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
秋凝浅浅,又名水漾紫晶,本名王宏彦,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见诸报刊。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村》《江南诗苑》专栏作家。作品见《当代诗人》《江南游报》《西湖作家》《浅海文苑》等纸媒、网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李锐先生(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就水漾紫晶三百多篇文字作品著文《喧嚣世界中的精神守望者 —— 评水漾紫晶的文学创作》登载报刊。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文艺部副主任、杭州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小城风貌
小城之恋
作者:秋凝浅浅 - 杭州
一
陡然萌生出去小城看看他的念头,连她自己也吃了一惊。
走在小区色彩斑斓的青幽石子路上,看着青的、黄的叶子在不疾不徐的秋风中时不时飘下几片,她的脑海便浮现出几年来他数次的邀约 “什么时候到我的小城来看看呢? 这里虽无省城的繁华,但别有一番怡人的风貌,我想,只要你来过便会知道。”
“能感知到什么呢?” 她故作迟钝,俏皮地问。
“感知它完全不同于大都市的沉静、朴素、心旷神怡。早春时节,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迷蒙;晚秋时分有层林尽染、碧空辽阔的豁然舒畅。” 他说着,似已沉浸在自己所描绘的画卷中。
“呵呵,林主任真是有才!说话间尽显老本行——语文老师的真实本色,这番说辞似乎有点让人动心呢 。”
“那,你什么时候能真的过来看看呢? 也算检验一下我的说辞是否虚言。”
“哦,这,这我还真没想好呢!” 一阵小小的慌乱袭上心头,她赶紧调转话题。隔着话筒,她似已看到他眼神里泛起的缕缕惆怅,自己心里也有点过意不去,这是第多少次推脱了啊,唉!顿了一下,小小声迟疑地补上一句:“没生气吧? ”
“怎么会呢!我气量那么小吗?何况是对你,永远长不大的傻丫头。”
她的心里顿时被这个娇憨温暖的称谓填满。一时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就又俏皮来一句 “也许我哪天突发奇想就立马去小城了!到时候你可别吃惊哦!”
“随时欢迎,吃惊不吃惊我不能保证,但,我等着你的——突发奇想。希望你的小脑袋快快冒出这个念头。”
“要是好久都冒不出来呢?” 她忍不住咯咯笑起来。
“我会一直等,直到它冒出来。” 他沉吟着,语调迟缓而坚定。
这不,在这个深秋时分,在这个周六刚午餐完的小小漫步时,慢慢行走在缤纷小径上的这一刻,这个念头忽而就冒出脑海,而且,那么清晰,那么自然,那么不容置疑。
看看时间,两个小时大巴车程,全程高速,车站离她家并不算远。那么,那么,该怎样告诉他呢?她的心忽地就如鹿撞,到底怎么说,怎么说啊?
万千忐忑最终化为一句 “小城的枫叶此时应该不错吧,我想去看看。” 指尖轻触,这条信息便发了出去。
手机先是片刻的沉默,继而跳出他抑制不住欢喜的一行字:“枫叶很美,翘首以待廖老师快来欣赏它!”
再接着,他的电话抵达,嘱她路上小心,上车时务必告诉自己车牌号,他就能推算出大约几点到,他会在车站等她。
二
大巴座位临窗,这是她一直喜欢的,静静观赏风景。她不喜欢驾车,尽管几年前就已拿到了驾照,怎么说呢,她的手指自小在琴键上点按自如,好似不费力地就一路考级顺行,后来考到省师大,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天天弹着自己喜欢的钢琴,人生之路还算顺遂,但学开车时她好似就成了弱智,反复补考才得以拿到驾照,但仍不敢轻易上路。这也罢了,反正她上班的学校离家也不算远,地铁半小时而已。活到这三十多岁,按她妈妈,一位资深会计师的话说 “个人问题太不顺遂!”——此处略过作为一位母亲一万个字都不止的焦虑话语。她倒不似妈妈那般焦虑,八五后的她以及她的一些同学,都持 “坚决不凑合” 的婚姻观念,若等不到可心的人,独善其身便是自己安然笃行的生活方式。
况且她也不觉得有什么太多的人生遗憾。校园时代,她是男生们仰慕的白天鹅,在一众追求者中她和全院公认的男神最终携手。那时候,他(她)俩,是才貌俱佳的男神女神,堪称校园神话,羡煞了多少人!
后来临近毕业,俩人因发展走向观念不同而矛盾渐增,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彼此各不退让,最终分手。再后来工作后,她与一外企职员有过一段交往(亲戚介绍的),终因三观不合,不想勉强自己而提出了分手。再就是碍于妈妈的反复督催,通过相亲认识过几位,但终无感觉,她彻底放弃了这种模式化的为婚而婚,不再触碰。
三
她与小城的林老师是在一次校友会上认识的,他俩居然是校友,只不过整整相差九届,林老师大她八岁,是那时中文系有名的才子。林老师毕业那时,国家还是分配制,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省城附近的一座地级市高中教语文课。相互认识时,她只觉林老师颇具兄长风范,学识渊博待人谦和。
后来并未联系。直到分别将近半年时,林老师来省城出差,很礼貌地联系了她和另外两位校友,请他们吃饭。席间,她才从另一校友口中得知,林老师已再次被评为“省级名师”,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饭后林老师送她,华灯初上,昏黄暮色下的散步中,两人不知不觉说了许多话题,关于人文历史、关于音乐流派,种种种种,有着不少年龄差的俩人,竟毫无违和,不仅一点也不冷场,谈及精神追求和生活观念竟还似乎有着相见恨晚之感……直到快到她所在小区大门口时他们告别,两人竟都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也就是这次畅谈,两人后来有了更多的交流,或电话,或信息。每次话题都很宽泛,不刻意,不违和,有时她有点小任性、小傲娇、或者说小失礼,他全盘欣然笑纳,仿佛本该如此。就这样,不知哪天起,他开始叫她“傻丫头”,或者“莎莎公主”。她也居然呵呵地默认了、习惯了。
他对她的爱慕、喜欢、欣赏、包容,毋庸置疑。但他一直也在控制一个度,她明白他隐隐的顾虑。他大她八岁,早年离异,有一个女儿正读中学。
刚交往时,他的女儿才上初中,现在,这个孩子已高三了。
六载的光阴啊,就这样不知不觉从指缝中溜走了。
现在,她三十七,他四十五,这场没有挑破窗户纸的爱情,要不要一场双向的奔赴? 要不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她的心里着实无底。
而她知道他的种种好,那种宛如陈酿般深醇深厚的好,六年多来,一直只管默默对她好,不仅仅是他俩的相识纪念日、她的生日这些特殊日子寄给她别具匠心的礼物和信笺,还有平时点点滴滴的无私付出,她感冒了,他从电话里一个“喂” 字就能觉察,及时解难天天叮嘱查问病情;她时而情绪低落不想说话,他耐心疏导,还会异想天开地编个童话故事,故事中倔强而又可爱的小女孩居然就叫廖莎莎……隔着话筒听着他瞎编的故事,她会忍不住落泪,在落泪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会强烈地冒出一个声音:他,应该就是上苍派给我的真命天子吧!
润物细无声,可能指的就是他这种人吧,博学多识幽默风趣,关怀备至却从不给她压力。
四
车窗外,远山如黛,重重叠叠。近处的河流清澈叮咚,潺潺轻流。六年多来积淀在心头的一幕幕如过电影般在她的脑海闪现着。
两个小时的车程居然就在她恍恍惚惚的心绪中倏忽而过!
大巴驶向车站,透过明亮的车窗,她看到了那个熟悉似乎又有点陌生的身影:高高的,胖瘦适中身形挺拔,眼睛执着地望向一辆辆进站的车流。
她忽地就有了一阵耳根发热,脸也跟着发烫起来!她捋一下头发,不觉恼自己一句:都多大的人了,怎么还有这种小女孩似的羞涩感觉!
呀,怎么下雨了?
车子停靠时,她看到玻璃窗上,居然开始有细细密密的雨点儿急急地拍打起来。糟了,一时即兴而来,没带伞啊!
手机声响,是他,他看到了她所乘坐大巴的车牌号。他疾步走来,擎着一把咖色大伞走向她这辆车的停靠区。
这时,她已顾不上脸红耳热心如鹿撞,背着包包颔首移步,到车门处时,竟如小孩子般蹦跳了一下,下了车,在她双脚落地的顷刻间,一把大伞罩在了她的头顶上方,她不知该以怎样的表情迎向他的眼神,只听到他耳语般的一句:“辛苦了,莎莎,我的傻丫头” 。她的心,瞬间城池倒塌。他的手指触到了她的指尖,这一刻,她下意识地迟疑了一下,但当他温暖有力的手掌再来牵握时,她有些羞怯却没再躲闪。
2024年11月27日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原创首发必须注明,未注明则作为非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
3.朗诵者简介、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 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