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谢文海
在江西南部,有一座宛如仙境的仙山。它位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的交汇之处,这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坐落在赣州市章贡区内,此山名为崆峒山。崆峒山主峰宝盖峰,海拔 1016 米,因其为赣州最高峰,又被称作峰山,是赣南名山之一。它那迷人的风景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无数美丽动人的传说。
早在清代,主峰宝盖峰便位列赣州八景之一,即“宝盖朝云”。这里还流传着诸多神话故事,如“九马回槽”“酒坛仙山”“天子之地”等。相传在远古时期,峰山便是神仙的居所。
一日,峰山脚下有一位农夫正在种豆子。劳作中,他锄地锄累了,抬起头擦拭脑门上的汗水时,忽然看到天边的云彩中飘着一艘大船。那大船飘至峰山顶峰后,走出两位长髯神仙,他们抬着一个巨大的酒坛。怎料这仙境被农夫撞破,那云朵里的仙船轰然一声,化作一条巨大的石船,从云端坠落,落在宝盖峰下,形成了如今的石船。而两位神仙丢下的酒坛也变成了一座山,就是峰山旁边的酒坛山。
这些神话传说吸引了无数名人志士前来朝拜,像杨均、苏东坡、刘伯温、王阳明等仁人志士,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和传奇故事。
据说晋代得道高僧曾阡大师,途经此山。他见章贡位于三江汇合之处,西连三湘,东指八闽,南抚百越,北望中州,凌云窥视南赣,大山雄伟天成。以崆峒为中心,地脉向八方散开,延展至四省,十条山川卧于山谷,在此汇流后奔流入海。山川之奇,妙趣无穷,滋养了无数生灵,庇佑着历代赣州人。于是,曾阡大师决定在此停留,于山腰和山顶之间,伐木建造了一处简陋的居所栖息,并供奉菩萨。虽只是简易的木寺,但因大师佛心慈悲,一心传法,佛法无边,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知晓,人们纷纷上山朝拜,香火绵绵不绝。
四面八方的香客赶来,他们虔诚地诵经拜佛,祈求吉祥如意,求医问药,渴望永保平安。曾阡大师精通医道,潜心研究百草治病之术,在九坛山峰设立百草仙堂。有诗赞曰:“青山绿水百草生,云雾缭绕救众生。曾僧智慧草治病,救苦渡难菩萨身”。众多香客得他救治,消息不胫而走,受菩萨保佑的香客也越来越多。
随着天气变化和人们的诚心,每至四月初八日,山上会呈现云遮雾罩、佛光彩虹的奇观。祥光普照,整个山头呈现出五马回槽之势。云雾金光闪闪,仿若天上宝寺降临人间。菩萨就在此山中,人们对这座山愈发敬仰。
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山麓周百里,巅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动之,风雨立作。”宋代李朴《游崆峒山》诗云:“云根秀出碧芙蓉,烟晃霞飞瑞霭中。地脉九支龙奋蛰,天河一派练横空。”
崆峒寺位于崆峒山脉东北部,原名崆峒精舍,建于晋代,佛界高僧曾阡大师曾驻锡于此,故而又名崆峒寺。民间还有关于崆峒寺修建的传说,相传曾阡大师伐木建寺后,庙里香火旺盛,弟子渐多,香客上山朝拜日夜兼程。彼时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高僧曾阡精通医药,附近十里八乡的病人都上山求医问药,许多疑难杂症在他妙手回春的医治下药到病除,老百姓对他越发敬仰。香客们虽有心捐款建寺,但因大多是贫民百姓,所捐资金有限,资金缺口较大,一时难以建成规模宏大的寺庙。然而佛法无边,一切皆有因缘,功到自然成。
传说崆峒山下有一大户人家,家主名为刘百财。此人肥头大耳,身材五短三粗,却一肚子坏水。虽已年逾五十,家中良田千亩,妻妾姨太七八房,生活富裕,但他作恶多端,欺压百姓、欺男霸女、鱼肉乡民。或许是上天有眼,尽管妻妾众多,他却一直无后,仿若进了他家的鸡都不会下蛋一般。刘百财虽家财万贯,但无后成了他的心头大患,他天天求医问药,却从不反省自身恶行。
一日,管家向他建议:“老爷,您看家中太太虽多,却无一人能为您传宗接代。听说崆峒山上有一位和尚医技高超,庙里香火极旺,是否上山求求送子观音菩萨保佑,并请和尚下山为太太们瞧瞧?”刘百财听后大喜,觉得天助我也,立即命管家上山邀请曾阡大师下山做法事。管家来到崆峒山拜见大师,说明来意,恳请大师下山做法,帮助化解无后之困,延续刘家香火。大和尚当即婉言拒绝:“佛祖是为普渡众生,而非为一人服务。若你家东家有心,可上山来,我实在走不开。”他指着上山来的贫民百姓说道:“这里还有不少上山拜佛的居士和求医的病人,如今洪水泛滥,瘟疫四起,病人灾民众多。我已在山上架锅煮粥赈灾,他们离不开我啊!这些人都是凌晨从山下艰难爬上来的,我必须为他们医治,实在抱歉,请海涵,恕难从命。”
李管家听后,不敢再强求,回话说:“我回去禀报老爷,择日上山拜访。”曾阡和尚留李管家在山上用斋:“时间不早了,午餐时间已到,就在山上用斋后再下山吧。”李管家见寺庙破烂不堪,木房简陋,在风中摇晃,人多拥挤,几乎无立足之地,便执意下山,借口说:“东家还在等待,我得赶紧回去禀报,多谢师傅!”曾阡大师将李管家送出庙门并说道:“李施主,随喜随喜!”见李管家离去,他又继续忙碌于每天的佛事,为病人答疑解惑、医治病痛。
在这简陋狭窄的小寺庙里,除了供奉菩萨神位之处,其余场地几乎都是露天的,显然已无法满足香客们的需求。而且,跟随师傅学佛的居士越来越多,庙小人多的矛盾亟待解决。就在曾阡大师苦思解决之法时,仿佛是菩萨显灵。
百财一家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山上,请曾阡大师明示如何消除业障、繁衍后代。曾阡大和尚查看了他的生根八字,又观察他的面相,再看看几位夫人姨太的身段后说:“施主罪过啊,你业障太深。虽家财万贯,但若继续作恶,性命堪忧,更别谈繁衍后代了。”刘百财听后脸色青紫,大汗淋漓,全身发抖,坐立不安,赶忙追问师傅:“请问师傅有无办法救救我的小命,保我全家平安快乐、健康长寿?”曾阡大师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之事皆离不开‘因缘果报’,念佛亦是如此。你如今的业障皆是你自己种下的因果报应,要消除业障还得靠你自己。种善因必有善果,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刘百财说:“请师傅指点我该怎么做。”曾阡大和尚指着庙前的病人灾民说:“你看他们如此贫穷,都需要帮助,而你却欺压百姓,习以为常,罪恶深重,平时不修行,今生又作恶多端。虽有钱财万贯,但那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报。若你真心悔改,广为布施,救苦救难,不但会有香火延续,还会多子多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刘百财佛性颇高,当下顿悟,立刻说道:“感恩大师赐教,请师傅作法,保我全家平安。我愿意广为布施,捐黄金百两、银锭五千,维修庙舍,并捐大米百石,赈灾救助上山难民。”曾阡大和尚听后说道:“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只要真心为善,才可消除业障。前世因果自己造,今生因果自己受,阿弥陀佛!佛海无边,渡每一位有缘之人。”刘百财连连点头:“我从今往后皈依佛门,定当牢记您的谆谆教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曾阡大和尚说:“你有此心,是你家族之幸啊!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报应,循环反复,因缘而生,因生而缘,因因生果,因果生缘,万事万物皆是无常的。”
刘百财下山后,仿若换了一个人。他每天吃斋念佛,广为布施,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还在自家大门前设了几口大锅煮粥赈灾,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广结善缘。
一年之后,果然,他的二、三、四太太都有了身孕,怀上了刘家的子嗣。刘百财欣喜若狂,上山还愿,为菩萨塑一尊金身,感恩曾阡大和尚的恩德。因他种下善因,消除了许多业障,果报立显。他的家族在崆峒山下日益繁荣昌盛,人丁兴旺,后人也多有考中秀才、举人的。都说沙石下刘家坑风水好,流传至今,实则是他自己修来的福报。自从曾阡大师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还愿做功德、布施的人也越来越多,香火愈发旺盛。在曾阡大师的努力下,众人捐助,因缘和合,终于建成了崆峒寺。
崆峒寺殿面积 500 余平方米,门外有池,水如明镜,名曰“宝镜池”。寺枕北山玉屏峰,靠山起伏有致;面朝南山宝盖峰,巍峨壮丽。寺前观水,宝镜池晶莹剔透。四周砂山耸翠,主客同化,天人合一,被堪舆家赞为“寺庙形的堪舆佳作”。
宋代包拯曾在此求学问道,明代崇祯七年修缮后,知府刘寰题匾《崆峒山舍》。寺院山门外有良田百余亩,自古归寺院所有,财源丰盈,香火极盛。相传崆峒寺院于 20 世纪末毁于大火,现寺院遗址尚存,墓塔、宝镜池完好。
传说至此,如今听说崆峒寺正在筹备重建,有一位师傅在原址打理,香火渐旺。这佛门圣地,希望能借峰山旅游之契机,再创历史辉煌,渡一切有缘之人、行善积德。
【作者简介】谢文海(别名法空)江西省赣州市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书协主席,作协会员,爱好写作,绘画。曾在报刊杂志与平台发表过大量的诗文书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