐述了人们在社会生存中的悲欢离合
黄土高原作为本片人们进行人身依附的载体,他们的情感组成,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寄托都是整体社会学所反应和阐述的过程。
比如,影片中新婚夫妻大婚当日,温暖场景的描绘,同伴发小晚上到小夫妻窗下听房;记录了结婚场面的喜庆,当地风俗通过画面、语言等电影符号运用,无不承载了当地社会风情、民俗民生、观念文化的展示和阐述,成为人们了解当地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记录着黄土高坡上森罗万象的社会景观,拥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农民集体祈雨的场景中,场面的干旱、贫瘠,人们眼神中的渴望,求雨的庄重、虔诚,电影音乐的忧伤,人们情感的渴望和热烈,形成了鲜明的视听冲撞,让人不禁反思,这里人们对土地的绝对依附,对靠天吃饭的绝对信赖,从而在社会学层面形成反思与批评。
(四)爱的力量在影片中的展现,是社会学承载着温暖与感恩
在整部电影中,看似松散没有脉络,但爱一直是承载着影片的整个过程。亲情之爱中,爷爷辛苦劳作回来饭桌上为孙子塞上一枚鸡蛋,半个蒸馍,体现长辈对晚辈无私的疼爱。没有过多的语言,但场面感人,催人泪下。老汉与羊的情感,对新生小羊的呵护,与产下小羊后母羊的对视,久久不忍离开;而人们要宰羊时,老汉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老汉死后,那羊羔还被紧紧地抱在怀里,表现出人与生灵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体现出普通乡民文化中映现出悲天悯人的大爱。电影符号的展演中全凭人们内心体会,很少有语言表达,却承载了影片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同时也对电影社会学的使命做出了阐述,即电影创作对社会需求的艺术升华。
电影美学承载着乡愁
在本片的阐述中,陕北高原表现出真实存在的视觉之美。首先,电影镜头所映现出的陕北高原沟壑万千,苍凉厚实,给人形成极大的视觉冲击,每一帧画面都让人读出美不胜收的感觉,真实再现了黄土高原千姿百态的风景,让人观看后久久难忘。其次,陕北风格的人文建筑之美,比如朴实无华的陕北窑洞,通过独具风格的装饰,让人一看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比如青石板房顶的小屋,深刻展现了陕北有些地方以石板,石刻而闻名。再比如,电影镜头里多次出现村口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给人以一种顽强抗争,来挑战艰苦环境下无限生机的力量。
黑格尔认为,研究即存在,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是存在的。的确,上述影片给人的视觉之美或者说视觉享受,都是真实地发生在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真实再现。
真实背景下的氛围之美是超越现实的艺术升华,影片艺术之美的展演在氛围感受下会使人久久难忘,或者记忆深刻,从而产生“感受”之美。除了视觉,在影片中穿插大量的音效效应、民歌传唱、说书场景、背景音乐等多种电影语言营造出的感情色彩和环境气息,深刻触动着观众的感受和情感。
比如,电影以超现实的音效烘托,许多细节让观众觉得只有在影院或本片中才有的内心体会;比如民歌的传唱,不仅能烘托真实场景的氛围,更能让人体会陕北人民生活中那种火辣辣、赤裸裸的真挚感情流露;比如说书人以叙事诗一样的说唱,让人们从四处聚集而又能共同发自内心的认同,这就是一种感情的认同和意识聚合。“诗意电影的叙事风格将情感的抒发与现实情景的描绘结合,在叙事中呈现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鲜明特色,也因此让带有抒情性的现实主义诗意叙事成为可能”。
通过构图、光影、色彩来充分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符号氛围,无意中会让观众内心产生诗意之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就提出“一切意义皆由诗意的氛围所驱动,”就是电影诗意之美的内心感受形式。
历史长河中,一部影片的映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的解读,但综合描绘陕北大地,必将让人们更加客观认识那片神奇的土地,令人回望,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