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影(桂来娥)解读雍永春的诗。 牛头河畔
作者:雍永春
渺远流长景色娆,
花红柳绿彩虹桥。
当空旭日悠悠驻,
遍野丁香处处娇。
滟滟西江光冉冉,
青青竹柏影摇摇。
悠游忘返恋清水。
古韵文明仪态韶。
“渺远流长景色娆”这句诗以“渺远”形容景色的广阔无垠,以“流长”描绘景致的绵延不绝,它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辽阔无边的世界,那里有山川河流,有草木花鸟,一切自然元素都在这渺远的空间中流淌,延展,形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也描绘了空间的广阔,暗示了时间的悠久,这种历史和时间的沉淀,不仅是一幅静态的画面,更是一个充满故事人文的空间,引人遐想。在这意境内也往往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生活,对时光的深深感慨,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伟大。这景也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美好,仿佛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花红柳绿彩虹桥”的意境充满了浪漫和诗意,让人们感到无限的遐想和想象,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一种富有诗意的意境。通过“花红柳绿”的自然景观和“彩虹桥”,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氛围,诗中的“花红柳绿”是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而“彩虹桥”连接了两岸的美丽和希望,连接着天空和大地,也隐喻着希望与梦想,更有层次和深度,彩虹桥不仅代表着美好事物的到来,也意味着即使生活中有疲惫和困难,美好和希望依然存在,人们可以在心里建造一座连接美好的回忆和未来的希望的桥,让生命充满无限美好和神秘。与国学大师俞越的“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还有当今的俗语“花落春仍在,桃李种心田”,还和三毛的“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啊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有异曲同工之意。
诗的首联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又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真实而又超脱的意境,使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自然相融,相洽,人行春色里。
“当空旭日悠悠驻”的意境主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日出景,给人一种温暖,希望和新的开始。“当空旭日”营造了一种光明,温暖和希望的氛围。旭日当空,光芒四射,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无限的可能性。这种意境常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悠悠驻”则进一步强调了日出的宁静和持续,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旭日没条件的赊给人们用,看,也就是把温暖,光明和希望给大家享用,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及对太阳的无私的感恩。“驻”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日出时分的宁静和美好,与唐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清代刘道著的“朝露流青桐,旭日光生媚”;李白的“日出东方偎,似从地底来”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及宁静又壮丽的画面,旭日朝霞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充满了温暖,希望,恰如南朝的萧绎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晨就是希望,旭日就是希望,温暖,大自然的无私赐予……
“遍野丁香处处娇”描绘了一幅丁香花盛开的美丽画卷,展现了丁香花的淡雅色彩和独特的花态,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意蕴。丁香花以其特有的紫色,让人赏心悦目,紫色在唐朝是一种高贵高雅的象征,及美丽,高洁和忧愁。丁香花打花蕾时,层层叠叠密布在枝头,孕育着四瓣花瓣,未开放时像一个又一个的十字结,又像是一个个小拳头,更像是一个个藏着的心愿,正如宋代李清照的“不知韵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因此又有“千千结”之称。自古就有不少有名的诗人写过丁香花,比如唐代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代李清照的“梅蕊重重何俗胜,丁香千结苦粗生”;五代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丁香花在春日盛开的美丽,更通过丁香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心志的载体。丁香花的盛开,如同一片紫色的云霞,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在这份娇美与雅致之中,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诗的颔联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共同营造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自然画卷,徐徐铺陈,花花蕊蕊,舒卷有馀情。
“滟滟西江光冉冉”,这句有前面白天的画卷,一个光字转向到了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夜晚。“滟滟”描绘了西江水面波光粼粼,月光如练,与江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夜晚氛围,江上清风徐来,水波微涟起伏,碧空如洗,无一片云,空有一轮明月悬挂着,与唐代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异曲同工之妙,取自“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光仿佛也随着水波的起伏也缓缓流淌,两者交织在一起,相融,相渗,水月共合一,将西江的春夜景刻画得生动而富有诗意,仿佛将空间与时间都融入了这无边的江景之中,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人生的短暂,与宋代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异曲同工之意。月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点缀,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哲思的载体。更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及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这宁静的夜色中,月光成了连接天地的桥梁,也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
“青青竹柏影摇摇”的意境是一种宁静,清幽且富有生机的景象,月光洒在江面上,映照出一片宁静与祥和,而岸边的松柏和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倒映在空明的江水里,松竹交横,影舞婆娑,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和生机。此外这种意境还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月光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引发人们思考和感悟的媒介。在宁静的夜晚,人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安详,松柏和竹子的坚韧不拔,也隐喻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月色江边,青青松柏竹摇摇的意境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美景,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上的慰藉,静谧中透着一份生机与活力。
月下江边,松柏竹影婆娑,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诉说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的过程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松柏竹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挺拔生长的精神。其次,还诉说着成吉思汗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总能找到生存与胜利的道路,正如松柏竹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生机一样。还有,成吉思汗不仅勇猛善战,还特别注重公正与仁德,这也与松柏竹象征的高洁品质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代表着高尚与不屈,正如宋代苏轼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唯西江月夜下的竹柏最宜人,最警人,喻人。
诗的颈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和谐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月夜,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坚韧。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春江月夜江水画卷,月光如水,滟滟照耀在西江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的地方),江水波光粼粼,流淌着柔和而动人的光芒,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岸边永远常青的松柏竹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力。
“悠游忘返恋清水”指悠闲地在清水县游玩的人,沉醉迷恋在彩虹桥,各种盛开的春花,旭日,春江的月夜景里,留连忘返,乐不思蜀,仿佛能忘却尘世的烦恼,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净化,如此美景,值得来清水游玩的人驻足欣赏,用心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古韵文明物态韶”指清水县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秦始祖非子首封地,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乡,古丝绸之路关陇大道上的重镇,已有2711年的建县史。境内始祖文化,秦早期文化,汉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积淀丰厚,发现古文化遗址190余处,出土珍贵文物近万件,县城北侧李崖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1年全国重大文物考古发现第13位,还有传说成吉思汗病逝在清水县。
诗的尾联道出了清水县不光是一个自然风光使人留恋忘返的旅游城市,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旅游的人不仅仅会对清水县的自然风光留恋忘返,更多的是对清水县的人文历史的沉迷,与始祖轩辕同踏一片地,即今土曾经古人踏,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树曾经古人栽。游人在索思着清水这片天,这片地曾经所经历的战争,苦难,繁华,落寞等。
整首诗通过花红柳绿,景色妖娆,彩虹桥,旭日悠驻,丁香娇,夜月春江松柏竹影等,从远至近,从虚到实,从白天到晚上等描述了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清水,更是轩辕故里,承载着人文初祖降诞生息,肇启文明的无限荣光,流淌着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秦人崛起,唐蕃会盟,宋金对峙,天骄挥鞭等流传千古的风云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时代风云中品读生命的厚重,清水人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创出清水的盛世,是否是轩辕老祖,一代天骄等众英雄豪杰所愿,清水人的花落春犹在,桃李种心田,也是否如一代代英雄所愿。
蓦然回首,清水是你心仪已久的诗和远方,如果你想要给身心放个假,不如来一趟清水,相约轩辕故里,赏一赏千结的丁香,也许有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也许有独坐空山思五陵,丁香花发又逢春;抑或和戴望舒一样能遇到丁香花下湿清眸的女子,续上前世的姻缘……



作者简介:雍永春,男,汉族,甘肃省清水县人,自小喜欢文学。2007年开商店至今。2023年12月参加望岳雅集公益诗词学校学习,2024年6月六期毕业,现为望岳诗校第七期助教。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网络微刊,有两首格律诗刊登于《扬子江诗刊》2024年第4期,两首词刊登在《诗词报》2024第十四期。

桂来娥(花影),江西鹰潭人,因身体健康的问题,走进诗词世界,4年时间背了约4千首古诗词,只要嗓子允许的前题下,随时随地背诗,诗是她的生命,给了她自信大方,不卑不亢,曾多次在都市头条,百度,诗文学诗刊等微刊上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