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人生之六
乐韵人生
吕松筠
音乐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一种通过声音、节奏、旋律、和声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多元、多维度的艺术风格,可以表达出人类的各种情感、思想和文化背景。我的挚友牟诚不仅仅喜欢书法、写作、摄影、作诗,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爱好者。他喜欢音乐、爱好音乐、钟情于音乐,他很有音乐天赋,他的一生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在与牟诚聊天时,曾多次探讨过关于音乐的话题,因为我在他的《心路情思》中的第二单元《听歌随想》中的23篇作品中了解到,他自幼喜欢音乐,并对其情有独钟。上小学时,他就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经常参加演出。上中学时,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成员之一,在集体户,在军营,他也没有放弃过,一直都是深受同学和战友们崇拜的文艺青年。他不仅喜欢唱歌,还精通各种乐器,在当时那个年代真的是很风光呢。参加工作以后,特别是当上娱乐记者后,接触过无数的演员、明星、歌星、舞星、乐坛明星,更加深了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心路情思》中,翻开他写的《听歌随想》第一篇,《声与乐之功用及其他》第一自然段这样写道:诗言志,歌咏言。文字抒情,翰墨抒情,声与乐亦然。牟诚不仅仅是喜欢音乐,更多的是研究音乐,他对音乐有独到的见解,每一首歌或每一段旋律,他都能唱出心得体会,并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例如:他对《国际歌》这首歌情有独钟,每次唱完之后,他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他曾经深情地写到:《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首最嘹亮的战歌。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许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曾经深情豪迈地唱起它。我听《国际歌》感受最深的是它的悲壮。而在这悲壮里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力量。特别是它的前奏,采用的是它曲调中的最后一句,其结束后再连接歌曲的开头,美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国际歌》似乎已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热血的象征,信念的象征,奋不顾身不屈不挠和不可征服的象征。《国际歌》的声音是炽热的,《国际歌》的精神经历岁月的磨砺,日久弥新。它鼓舞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行者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联想起为实现和平美好愿望而牺牲的先烈们,怎么能不叫人泪如泉涌?缘于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我和牟诚在聊天时涉及最多的就是关于音乐的话题。有一次,我帮他投稿时,突然发现了一篇与音乐相关的散文《在歌声中与你“邂逅”》。于是,我立刻通读了一遍,当读到“贤良江,贤良江,浪打流波向远方。江水流不断,骨肉情谊长。我为祖国奔疆场,告别亲人辞故乡。”这段歌词时,我激动不已,因为这首歌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小时候就经常和我妈妈一起唱过。于是,我立刻拨通了牟诚的微信电话,就这首歌我们聊了很久……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七场歌剧《愤怒的贤良江》中一个唱段的歌词。提起这首歌,牟诚也很激动,他说:《愤怒的贤良江》讲述的是越南人民在抗美救国斗争中,北方人民积极支援南方的故事,反映了越南人民南北一家、骨肉相亲、同仇敌忾的战斗情谊。那一年,我在长春市实验中学就读,学校经常组织在大礼堂举行师生同台文艺汇演,而在一次汇演时,其中的一个节目里,选取了七场歌剧《愤怒的贤良江》中的一段,就是那一段节目,看过之后,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是歌剧《愤怒的贤良江》主题曲《椰子树下迎春光》,由姚绿野等人作词。该剧上演后,这首悠扬且略带伤感的主题曲唱段,在我省内外广为流行传唱。而当它复演在我的校园里之后,也成为我校师生们喜爱的歌曲之一。近日,我们又聊起关于音乐的话题,牟诚神秘地和我说,我还有一篇与音乐相关联的散文《音乐自修的启蒙》——听歌随想之十七,请你帮我看一看,提提意见。说实话,我有些受宠若惊,因为,在他的面前,我就是一个小学生,是他的一个忠实粉丝而已,意见从何而来呢?于是,我迫不急待地打开文件认真地阅读一遍。这是一篇带有夹叙夹议的短议论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一九六五年,我就读于中学二年级。这一年,有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长纪录片《军垦战歌》在全国上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部彩色长纪录片仅仅是讲述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事迹,但却有着较好的宣传效果。更突出的,是它里面的三首歌曲,特别是由田歌作曲、雷良萍演唱的《边疆处处赛江南》,一夜唱响全国。一部纪录片的电影歌曲,竟能如此普及,说明它创作上的极大成功。电影中的主题歌或者插曲,可以看作是它的灵魂。当然也有少数没有主题歌或插曲的影片,那是另外一种情况。而好的主题歌或插曲既宣传电影本身,又独立成为一个单元篇章,曲调风格清新,特色突出,歌词通俗易记,又朗朗上口,易被观众接受,于是就会被广泛传唱。《军垦战歌》中的《边疆处处赛江南》就是这样一首成功之作。牟诚对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天赋和造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直至目前为止,他都没有停止过对音乐的追求与向往,据我所知,他一直都在市实验校友合唱团参加排练、演出。衷心的希望音乐能伴他度过夕阳璀璨的每一天。
原创于:2024年11月30日
[作者简介]吕松军,笔名:吕松筠。1956年出生,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与远方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南关区永春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长春市老干部网宣员,长春百姓学习之星,吉林省党员优秀志愿者,吉林好人,长春日报特约通讯员,桑榆文学社社长,桑榆文学平台总编。
著有个人文集《松涛》《 回眸》,近年有140余万字的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读本之那人那事》《中国老年教育》《回眸又见花开》《吉林文学年选》《长春老年教育》《文存阅刊》《民情》《文风》《参花》《意文》《吉林名人》《绿池》《往事》《春风文艺》《长春文化》《艺点文化》《夕阳红》《左邻有爱》《榆树文笔》《榆树人》《榆树知青》《泥香》《九台文化》《黄龙府》《后小说时代》《老来乐》《老公安》《而立之年》《精彩读本》《长春最美养老人》《吉林日报》《东方老年报》《新文化报》《长春日报》《长春晚报》《内蒙古日报》等杂志、报刊,连续七年在长春市群众诗歌散文微小说大赛中获个人奖、最佳组织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征文比赛并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