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巴山一棵草》第二卷 游记篇连载四
第一章 一游江南
第四节 时光深处的难忘记忆
文/刘连成
1984 年的南方之行,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每一处笔触都承载着满满的故事与回忆。那一次的南方之旅,可谓收获斐然。在工作方面,我们有幸汲取了全国各农垦企业发展农工商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犹如璀璨的明珠,为我们后续的工作指引了方向,带来了无尽的益处。而在游览南国风光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眼界得以极大地开阔,尽情饱览了人间的绝美景色,那如诗如画的风光,令人心醉神迷。然而,这趟旅程中也留下了两个难以释怀的遗憾和两则令人捧腹的笑料。
先说那两个遗憾吧。其一,由于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所限,竟没有一个人带着相机。南方的景观犹如仙境般美不胜收,那灵动的山水、别致的建筑、旖旎的风情,本应被定格在照片中,成为永恒的记忆,可遗憾的是,我们未能留下那第一次旅游景点的美丽照片。唯一值得纪念的,是一张我自己花钱在上海外滩留下的黑白照片。每每看到那张照片,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慨,遗憾之情也愈发浓烈。其二,在繁华的上海南京路的一家商场里,我看中了一套面料上乘、做工精湛的西服。那套西服静静地挂在那里,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的优雅与魅力。从心底里,我真的很想买下它,然而,王局长的一句话却让这个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王局长语重心长地说:“西服倒是不错,可咱们那里能穿的出吗?人家会说你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赶快打消这个念头。”王局长所言不无道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东北,特别是四平,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那个时候,谁若穿着西服走在大街上,人们都会像看西洋景那样投去异样的目光,觉得这个人怪怪的,那目光中充满了藐视。然而,时光流转,过了一年以后,服饰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四平。一时间,街上开始流行起西服热潮,曾经反对我买西服的王局长,如今穿起西服来比谁都起劲儿。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受潮流的限制,人们只能将这份对美的渴望违心地埋在心底罢了。
而在南方,两则笑料皆出自王局长的“发明”。
其一,在游览西湖灵隐寺景点的路上,我们四个人一边漫步在如画的风景中,一边欣赏着路边盛开的木棉花、桃花以及绿郁葱葱的南方异花奇木。那绚烂的色彩、醉人的芬芳,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议论着所到景点的感受,言语间满是对这美景的赞叹。这时,在我们的身边,一群群男男女女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灵隐寺进发。他们的肩上都挎着统一的黄色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王局长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大发感慨地说:“你们看人家南方人多守纪律,都实行大包干了,人家上下工都排着队。”一边的小李听到这话,忍不住“扑吃”一声笑出了声。“你笑什么小李子?”王局长不解地问道。小李子笑着回答道:“老局长,你弄错了。那不是上下工的社员,是到灵隐寺进香的佛教信徒。您看他们那个小兜子上不明明白白地写着一个‘佛’字吗。”“可不是咋的。”王局长也忍不住笑出了声。老闫场长顺嘴说了一句俏皮话:“这可是当官的逛寺庙,硬把进香的说成是上班的。”这句话一出口,逗得大家笑的前仰后合,那欢快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也在为这美丽的风景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其二,在南京的最后一次晚餐,充满了戏剧性。闫场长提议这最后的散伙饭要好好地吃一顿,于是我们找了一个门脸挺大的饭店坐了下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要了五个菜后,王局长的目光落在了一个叫“皮肚炒油菜”的菜谱上。他兴致勃勃地说:“咱们离家这么多天了,我还真想吃一口猪肚肠,这个玩意儿炒白菜倒挺香的,我琢磨着炒油菜也一定不错。”“那就来一个,让局长尝一尝南方的皮肚是啥滋味。”老闫场长附和着。不一会儿,酒菜上齐了,我们尽情地品尝着一道道美味佳肴。那美味在舌尖上舞动,让人陶醉其中。快到酒足饭饱的时候,王局长突然发现了什么,他数了数桌子上的菜,说道:“不对呀,饭店给咱们的菜上错了,吃了半天怎么没有皮肚啊?”大家这才认真地看了看桌子上的各道菜,每个人都尽力去寻找带有皮肚的菜,可怎么也没找到。闫场长吩咐小李子找来服务员问清缘故。服务员看看桌上的饭菜又数了数说没有错,六个菜一点都不少。王局长急眼了,涨红了脸说:“怎么没错,我们要的油菜皮肚呢?”服务员指了指王局长眼前的一道菜笑了笑说:“老同志这不是皮肚吗?”王局长还想分辨什么,这时临桌的一个东北老乡走到我们的桌子旁笑着对王局长说:“看样子你弄错了,人家南方人的皮肚指的不是咱们那旮瘩的猪下水,而是指的是晒干了的猪皮。”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王局长不好意思地对服务员连声说对不起。一场误会在东北老乡解围下的笑声中结束了。而那欢快的笑声,也成为了这次江南之行中一抹难忘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