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诫兄子严敦书》
该信为东汉名将马援为兄子马严,马敦所写家书。原文如下: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援于光武朝为将,授伏波将军,人称马伏波。曾有言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此即成语"马革裹尸"之来历。
马安、马敦少孤,为援收养,亲子一般待之。援南征,闻安敦喜言人之是非,特写书诫之。该书谆谆善诱,似同侄子对话交流,情真意切,无任何居高临下之教训口气,亲长之情态毕现。
好言人之长短,世人之常态。然君子不为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不慎哉?且好议论人之是非,形似聪明,实则不然。岂不闻大智若愚者乎,善言者形似口呐,夫子是也。吾父在日,常曰善言者想着说,不善言者抢着说,是言不虚。
《晋书·褚裒传》有云:“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其言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成语"皮里阳秋"即出于此。君子,心中有定论,口中无是非也。
《 小幽窗记》亦有云,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
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
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
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
以上为引文。
是故吾曰:善言者口无是非,非惟修养,亦为胸怀。 吾生也,过半百,朝闻道,夕死可也。吾亦当戒之。
又,为人当厚重,少轻佻。故援希子侄当效龙伯高,无仿杜季良。二人援皆爱之重子。然效龙伯高不成,亦为良家子,然效杜季良不成,则成轻薄人。此即"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出处。古人云,法乎者上,得乎者中,法乎者中,得乎者下,岂虚言哉!人生效法者亦当高远,志亦当高远。此论,当看诸葛之《诫子文》。
又,文人者,语常华饰,人常轻薄,下笔洋洒千言,胸中实无定见,吾亦当戒之!
二、读《诸葛亮广诫子书》
如果说马援是一个长者身份,充满感性来教育子侄的话,那么,在诸葛《戒子书》中,诸葛亮则以一个老师的面孔出现,充满理性,对其子诸葛瞻进行教育。《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非常简短,但其信息含量非常大。《诫子书》,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宁静致远,学以致用。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宁静是修养核心,学习是进步手段。我们分层来论述。
首先,个人修养的内容。人们常说,修身养性或者修养身心,但具体内容是哪些?个人认为包括养体、养志、养德、养知、养性、养趣、养才,养望。
养体不用多说,就是身体健康;养志,首先是确立人生志向或者说人生目标,其次包含培养意志力;养德,就是培养良好的道德,为人处世符合社会公认的伦理标准;养知,就是增加知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增长智慧或者说“识”;养性,就是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性格;养趣就是培养高雅的爱好;养才,就是增长才干,增长实际才能;养望,就是培养名望。
那么,《戒子书》涉及到哪些内容呢?综合全文看,除了养体、养趣和养望外,其他因素都涉及到了,读者可以自己辨识,这里不再多述。
其次,怎么修养呢?诸葛列了两个静和学两个字,而学以静为先。从上面修养的内容看,除了养望之外,其他的修养内容,都要依靠学习进行,人生进步本身就是学习过程。《诫子书》说的很清楚,“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养才、养识、养志哪个不需要学习?当然, 《诫子书》中的学习,主要是指书面学习。但就人生修养来说,也包括人际学习。诸葛本身就是儿子学习的榜样,《诫子书》也是诸葛一生修养和学习的经验之谈,拿来教育自己的儿子,隐含着要儿子学习自己。这也就包括养趣、养德、养性的学习了。所以我前面说,在诸葛看来,学习是人生修养和进步的基本手段。
学习对于修养和进步固然重要。但是学好岂是容易的事?它是是以宁静为前提的。静的重要性,《诫子书》多处涉及,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讨论这里的“静”或者说宁静包括的具体内容。个人认为,《诫子书》的宁静包含了安静、清静和镇静三方面的含义。
安静是指心理安定,情绪稳定。“夫学须静也”,试想,一个不安静的人,怎么能学好呢?这是常识。
清静是什么呢,就是心无杂念,心无旁骛。那么怎么清静呢?文中说的很清楚,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嘛 ,试想想,一个心里充满了各种欲念的,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能静下心来学习吗?这里说“管宁割席”和孙庞斗智两个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说,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为什么要同华歆割席?他的两个小动作就说明了他是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见微知著,管宁由此知其人也,他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
孙庞斗智,是说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都是之才,传说中他们都是鬼谷子的门人。庞涓追求功名利禄,兵法尚未学全,就下山到魏国任职去了。孙膑直到学完了孙子十三篇才下山.后来两人成了仇人,孙膑在马陵道设伏,杀了庞涓。热心功名利禄的人,岂能安下心来学习?所以《诫子书》里说,“淫慢则不能励精”,淫者,非乱也,指多欲也。慢者,傲慢轻慢也。
镇定是什么?是意志强大,心态良好,每逢大事有静气,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干什么事从容不迫,所谓泰山压顶而不变色。这就是养性和养志。所谓“险躁则不能治性”。学习需要毅力,需要恒心。需要强大的意志和自控能力。
总而言之,学习也罢,修养也好,宁静是核心,宁静又分为三种。
第三,诸葛说明了如果不宁静致远和学以致用的后果,就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不学习,不宁静,徒度岁月,意志力日益薄弱,最后年华荒废,遂成荒落。同时,学习要学以时用,不能空论学问,那只能在现实中栽跟斗,“悲守穷庐”了。
《诫子书》可以说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在历史上,诸葛出山之前,就是这样做的,为出山做好了准备,所以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才能拿出《隆中策》,辅助刘备三分天下,克成帝业。
从行文风格上看,《戒子书》和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着显著区别。马援是武人,所以他只能以个人好恶和人生经验来教育孩子们。而诸葛是文人,是智慧理性派,所以,《戒子书》不是单纯的个人经验,而是个人修养和成才规律的总结,充满了理性。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似乎看见那个诸葛手持着羽毛扇,不苟言笑,不紧不徐,一板一眼,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学生进行教育,一副严师的面孔。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