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灵魂丨独舞风铃
我,本是唐朝的一介女子。那是一个诗韵悠长、繁华如梦的朝代,我生于斯,长于斯,灵魂也深深烙印着大唐的印记。
那日,阳光正好,我像往常一样在庭院中赏着新开的牡丹。忽然,一阵清风拂过,眼前的景象变得模糊起来,待风止,一位仙人出现在我面前。他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晕,面容似真似幻,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慈悲。他轻轻开口,声音宛如清泉淌过心间:“女子,我可予你一个机缘,你可选择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去生活,只是,你唐朝的全部记忆将被抹杀。”我瞪大了眼睛,心中满是震惊与犹豫。大唐有我的亲族,有我熟悉的亭台楼阁,有我热爱的一切,可那未知的朝代又像有一种神秘的魔力在召唤着我。我咬了咬下唇,最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好奇,我轻轻点了点头。
当我再次恢复意识,眼前的世界已全然不同。高耸入云的建筑像是钢铁巨兽,道路上的车辆呼啸而过,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人们穿着奇装异服,行色匆匆。我茫然地站在街头,像一只迷失在森林中的小鹿。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发现,尽管身处这个陌生的时代,我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却顽强地留存了下来。
我对诗词的热爱,就像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在这个现代世界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坐于窗前的小几旁,昏黄的灯光洒在笺纸上,我便不由自主地提起笔。窗外,是城市喧嚣过后的寂静,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鸣笛。我笔下的诗句缓缓流淌:“盛世繁华皆不见,今时独对月空怜。高楼广厦非吾土,古韵幽思绕梦间。”我在诗词里寻找着慰藉,那些平仄交错的文字,仿佛是我与大唐之间无形的纽带,连接着我那被封印的过去。
作画亦是我割舍不下的情怀。我的书房里面摆满了我的画具。那宣纸在我眼中仿佛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用毛笔蘸上墨汁,一笔一笔地勾勒着心中的山水。山峦层叠起伏,云雾缭绕其间,山脚下有一条溪流潺潺流过,溪边是几间古朴的茅屋。我仿佛能看到唐朝时的自己,也曾在这样的山水间漫步,衣袂随风飘动。我描绘的仕女图更是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她们面容姣好,眉如远黛,双眸含情。我细细地描绘着她们的服饰,那华丽的裙摆,精致的配饰,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大唐的繁华。“墨染纤笺绘旧容,心中胜景意千重。唐宫魅影今何在,唯剩丹青忆旧踪。”我轻声念着自己写的诗,泪水模糊了双眼,滴落在未干的画卷上,晕染出一片淡淡的墨痕。
我的穿着在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可我却毫不在意。我喜爱古典的衣服,那些精美的汉服就像我的第二层皮肤。我穿着一袭齐胸襦裙走在街头,裙摆随风摇曳,仿佛带着大唐的微风。衣料轻柔地贴在身上,上面的刺绣精美绝伦,每一针每一线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路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有好奇,有疑惑,但我却挺直了脊梁,我知道,我在坚守着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
还有那古筝,它是我与大唐最后的深情对望。我那小小的房间里,摆放着一架古筝。每当我的手指轻轻触碰琴弦,那熟悉的感觉便涌上心头。我坐在古筝前,仿佛置身于唐朝的宫廷宴会之中。我弹奏着《渔舟唱晚》,那悠扬的琴音从指尖流出,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惊涛拍岸。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在空气中回荡着大唐的余韵。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想让我彻底忘却过去。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洒在我的床上。我沉沉睡去,却进入了一个奇异的梦境。
我置身于一个繁花似锦的庭院,四周是熟悉的雕梁画栋。庭院中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粉嫩嫩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一场花雨。我身着华丽的唐装,那衣料是最上等的丝绸,上面绣着精美的花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我的发间插着珠翠,随着我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声响。我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正坐在亭中,微笑着看着我。我的朋友们围在我身边,我们一起吟诗作画,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之中。我想起了曾经在这个庭院里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日子,想起了大唐的盛世繁华,那热闹的集市,那宏伟的宫殿,那激昂的马球比赛……
我从梦中惊醒,泪水早已湿透了枕巾。我坐在床上,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满是苦涩。那些被唤醒的记忆如同汹涌的潮水,将我淹没。我知道,我已经永远失去了那个真正属于我的唐朝,我像一个被放逐的孤魂,在这个现代的世界里,只能靠着那些残存的习惯和灵魂深处的记忆,去缅怀那个远去的盛世。
“往昔如梦梦难追,泪洒衾裳心欲悲。唐世繁华成旧忆,残魂独守韵中思。”我在这个不属于我的时代里,守着那一抹古老的情怀,像是守着一场永远无法触及的爱恋。我只能在诗词里,在画中,在琴音的回荡中,去缅怀那个已经远去的唐朝,那个我曾经的家。我的灵魂在现代与唐朝之间徘徊,那是一种凄美而又无奈的守望,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张国华,笔名:独舞风铃、华子,英语教师。内蒙古扎兰屯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一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班学员。著有诗集《心痕》散文集《蝶梦》等,作品在《诗刊》《星星》《北京文学》《诗选刊》《诗潮》《三角洲》《海燕》《青年文学家》《中原文学》《骏马》《滇池》等多家纸媒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