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东西中轴线(之二)
喧闹街市静城墙
作者/潜 龙
面对气象万千、热闹非凡的长安街,我重点该看些啥?决定寻古迹,看历史。于是,首先来到位于建国门立交桥南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看城墙。因为最能体现北京厚重历史的是城墙,最能确定其准确位置的是城门。
说到城门,现在人们所叫的建国门、复兴门实际在历史上都未曾有过,说来真让人既感到愤慨,又觉得屈辱。因它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在内城东西城墙上各扒开的一处缺口,东面的当时名叫启明门,西边的叫长安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为雪耻励志,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民国政府不得不将这两个豁口分别改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交通,将老北京的城墙、城门基本全拆除,但作为地名仍然保留至今。
北京自元明清以来都在不停的修城墙。历史上的明城墙全长25公里,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遗憾的是现仅存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不过1.5公里,从保护这一珍贵文物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政府专门新建了这长条形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坐落在园内郁郁葱葱绿化带上约200米的残缺古城墙,是原北京内城城垣仅存的一段,也是老北京城的标志。
这坚固敦实的城墙,像一位沉稳博学的老者,默默诉说着朝代更替、沧海桑田之传奇故事,见证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辉煌成就。围着这段城墙我来回走了好几遍,既看遗迹又看说明,仔细搜寻着周围的一切,总想能够新发现些什么;因为我意识到,这城墙是读不完的教科书,若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对自己会留下遗憾,对遗迹也是不尊重。光看还嫌不够,干脆就用手摸着块块墙砖,寻找“温度”的感觉,抒发思古之幽情。
沿着曲径小道转到公园的最高处,突然发现南边有一高大峻拔、保存完好的城楼,雄伟如正阳门一般,它便是北京唯一保存下来的城东南角楼(东便门),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正在我举目凝视时,一列电气机车缓缓从城楼旁驶过,联想到陈列的浮雕画面,这里以前还是通惠河繁忙的漕运码头呢。啊,这不是古老与现代同框,历史同现实共存的绝妙画卷吗。
凡经过建国门立交桥时,人们可看到的另一处古迹就是著名的古观象台。这座毗邻遗址公园的古观象台为砖砌高台建筑,上窄下宽,平面呈方形,说是由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利用元大都的角楼修建起来的,它既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1956年后,古观象台作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不巧的是我去时闭关不开,我只能选择周围的高处远眺。
从有关资料介绍得知,古观象台上共有八件清代制作的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它们分别是玑衡抚辰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和地平经纬仪。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古人就是利用这些仪器连续观测近500年,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学资料,为人类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据说至今仍保存着清朝180年间的气象资料,是世界上现存较早、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
站在古观象台下,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古人创造的文明令我震惊,中华灿烂的文化使我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