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伟的军旅诗作:平凡中的伟大,坚守中的温情》
——评杨大伟六部《情感集》诗集及“军营趣闻”
文/静川
第一章:顺口溜诗的魅力与价值
在当今诗歌写作呈现多元化态势的时代,顺口溜诗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显著的存在价值,在诗歌的广阔天地里占据了一方重要之地。
顺口溜诗的语言通常简单易懂,节奏轻快明朗,有着强烈的口语化特质。正因如此,它能够迅速传播开来,紧密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让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艺术形态。对于众多人而言,顺口溜诗是他们最初接触诗歌的途径,也是他们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点滴的简便且直接的方式。
从创作的视角审视,顺口溜诗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门槛。它并不强求华丽的词藻和繁杂的修辞手法,任何人都能够凭借日常生活中的些许感悟和灵感,轻松地创作出一首顺口溜诗。这种低门槛的特性极大地鼓舞了更多的人参与到诗歌创作当中,点燃了大众的创作热情,为诗歌领域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内容层面,顺口溜诗往往将焦点聚集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涵盖了人们的欢喜与忧愁、家长里短的琐碎之事。它可以是对街头巷尾趣味事件的诙谐描绘,也可以是对工作艰辛的直率倾诉,还可以是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温馨赞美。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呈现,使顺口溜诗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让读者能够从中寻觅到共鸣,深深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顺口溜诗存在偏见,认为它欠缺深度和艺术性。但这样的看法未免显得过于狭隘。虽说顺口溜诗在形式和语言上相对简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法传递深刻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一首出色的顺口溜诗,同样能够以小见大,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揭示生活的哲理,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顺口溜诗在多元化的诗歌生态环境中,与其他形式的诗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的存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为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恰似大花园里的各类花朵,各自绽放,共同构筑起了绚烂多姿的诗歌景观。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顺口溜诗凭借其易于记忆和传播的优势,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着积极向上的能量,舒缓了人们的压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调味佳品。
总之,在多元化诗歌写作的时代,顺口溜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诗歌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它,欣赏它所带来的乐趣和启示,让诗歌的世界变得更加缤纷多彩。
第二章:杨大伟的军旅诗集
我结识杨大伟先生,得益于胡杨将军的战友张青舜先生。此后,杨大伟先生寄给我六本带有他签名的诗集。
他的《情感集》系列,涉猎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他的个人生活以及军旅生涯。在这套系列丛书中,我不仅读到了他本人的诗作,还领略了胡杨将军、张青舜先生以及他众多战友的军旅诗篇。同时,我也从中了解到中国军人除了站岗放哨、执行任务以及肩负军人的使命担当之外,丰富多彩的文学生活。
在《情感集》系列中,有一本专门书写“军营趣闻”的诗集,其中涵盖了众多的军营现象,包含了人物、事件和故事。作者巧妙地以诗歌的形式,将年代、海岛、军营、军人、趣闻有机地串联起来,回忆往昔岁月,生动地勾勒出那个特定年代里军营中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每一篇都引人无限遐想,每一段都留下了战友们亲身经历的深深足迹。
“军营趣闻”对于他的战友而言,犹如一把嘹亮的军号,在其激昂的号声中,唤醒了战友们心底沉睡已久的记忆,也唤醒了军人灵魂深处的点点滴滴。它打破了岁月的沉寂,一经吹响,思绪便如汹涌的潮水般奔腾而来,迅速撬开了记忆的闸门。从“深夜打鱼”“捉螃蟹”“捡海参”“驴之驹”,到“把兵赶上树”“菜窖藏人”“叠被子”“新兵穿旧装”等等,作者通过战友们从不同角度提供的趣闻素材,以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将那个时代军营的真实面貌,鲜活地呈现在当下的诗集中。战友们沿着军营的轨迹,顺着趣闻的脉络追忆往昔,那是如此的熟悉、亲切,令人难以忘怀。
杨大伟的诗作涉猎广泛,题材丰富多样,每一首诗都十分接地气,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一位军人曾经吟唱的动人旋律。每一段歌词,都映照出当年的自己。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身处艰苦的海岛,过着枯燥的生活,身为寂寞的军人,战友们却演绎出了快乐、浪漫、多彩的岁月,唱响了“以苦为荣,以岛为家”的豪迈赞歌。从“上岛的第一个婚礼”“光棍楼”“婚礼彩排”“情书丢床铺”“恋爱红线”“东关街情结”,到“驴之驹”“驴之过”“驴吉普”“长寿驴、功勋驴”等等,篇篇充满浪漫的色彩,章章洋溢着快乐的氛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海岛军人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诗集里,我看到了战友徐培林撰写的《当年海岛军人的爱情故事》,胡杨将军写的《诗韵心志》,还有张青舜等众多战友的诗歌。特别是军旅中的爱情故事,都被杨大伟以诗歌的形式写进了“军营趣闻”之中。“军营趣闻”对于他们的战友来说,就像一首熟悉的老歌,多年以后吟唱起来,依旧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那些走过军营的人,内心总会留存诸多的思念,思念当年的首长,思念昔日的战友。这份思念犹如陈酿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香醇,越发浓郁。在杨大伟的这套诗集中,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罗总长嘱托”“叶帅登长山”“总理当指挥”“难忘刘兆”“马处长学文化”“张司令打呼噜”,到“两个刘德才”“两栖尖兵”“海上挑夫”“庄稼兵自述”等等。杨大伟运用诗歌对各种历史人物和军营众人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叙述,人物形象丰满且真实。尽管诗歌中的人物创作颇具难度,但作者却驾驭自如,精准且如实地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军营趣闻”恰似陈酿的老酒,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杨大伟的这套诗集,既是军营的趣史,也是人物的史记。诗集串联起各类趣闻轶事,讲述着军营的故事。让经历过军营岁月的战友,读来仿佛自己也成了他的战友,遇见熟悉的自己和过往;让未曾涉足军营的人,阅读“军营趣闻”诗,会感到新奇有趣,仿佛对军人和军营了如指掌。
第三章:杨大伟诗歌的创作手法与特点
在创作手法上,杨大伟的诗采用叙事与写实的方式,不虚构、不想象、不夸张、不添加,严格依据真实的事件、人物和故事进行诗歌创作,故而称得上是一部军营“趣闻”史,具有珍贵的军史“趣闻”价值。
在杨大伟“军营趣闻”的诗集里,《驴吉普》和《打鱼班》这两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首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深沉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海岛连队中那些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坚守与奉献,以及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所创造出的独特的生活乐趣。
《驴吉普》一诗,围绕着连队中的小毛驴和小板车展开,生动地描绘了其在连队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诗的开篇便开门见山,“一头毛驴一挂车,名曰吉普用途多”,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驴吉普”的存在,使人对这个特殊的组合产生好奇。接着,诗人通过“上士专用常拉货,免去走路和爬坡”的描述,展现了“驴吉普”在日常物资运输中的实用性,减轻了战士们的劳动强度。
“家属来队成专车,接送码头亲人乐”这句充满了温情,“专车”一词看似戏谑,实则体现了战士们对家属的重视和关爱,小毛驴车的存在让家属的到来变得更加温馨和便利,增添了一份家的温暖。而“战士患病不耽搁,应急改做救护车”,则突出了“驴吉普”在紧急时刻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保障战士生命健康的重要依靠。
整首诗语言质朴,节奏明快,通过对“驴吉普”各种用途的叙述,塑造了一个默默奉献、无处不在的形象。它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普车,却在连队中承担着类似于吉普车的重要角色,成为了官兵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以小见大的描写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海岛环境中,战士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相互关爱的深厚情谊。
诗的结尾“驴吉普车好处多,官兵称赞最难舍。可惜简编驴被撤,连队再无吉普车”,在表达对“驴吉普”怀念与不舍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然而,即便“驴吉普”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那段记忆和情感,将永远留在官兵们的心中。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本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实描绘了“驴吉普”的种种用途,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却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驴吉普”的重要性以及它给连队带来的便利。同时,诗歌的韵律较为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与《驴吉普》不同,《打鱼班》则聚焦于连队的打鱼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战士们与大海搏斗、为改善生活而努力的生动画面。“靠山吃山野味全,靠海吃海海味鲜。连队都有打鱼班,两名战士一条船”,开篇点明了海岛连队独特的生活资源和打鱼班的构成,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背景。
“聘请渔翁当教练,远离连队住海边。早出晚归难谋面,常见餐桌菜肴变”,这几句描绘了打鱼班的工作状态和成果。聘请经验丰富的渔翁作为教练,体现了连队的智慧和对打鱼工作的重视;打鱼班成员早出晚归,辛勤劳作,虽然很少能在连队中见到他们的身影,但餐桌上不断变化的海鲜菜肴就是他们默默付出的最好证明。
“春蒸包子鲅鱼馅,夏吃黄鱼豆腐软。秋尝虾蟹真解馋,冬炖咸鱼罗卜干。一年四季品海鲜,守岛官兵笑开颜”,诗人通过对四季不同海鲜美食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打鱼班的劳动成果给官兵们带来的丰富的饮食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大海的馈赠和战士们满足的心情。
“个个身强体力壮,人人都夸打鱼班”,这句既是对打鱼班工作成效的肯定,也是对战士们健康体魄的赞美,更是对他们为连队生活做出贡献的感激之情。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海风中的咸腥味,听到海浪的拍打声,感受到战士们的辛勤与快乐。
在艺术表现上,《打鱼班》同样采用了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打鱼班的故事,但却并不显得平淡。诗人通过对四季海鲜美食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氛围,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打鱼班给连队带来的变化和喜悦。
综合来看,杨大伟的这两首诗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贴近生活。两首诗都紧密围绕海岛连队的生活实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和场景进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战士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军旅生活的平凡与伟大。
二是情感真挚,充满敬意。诗人在诗中对“驴吉普”和打鱼班都充满了赞美和感激之情,这种情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对战士们的奉献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
三是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杨大伟没有运用高深的诗歌技巧和华丽的词汇,而是以朴素的语言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使诗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这两首诗不仅是对军旅生活的生动记录,更是对战士们坚守海岛、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当今时代,这些诗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默默付出的人们。
同时,这两首诗也为军旅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们告诉我们,好的军旅诗歌不一定需要宏大的叙事和激昂的口号,只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军人的生活,表达军人的情感,就能打动人心,成为优秀的作品。
第四章:杨大伟诗歌引发的共鸣与期待
杨大伟先生的诗作之所以能够如此触动我的心弦,引发我的情感共鸣,其根源在于我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对于正义、责任和爱的追求是相通的。尽管我与杨大伟先生未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未曾亲身经历他所经历的那些岁月,但透过他的文字,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心灵的契合。
他的诗歌仿佛是一座桥梁,将我们的内心世界紧紧相连。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热血与温情的军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战士们的坚韧与勇敢,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那些激昂的战斗场景,那些温馨的战友之情,都让我对军旅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虽然我们的生活轨迹截然不同,但通过他的诗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心,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关怀。他的作品让我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对美好的向往,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杨大伟先生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终没有忘记对诗歌的热爱。即使在退休之后,他依然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诗歌的领域里纵横驰骋,不断探索和创新。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古稀之年的杨大伟先生,他的文字依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他的精神世界如同一片广袤的海洋,深邃而辽阔。他用诗歌传递着正能量,记录了军旅中不为人知的平凡与不平凡的人生,激发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
我衷心地期待着杨大伟先生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精彩绝伦的作品。期待他能够以更加独特的视角,更加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我相信,他的诗歌将会在军旅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深厚的一笔。
我觉得人生的缘分不知从何而来,也许,我与胡杨将军的战友们,他年会在诗之幽静处,偶遇。
2024.11.23.于通潭西区半间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