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于我,我与民俗
文/杨雪
民俗,广义而知,是人与人之间创造的意像的综合体,包含诸
多属性,狭义而知,是关于人民大众的生活,我们都在其中,民俗于我,我乃青年,民俗在青年之中,同时民俗也是与青年同在。
民俗于我,我与民俗,吾辈青年都需思之,悟之,做之。对此,吾辈应做到如下。
其一,转换视角。对于民俗,大家普而言之,民间的习俗,简单字词解释,再对于民俗文人而言,其狭义之理解也,民俗是研究人们怎么生活,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仅是习俗,民俗以人之为主体,忽略人,民众之主体,其片面理解显之。民俗存在于生活,转换视角,去找寻我们生活中民俗,民俗于人,人融民俗。
其二,与民同在。民俗它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始终记得民俗就是研究我们怎样生活,看我们怎么生活,简言之,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悟;民俗就在我们身边,民俗近在咫尺,了解之民俗,就是了解我们所生存的大地。
其三,文化文法。每一件事,每一个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民俗文化存在于我们身边,未熟此,只是浮于表面了解,但从未深层次去认知,从未对于此文化的文化自觉,我们从未认真或者准确的去自知去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或者脚下的“大地”,只有根深于此,去深挖与此,去悟之于此,才能得于自知、自信、自强,得于深层次的文化转化于文化只之认同,文化文法,于青年履践致远。
其四,博览全书。青年阅之,初踏门槛,还未踏入,青年仍需多加阅读,广泛阅读,阅读民俗书籍,提高民俗涵养,提高对于民俗的认知,增加对于民俗的了解,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饱览全书,多方面阅读,多方面见解,多方面考辩,让之躬行实践。
其五,民俗自知。青年得以自知,才能深知,民俗亦如此。民俗是各族、各地区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所创造的,并且是享用随之进行传承的一个生活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民俗从先秦时期显现,孔子提倡“人学”,将民俗融礼仪俗礼之,荀子开始将民俗融于道德伦理层面,庄子保存自然人性,大多借神话寓言进行介入,传承民俗;民俗在生活中,可人们未自知,青年仍未知,民俗与民族共在,共聚,青年未深层去悟之,民俗自知,任重道远。
其六,民俗自信。知之民俗,对民俗自知,青年应树立其民俗自信。明白其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知道其来之不易,以民俗自信去看待,去对待,才能让其存在,不被忽视其存在的价值,民俗是存在于文化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是人们深刻的基因,抹之不去,民俗亦如此,青年应树立其民俗自信,让其闪耀着属于它独特的光芒。
其七,民俗自强。青年树立民俗自知与民俗自信,其随之,就当民俗自强,发挥其民俗的力量,发展自身,完善自身。民俗教育育人,一些民俗思想有着教育育人之作用,育人之人格,育人之性格,如古时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文本,一则一则的寓言故事,总是有着其隐喻之含义,告诫人之善恶;民俗具有规范社会之能,青年之团结,人之团结,社会之团结,民俗功不可没;民俗之于青年,青年应自强之,发挥其强大的优势,育人以及规范社会。
其八,心悟于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悟,随之付诸于实践,内外于心,外化于行,已了解其,形成自知,知道它的发展,它的价值,随之,去感悟它所存在的价值,所存在的的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民俗也是,可能是一个对于民众生活的记录,也有可能是对民俗图腾的解读;也有可能是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意;其深层含义包含其中,用心去感悟之,随之解读之。
勿需赘言,八条思之、悟之、做之,仍需诸多“感悟”,去感悟斯存在的“本真”、“本美”、“本值”,才能了解斯,需提高自我的“审美”“审视”“审查”,做到听止于耳,心止于符,与感性理性加于悟性之结合,我思之,民俗这个词,身后应是万千群众;我悟之,民俗这个词,背后应是星星燎原之火,应做到星星燎原之势;不应做到囿于一隅,执于一端,我做之,民俗这个词,应为于表层去探究本质,民俗之责,青年应担之,以民俗促自我发展,促国之发展,促社会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