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萍水河畔,长在萍水河边,虽然已步入了晚年,但童年、少年,在萍水河中和萍水河边成长的记忆,不论岁月多久都无法抹去。
我的祖父母是居住在汪公潭村(当时称为星辉大队二生产队)打麻冲的农民,小时候是跟随祖父母长大,我的祖屋就在萍水河边,祖屋与萍水河形成垂直位置,从祖屋走到水河不到500米的距离。小时候经常在萍水河边玩耍。我们家对面的河对岸是长潭村,小时候萍水河中有一个渡船,家里需要的日用品、如盐、酱油、煤油等。我们要坐渡船到对岸长潭村的供销社门市去买。坐渡船到对岸长潭里购日用品是我非常乐意的事情。很小的时候,坐在渡船上,可以看到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看一看渡船里,船公日夜居住的船房,觉得十分地稀奇。后来长大了一点,坐渡船时,就会请船公大伯,教自己如何撑船,船公大伯也十分乐意相教,很多时候当渡船靠不到对岸停靠点时,船公就会拿起另外的杆子,帮看纠正位置,让船准确地停到停船点的位置。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渡船口附近建起了一座水泥钢筋桥,渡船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夏天的萍水河是我们小时候娱乐、消遣、降温的好去处,一般下午四点左右,萍水河中的伙伴就开始多了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在深水区游。有一个叫河波潭的深水区,那是上了初中以上的大伙伴们游的地方,其它小伙伴就会在距河波潭下游约500米的浅水区游。在水中游玩时,经常会与河水中的鱼虾相碰,但要想去抓住鱼虾,那是难以办到的事。萍水河是我们小时候夏天的乐园,每个小朋友都是在萍水河中学会游泳的,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救生圈之类的保护设施,基本上是年龄大一点会游泳的人拖着初学的下巴慢慢学会的。而现在城里小孩子学会游泳基本上都是到营业性的游泳池里套着救生圈,拿出游泳板学会的。我在萍水河边长大,但一直还没有看到过我家门前的萍水河有小孩溺水身亡的情况,应该是萍水河这条母亲河显灵,保护我们这群孩子们。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会经常拿着祖父的捞鱼网,提着一个桶,到萍水河边的草木中去打捞小鱼小虾,这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每一次捞鱼网打下去,都会怀着一颗收获的心,用贪婪的眼睛去看捞鱼网中的果实,当看到了鱼网中有鱼有虾便心情舒畅起来,如果有大的鱼虾,更是欣喜若狂。在梅雨季节时,经常下雨,萍水河就会水位升高,大人们就会在在河岸上摆放扳筝,扳筝的杆子底部放河岸上,再在杆子的顶部栓上一根长绳子,然后将4根可以弯曲的竹子捆绑在杆子顶端,另一端绑上鱼网。先把扳筝放在水中,当扳筝放在水中约3-4分钟后,再用绳子把扳筝拉起来。随扳筝渐渐露出水面时,各种鱼虾就开始在扳筝中乱蹦乱窜起来了,然后收入到人们的鱼篓或鱼桶中,最后摆上人们的餐桌上。小时候村民们吃的鱼虾都不用到集市去买,都来自萍水河中的劳动果实,有的村民家里,还可以把鱼虾拿去集市去卖,换来现钱补贴家里。后来随父母回到城里,就很少见到了萍水河里的鱼虾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萍水河、母亲河,也有不顺畅的时候,记得有一年涨大水,可以看到河中有木材,油桶,还有猪、狗等动物从萍水河上游,在急湍的河中冲向下游,村里面那些水性相当好的勇士们,纷纷扑向急湍的河水中,去捞河中被河水冲下来的那些东西。在我幼小的心里,为他们的勇气而折服,为他们的精湛的水性而佩服。当河水退散后,会有上游那些冲走有用东西的单位,前来询向村民有没有从河中捡到,这些东西在当时物资稀缺的年代,一个空油桶都是很值钱的。但善良的村民。大都会把自己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东西,归还给失主。放在现在可能也没有人会去冒风险跳入河水中去捡这些东西了。随着经济发展,我们汪公潭所在的这段萍水河也已用石头筑起了河堤、河岸,再也看不到涨大水,会淹没菜田禾田的现象了。
萍水河、母亲河,你养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萍水人。萍水河的记忆也将永远铭刻在心中,无法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