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黄柏山
李世忠
黄柏山的云天雾海,飞瀑流泉,险峰幽谷,古道松涛,鸟语花红……尤其是林海,无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淑同的这首《送别》所描述的不正是黄柏山的美丽风光吗?
记忆深处,我最恋恋不忘的则是法眼寺,无念湖,万丈崖瀑布和磨盘山。

法眼寺和无念湖
一座古刹,隐藏于深山之中,本来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门前的两棵千年银杏树,更显示了他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苍桑的厚重感。寺院不是很大,灰砖灰瓦,显得极为古朴典雅,却感受不到一点庄严肃穆的压抑感。傍晚漫步其间,伴随着袅袅的梵音,感受着深沉而缓慢的旋律。听着,听着,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坐下来,静静地体味着。体味这山林的静谧之美,体味这特有的天籁之音给你带来的人生之愉。就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似乎接受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净化。完全忘却了自己是这红尘深处的倦客。浑浊的身体似乎也得到了升华。于是我们便很快沉浸在这平静,愉悦,平和的生活之中了。我从来都不相信什么来世今生。但是此时我倒希望真的有所谓的来世今生。而今生就正如此刻,是来感受生命之美,体验人生之愉的一趟旅程!
我由衷的感叹无念禅师的睿智。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无念禅师当初隐身于黄柏山的深山之中,开创法眼禅寺。是为了什么呢?历练自己?普渡众生?二者都不是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吧。试想一下,一代高僧,隐居于荒山野岭之中,青灯黄卷,与寂寞共度一生。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多么强大的平和的心态啊?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对生命的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的信念的执着?他的最大的智慧莫过于把自己无形的理念融入了那古老的银杏树和那千载不变的梵音里,影响着后世,传递给后来人。从而名闻三省,可谓妙哉。
此刻,也许你的灵魂和无念禅师的精神融为了一体,升华成了一种永恒。此时,你再看看那古老的寺庙.那已不再是什么古老的建筑物,那是千百年来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
法眼寺门前那恍如明镜的无念湖。一池秋水婉若碧玉,这不正是此时此刻人们心境的反应吗?湖面上廊桥的倒影,茅亭里静坐者的身影,再加上湖面的波澜不惊,你会想些什么呢?人世的繁杂?人生的倦意?不。恐怕您会由衷的感叹:为什么只到今天,您才发现人生居然是如此之美好呢!在这静默的感受中,恐怕此时的你,已化作了湖水和无念湖融为了一体。何为无念?实为执念。
万丈崖瀑布
如果说无念湖的美是人生境界静态美的一种极致的反映,那么万丈崖瀑布则是人生境界动态美的另一种极致了。
万丈崖瀑布的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壮观”。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呢?
你还没看到瀑布,首先听到的是瀑布的声音。那是雨击水面的声响,那是春蚕咀嚼桑叶的声音。那是银器在撞击;那是永不停息的雷鸣。在山谷里回荡,让你感受到这天籁的旋律,既有《高山流水》的豪放,也有《二泉映月》的低沉。来到这里,再低迷的心情,此时也会亢奋起来。
沿着山道,沿着台阶,左旋右转,终于看到了瀑布的身影。三潭三瀑的景观, 在哪里见过?尤其是峰顶的瀑布。那 带给你的绝对不是你的淡淡的一笑,也不是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平静。此时你拥有了一颗震颤的心。飞流太高,流水完全失去了力道。那飘浮在空中的水流,似乎失去了重量。那是抛珠撒玉般的豪放;那是悬挂着的丝巾;那是积淀的雪雕;那是起伏的冰凌;那是静态的水流;那是流动着的液晶。观者惊成了石雕.瀑布变成了仙境。飞溅的水珠飘洒到你的脸上,打湿了你的衣服,一丝丝的凉意,让你惊醒,喔!这才是水的精神!顿然醒悟:人生如水,即要有无念湖的静谧之美,更要有万丈崖瀑布的动态之壮观。
我终于明白,无念禅师为什么把自己的一生选择在这里度过。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来自于无念湖和万丈崖瀑布的启迪。平静的人生是大众的人生,人人都追求的平静的人生态度,但是平静的人生态度往往容易使人陷入低迷。平静的人生更需要用激情来弥补。只有在平静的生活中佐以激情这种调料品,一个人才能拥有勇气,奋进,超越,执着,执念……。
磨盘山
离开万丈崖,最想去的地方应该只有磨盘山了。一直听说,磨盘山三面悬崖一面路,山高路陡,很难登入,但是那里风光迤逦。
此次采风终于成行,格外高兴。登山的路,左面是高山,右面是悬崖。路宽仅一车可行,而且由无数个“S”形连接而成,车轮沿着崖边蛇行,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到了山顶,才知道古人没有说假,无限风光在险峰。山上峰岭亘卧,鸡犬相闻,流水潺潺,鸟语声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映山红居然还在开放。开得那么鲜艳,开得那样别致;开得那么有精神。除了几处民宿外,基本上没有看到其它人工改造过的痕迹。好一个脱尘离俗的好地方,好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我想就今天法眼寺已经被喧嚣繁华的尘世所侵蚀的现状而言,无念禅师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把它建在这里呢?只有这里才是一块没有被大千世界过多的惊扰的地方啊。尤其是山顶的静堪称静的最高境界,登上的惊心动魄在动的境界里也堪称无与伦比了。
晚上,我住在望乡居里。当地的居民介绍说,80年前的黄柏山,是一片光秃秃的碎石野岭,后来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努力,才变成了今天的林海,成为河南有名的森林公园。我们黄柏山的今天来之不易啊!
看着他们满脸的自豪感。我不由得感慨:这不正是无念禅师不惧清苦,甘于寂寞的执念思想的传承吗?
想起无念法师,我又想起了一个人------弘一法师。俗,他能做到人生的极致。僧,他亦能做到人生的极致。
今天,我们又将如何追随呢?
无念禅师,弘一法师以及千千万万个黄柏山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执念。只是无念禅师,弘一法师用执念达到了个人人生境界的巅峰。而勤劳艰苦的黄柏山人却用自己的执念在大别山北麓创造了一片举国闻名的人工森林公园——黄柏山林海。
清晨起来,望着窗外一碧千里的林海,听着那醉人的松涛声,我又哼起了弘一法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