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治安策》
贾生才调叹无伦,
晁错主父步后尘。
士君毛皮千古运,
总是后人叹前人。
笔下纵横论高迈,
泣风临水叹胸怀。
未行全策身先死,
一代无伦旷世才。
余读贾谊《治安策》、《过秦论》,惊其一代之才也,目光远大,远超他人。然其適长沙,吊屈子,泣梁王坠马至死,又叹其气量狭小,无政治家之胸怀。今读东坡《贾谊论》,与吾见同矣。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贾生者,少年即获中大夫高位,一旦离都去朝,即抑郁寡欢,乃至泣死,如温室之花卉, 骤经风雨即枯萎,惜哉!
《治安策》高屋建瓴,见微知著,贾谊以敏锐的观察力,论述了汉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即"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图欲长治久安的治国的思路,为当今治国理政仍不失启发意义。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段,说明了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指出汉庭的统治并未像当国大臣以为的那样,己是治世,相反存在着各种危机。并告诉文帝如采取自己的主张, 当成为至孝,至仁,至明之君,生为明君,死为明神。
第二部分由第三段到第十段,论述"可为痛哭者"的诸侯国问题。汉代以为周之长久,乃得亲近众藩拱卫之故,秦废封建,乃不长久,故高祖废众异性诸侯之后,封兄弟子侄为诸侯,取天下一姓之义。然吕后执政之后,诸侯渐生离心。文帝以藩位承继大宝,以仁柔待诸侯,但诸候侯离心已起,其效差也可知,故先后有淮南王,济北王反。淮南王刘长,文帝弟也,骄纵不法,而文帝纵之,终生反心。济北王刘六居,文帝兄齐王刘肥子也,其诛吕有功,济北王位不逞其志,故反。贾谊从这两场事件中已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尾大不掉,对朝庭形成的严重威胁,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弱藩主张。可惜的是,文帝在世,并未完全采取贾谊的主张,这就为景帝时因晁错削藩导致七国之乱埋下了危机。
第三部分由第十一、第十二两段构成,论述汉庭同匃奴关系,即"两可为流涕者”。贾谊深为汉实施的和亲政策感到耻辱,认为它违背了上下君臣之道。他认为汉文帝用人不当,如果认用自己,则一定能制服匃奴。
那么,贾谊自己主张的对匈策略又是什么呢?根据《贾谊新书•匈奴》篇,贾谊的主张即"三表五饵"法。现引用如下:
所谓"三表",即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人道,信为大操,帝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此谓三表。
所谓"五饵"者,可列如下:匈奴之来者,家长已上,固必衣绣,家少者必衣文锦,将为银车五乘,大雕画之,驾四马,载绿盖,从数骑,御骖乘。且虽单于之出入也,不轻都此矣。令匈奴降者,时时得此而赐之耳。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希心而相告,人人冀幸,以为吾至亦可以得此,将以坏其目。一饵。匈奴之使至者,若大降者也,大众之所聚也,上必有所召赐食焉。饭物故四五盛,美胾膹炙,肉具醯醢。方数尺于前,令一人坐此,胡人欲观者,固百数在旁,得赐者之喜也,且笑且饭,味皆所嗜而所未尝得也。令来者时时得此而飨之耳,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垂涎而相告,人悇憛其所自,以吾至亦将得此,将以此坏其口。一饵。降者之杰也,若使者至也,上必使人有所召客焉。令得召其知识,胡人之欲观者勿禁。令妇人傅白墨黑,绣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揜,为其胡戏,以相饭。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鼗,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闲击鼓,舞其偶人昔时乃为戎乐携手胥强上客之,后妇人先后扶侍之者固十余人,使降者时或得此而乐之耳。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希盱相告,人人忣忣,唯恐其后来至也,将以此坏其耳。一饵。凡降者,陛下之所召幸,若所以约致也,陛下必时有所富,必令此有高堂邃宇,善厨处,大囷京,厩有编马,库有阵车,奴婢诸婴儿畜生具,令此时大具,召胡客,飨胡使,上幸令官助之,具假之乐。令此其居处乐虞囷京之畜,皆过其故。王虑出其单于,或时时赐此而为家耳。匈奴一国倾心而冀,人人忣忣,唯恐其后来至也,将以此坏其腹。一饵。于来降者,上必时时而有所召幸拊循,而后得入官。夫胡大人难亲也,若上于胡婴儿及贵人子好可爱者,上必召幸大数十人,为此绣衣好闲,且出则从,居则更侍。上即飨胡人也,大觳抵也,客胡使也,力士武士固近侍傍,胡婴儿得近侍侧,胡贵人更进得佐酒前,上乃幸自御此薄,使付酒钱,时人偶之。为闲则出绣衣具带服宾余,时以赐之。上即幸拊胡婴儿,捣遒之,戏弄之,乃授炙,幸自啖之,出好衣闲,且自为赣之。上起胡婴儿,或前或后。胡贵人既得奉酒,出则服衣佩绶,贵人而立于前,令数人得此而居耳。一国闻者见者,希盱而欲,人人忣忣,惟恐其后来至也。将以此坏其心。一饵。故牵其耳,牵其目,牵其口,牵其腹,四者已牵,又引其心,安得不来下胡抑抎也。此谓五饵。
"五饵"实貭就是通过五种途径,使匈奴人迷恋汉人丰富奢华的物质文化生活,通过匈奴人内附,分化瓦解匈奴人。
三表五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匈奴进行和平演变,分化,瓦解和同化匈奴人,促进民族融合。
贾谊认为,如果使用他这套办法,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年,必见成效。
那么,贾谊这套办法如果实施,效果如何?
贾谊的"三表五饵"之法是企图用汉文化诱使匈奴分化瓦解的策略,也是一种促使民族同化融合的策略,那么,这种策略是否有效呢?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不行。
第一,匈奴族的狩猎和汉民族农耗是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汉民族不能去狩猎,匈奴不能来农耕,这两个民族要融合何其难,短短几年岂能作到?
第二,匈奴族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抢掠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单凭物质文化的引诱,是改变不了整个民族的习性的。用古人的话来说,所谓畏威而不怀德者,贾谊的这种单纯的德服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历史上吊诡的是,往往不是高级文明融合同化了低级文明,而是游牧民族武力征服摧毁了农耕文明。但中国文明有一个特奌,在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后往往会同化之,北魏,辽,金,元,清都这样。但汉民族主动融合同化北方游牧却很少成功,汉唐都是通过强大的武力打败了北方游牧民族,但却不能对他们进行长期有效的治理,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北方的边患的。
北方民族和汉民族的这个差异,《史记•匈奴列传》中是有所说明的。文帝时派中行说随公主和亲匈奴,中行说生怨,而帮匈奴对付汉庭。《史记》是这么说的。
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牧。其遗汉书牍及印封,皆令长大,倨傲其辞,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汉使或訾笑匈奴俗无礼义者,中行说辄穷汉使曰:“匈奴约束径,易行;君臣简,可久;一国之政,犹一体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云有礼义,及亲属益疏则相杀夺,以至易姓,皆从此类也。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喋喋占占!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言为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熟,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中行说的意见是,匈奴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是不能中汉庭的圈套而被同化的,汉人要送好东西,拿来用就是,不够么,我去抢,只要保持强大的武力就是。试想想,贾谊的"三表五饵”之法如何成功?汉武朝的实践说明,只有文武两手并用,在强大的武力打击下,再加上文化物质的交流,有效的治理(划分牧地,派军队监护)等,才能解决边患。
贾谊这个人呢,提出了民族同化融合,才能长治久安的方向,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但他的实际操作和规划,却很有书生气。贾谊的策论很有些战国纵横家游说的基调,这奌我们在读文章时不能不察的。
文章第四部分为第十三段以后部分,论述国内现存的各种社会矛盾,即"可为长太息者六",揭示维持礼义廉耻的重要性。
各种社会矛盾有:贫富分化,重利忘义,世风日下,礼制缺失,社会治安不稳,不稳定因素增加。
贾谊为此的建议是:加强对太子的教育,加强礼制建设,德教先于刑罚,尊贵重礼等。
贾谊指出的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对策是建立在三个因素之上的。
第一,秦重法治而轻德教,重功利而轻仁义,不利于息讼止争,利用高压严刑维持统治,不利于社会真正和谐稳定。这是历史教训。这是贾谊明确指出来的。
第二,汉王朝的建立夲是造反的结果,刘帮等人出身闾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根本不懂礼制的重要性。《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叔孙通初定礼制,但由于汉庭在景帝以前一直注重黄老治国,不重儒术,礼制在社会上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文帝出于偏僻的代国,对于太子即后来的景帝也缺乏足够的教育,因此竟出现了因弈棋争执而失手打死了吴王濞太子的事。高层都这样,何以对民间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见微知著,贾谊提出了对太子加强礼制教育的问题。
第三,汉立以来,因为多年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施政的重奌一直放在恢复经济、与民生息上。行之多年,随着经济的恢复,民间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渐重,商人和贵族日竞奢华,各种社会矛盾如偷盗杀伤就出现了。贾谊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而归之缺乏礼制上。
站在今天的高度看,贾谊的主张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却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是汉武时代尊儒的先声。
以古鉴今,共和国建国七十多年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增加,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日近盛世却隐藏危机,我们怎么办?难道我们不能从贾谊的文章中得到某些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