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寒】
作者\翠柳
闻声窗外雨浮腾,
寒树风摇枯色凝。
莫道放晴初露月,
不知桥下已生冰。
赏析: 整体结构:
首句“闻声窗外雨浮腾”:诗人以“闻声”开篇,巧妙地引入了雨声这一听觉元素,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夜的氛围。而“雨浮腾”一词则生动地描绘了雨滴在空中跳跃、翻滚的景象,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次句“寒树风摇枯色凝”:这一句中,诗人将笔触转向了窗外的树木。在寒风的吹拂下,树木摇曳生姿,而“枯色凝”则形象地描绘了树木在冬日里失去生机、色彩凝重的景象。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
第三句“莫道放晴初露月”:这一句中,诗人笔锋一转,似乎要带给读者一丝希望。然而,“莫道”一词却透露出一种否定的意味,暗示着这种希望可能并不如人所愿。而“放晴初露月”则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夜晚,月亮初露的景象,但在这里却与前面的寒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乍寒的突然和不可预测。
末句“不知桥下已生冰”: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不知”一词表达了对于桥下结冰这一现象的惊讶和不解,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现象的复杂和多变。而“桥下已生冰”则生动地描绘了冬日里河水结冰、景象萧瑟的景象,与前面的雨夜、寒风、枯树等意象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冬日乍寒图。
修辞手法:
拟人化:
“寒树风摇枯色凝”一句中,“寒树”被赋予了人的感受,通过“寒”字形象地传达出树木在寒冷天气下的状态,而“风摇”则进一步将风对树木的影响拟人化,仿佛风在摇动树木,使其枯色更加凝重。
比喻:
虽然诗中并未直接出现典型的比喻句,但“雨浮腾”一词可以视为一种隐喻,将雨滴在空中跳跃、翻滚的景象比喻为浮腾的物体,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动性。
对比: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雨浮腾”与“枯色凝”的对比,展现了雨夜的喧嚣与树木的沉寂;又如“放晴初露月”与“桥下已生冰”的对比,暗示了天气的突然变化和自然现象的不可预测性。
借代:
在“莫道放晴初露月”一句中,“放晴”和“露月”可以被视为对天气和月亮的借代。通过这两个词语,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天气转晴和月亮初现的信息,避免了直接描述,增加了诗歌的含蓄美。
排比:
虽然诗中并未形成严格的排比句,但每句诗的结构和节奏都相对一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排比效果。这种排比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划一,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夸张:
在“雨浮腾”一词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雨滴的跳跃和翻滚程度。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还使得诗歌在情感上更加饱满和强烈。
动词应用:
“闻声窗外雨浮腾”:
“闻”字作为开篇的第一个动词,直接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听觉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听到窗外雨声淅沥,增强了诗歌的代入感。
“浮腾”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雨滴在空中跳跃、翻滚的动态景象,使得雨声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感受,还带有了一种视觉上的动感。
“寒树风摇枯色凝”:
“摇”字生动地表现了树木在寒风中的摇曳姿态,给人一种寒风凛冽、树木摇曳的视觉感受。
“凝”字则用来形容树木的枯色,不仅描绘了树木在冬日里失去生机、色彩凝重的景象,还暗示了时间的停滞和寒冷空气的凝固感。
“莫道放晴初露月”:
“放晴”一词虽然在这里与“莫道”连用,表达了一种否定和希望交织的情感,但“放晴”本身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动词,暗示着天气的转变。
“露”字则用来形容月亮的初现,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与前面的寒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桥下已生冰”:
“生”字在这里用来形容冰的形成,既表现了河水在寒冷天气下逐渐结冰的自然过程,又带有了一种生命力和变化感,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带有了一种哲理意味。
这首《乍寒》在构思上巧妙而新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冬日雨夜后乍寒的景象。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转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饱满和丰富。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