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名家点评董培伦爱情诗代表作《沉默的约会》摘登
责任编辑:冯和平
著名爱情诗人董培伦的代表作之一《沉默的约会》一诗,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表以来,好评如潮。现在选登诗坛名家汪静之、骆寒超、朱先树、沈泽宜等人的赏析或评论,以餮读者。
《沉默的约会》
作者:董培伦
我们坐在绿荫摇曳的刺槐下面,
谁也不敢抬起害羞的眼睛。
怕瞳仁泄漏了心中的秘密,
这秘密只能在心房里跳动。
.
望着你翻阅书本的手指,
我真想变一只火红的蜻蜓,
作一次暴雨来临前的点水,
在你如水的手背上急速滑行——
.
试探你火热的青春的花蕾,
是否在你生命的枝条上萌生;
试探你与我两颗心的间壁,
在月老的穿凿下是否沟通?
.
呵!当思绪的蜻蜓刚刚起飞,
我便令它将翅膀收拢——
我怕过早地打破谜底,
招来命运的双重不幸;
.
我怕过早地得到你的应允,
会缩短我甜蜜追求的里程;
我怕过早地摘个苦果,
让记忆的大脑咀嚼一生……
.
既然沉默也能酿造甜蜜,
我愿在甜蜜中永不作声。
初夏的原野弥漫着麦花的清香,
朦胧的天边升起我朦胧的憧憬…
1983年12月15日于杭州
.
一、骆寒超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1986年第10期《诗刊》刊授版《未名诗人》《好诗赏析》栏目中,刊登了浙大中文系教授,著名诗论家、诗人骆寒超先生的评论文章——读董培伦《沉默的约会》:
人到青春年华,谁能避免得了爱神的造访?这原是大千世界的常情常理之事!于是,当两心相契、花好月时分,就会相约于公园,漫步在湖畔,或细语喁喁,或轻歌悠悠…如此境者,自然会沉醉终身;而诗人,作为人生美的勘探者,为之发而为诗,又何止千百首了呢!但我读了董培伦的《沉默的约会》却深感到他在处理这个古老的内容时,围绕“沉默”大做文章,不能不说具独特视角,给人以新鲜感。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抒情主人公把执著于真挚的情感作为性爱的最高境界,因而,体现着人对动物本能的崇高超越。西方有人把性爱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将是情,其次是欲,而层次最高的则是肉。这是把人拉回到动物,是人性的一种堕落。相比之下,《沉默的约会》就显出了人性的净化。
骆寒超简介:
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文艺界从事文学评论工作多年,1988年初晋升为研究员,同年底调入浙江大学,转评为教授。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首届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出版有《艾青论》、《中国现代诗歌论》、《新诗创作论》、《新诗主潮论》等专著十余种。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十二卷本《骆寒超诗学文集》。
二、汪静之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1987年3月27日,20世纪20年代登上诗坛的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先生为诗集《沉默的约会》作序时说:
培伦同志把他自己当海军战士时的亲身感受写成一些水兵情歌。有一首《沉默的约会》开头四句说:
“我们坐在绿荫摇曳的刺槐下面,/谁也不敢抬起害羞的眼睛,/怕瞳仁泄露了心中的秘密,/这秘密只能在心房里跳动。”
初恋的青年男女害羞胆怯,不敢自己表态,不敢向对方试探。对方是心许还是拒绝,是一个哑谜,但又不敢打破谜底,因为这是成败的关键。诗中两句:“我怕过早地得到你的应允,会缩短我甜蜜追求的里程。”常人都急着想早点得到应允,此诗却与众不同,偏爱玩味苦苦追求的甜蜜心情。这是异乎常人的奇想。诗中有两句:“我怕过早地摘个苦果,让记忆的大脑咀嚼一生。”这是常人之情。
不敢表态,不敢试探,只好沉默。诗中说:“既然沉默也能酿造甜蜜,我愿在甜蜜中永不作声。”此诗写初恋的心情,细致而深入,不同凡响。
汪静之简介:
汪静之(1902年7月20日—1996年10月10日),原名立安,字静之,号情芝、情痴。安徽绩溪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参与创办湖畔诗社。1926年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动月刊》编辑。1928年任中学国文教员。后任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时期,任国民党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1947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编辑。后调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湖畔诗社社长。其主要作品有《蕙的风》、《耶稣的吩咐》、《寂寞的国》、《爱国诗选》,著有《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作家的条件》等教科书和著作。(概述图来自《皖·人》。
三、沈泽宜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1989年2月20日,著名诗评家,湖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泽宜先生撰文《这样的爱过》,在杭州《西湖诗报》总第9期上发表:
董培伦的诗集《沉默的约会》问世了。这部诗集感动我的非只一端,但最使我悄然动容的是,一个年近半百的诗人,竟能以如此执着而虔诚的爱奉献给往日。发生在二、三十年前的恋爱与婚姻故事,其心情、感受竟然如同昨日,以它全部强烈而新鲜的体验扣击我心。
事情好像是从短诗《沉默的约会》开始的。培伦君重返当年重新进入恋爱的角色,把破天荒第一次约会的尴尬局面和两难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望着你翻阅书本的手指/我真想变一只火红的蜻蜓/作一次暴雨来临前的点水/在你如水的手背上急速滑行”,这是想象中的经验,它要比现实中一个大胆的举动更美,更耐人寻味。提请注意成诗的时间是1983年12月,二十多年前的感觉写来就像一串刚刚摘下的葡萄,可见当时的体验是何等的新鲜而强烈,而诗人的记忆又是多么地忠实而虔诚。这首诗中唯一感到别扭的是下面句子中那个加点的词:“试探你与我两颗心的间壁/在月老的穿凿下是否沟通?”初读时,恨不得自作主张把“月老”换掉,后来才发觉正是这个词使这次约会区别于任何逢场作戏或得陇望蜀式的约会,完全符合五、六十年代年轻人谈恋爱总是直接与婚姻相连的老实和憨厚。
沈泽宜简介:
沈泽宜,笔名梦洲,1933年出生于浙江湖州,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他是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四、朱先树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1992年,著名诗评家、诗刊社编委朱先树先生在他出版的《新诗技巧一百例》一书中,以《诗的自言自语》为题,这样评论《沉默的约会》:
诗要表现感情,而感情可能是内在的,它只是一种内心的律动,其外部表征则很难把握。于是它就只能靠诗人作内心的剖白,这种剖白是真实而细腻的,就可以动人。内心剖白即是一种自言自语,正如舞台戏剧,观众对有些东西是需要靠独白或旁白来提示一样,诗的这种自言自语却更为重要,有时它简直就成为了独立篇章。
董培伦有一首诗《沉默的约会》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独白式来表现的。诗题就叫做《沉默的约会》,这是一个矛盾语式,既然是约会,当是语言的交流,可是则又是沉默的,既沉默又怎么是约会?可是诗人正是从这里展了内心独白,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自言自语,读者就明白了这沉默的全部内容了。两个人坐在绿荫下,低头不语,表面上则是一种尴尬的局面,但通过诗人的内心剖白,它却又是那么具有情趣。看到对方翻书的手指,很想变成红蜻蜓去作某种大胆试探,但终又作罢,于是为此又作出种种心理安慰的解释,最后还是选择沉默,因为只有沉默才是酿造甜蜜的唯一选择,沉默才会在心中升起美好的憧憬……于是情感趋于平静的炽热,诗意也就显得浑成了。
朱先树简介:
朱先树 ,男,汉族,著名诗歌评论家,1940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60年由四川泸州高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65年大学毕业分配在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工作,先后任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评论组组长等职务,现居北京。
五、李万庆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2017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诗评家李万庆,在他与著名诗人未凡合编的《中国百年爱情诗精品解读》一书中说:
《沉默的约会》这首诗细腻婉转地表达了初恋的清纯之美,它纯如水晶,轻如水上落花,它含蓄内敛似蚌中含珠。全诗通过意图去抚摸恋人那正在翻书的手指,又急忙打消这个念头,表达了初次示爱(触摸)对爱情的无限珍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在这里“轻”一一蜻蜓点水的抚摸与“重”——“命运的双重不幸”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以至于“我便令它将翅膀收拢”,这痛苦的抉择是为了避免“双重不幸”。于是“我”选择了沉默,愿在沉默酿造的“甜蜜中永不做声”。
初恋的羞怯是全诗的主线。首节以“谁也不敢抬起害羞的眼睛”,首先表达了双方在既想示爱又要遮掩的双重心态作用下,爱的可能行止。第二、三节是写在示爱的心理作用下,心中欲放飞的“火红的蜻蜓”,它要向对方作两种试探:是否春情萌生,是否两心沟通。然而致命的忧虑又使“我”很快打消这一念头,情感在此发生陡转。于是全诗进入第四、五节,即坦诚抖出可能给爱情带来的“双重不幸”。然后又回到首节羞怯的合题上,即在沉默的“甜蜜中永不作声”。这沉默余味绵绵,它飘着“麦花的清香”,它蕴涵着“朦胧的憧憬”。
这首诗正是以轻清含重凿,以沉默蕴深情,又以情感的婉曲,到曲终奏雅的目的。而那只“火红的蜻蜓”这一奇思妙想成为全诗的最大亮点。
李万庆简介:
李万庆,1942年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今一直任教于辽宁教育学院中文系,主要著作有《新诗的艺术》、《蔡文姬》等。
六、邢海珍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2012年,黑龙江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诗评家邢海珍,在他发表于2012年第一期《诗探索》的长篇评论文章《生命情缘的蓝色恋歌》一文中,这样评论《沉默的约会》:
读诗人创造的沉默无言的“约会”的诗境,你会通过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描写,体验到一种无声中的神圣感。相爱双方的腼腆含蓄的情感表达,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人情风尚特色,但更主要是诗人从精致而微妙的角度表达了一种典型化爱情的独特感受。诗人笔下的“害羞的眼睛”是在“绿茵摇曳的刺槐下面”,巧妙地把“害羞”的情绪与“刺”联系起来,又通过“瞳仁”和“心房”对心理的外化,营造了一种“沉默”的情感氛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化“一只火红的蜒”,去实现“点水”式的“急速滑行”的爱情表达目标。在拟物的动作描写之后是两个“试探”,深挚恳切的情愫溢于言表,与下文的“怕”形成了一个系列性的复杂心理过程,表现了一种多思多虑,为爱的前程担忧的心态。诗的境界呈现出一种缠绵之美,以感情的跌宕起伏为标志,在自语式的诉说中完成了发自心底的真情抒写,深沉而略带忧郁,宁静中透出了热烈的光彩。
.
邢海珍简介:
邢海珍,男,汉族,1950年生,黑龙江省海伦市人,当代著名诗人,知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教育理论家,文化活动家,文化名流,黑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人物,被诗歌界誉为“诗坛黑骏马”。现任九三学社社员,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绥化作协副主席,大学教授,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处发表诗歌作品1500余首。出版专著《诗意的美质追寻》等多部。
七、刘荒田评董培伦的爱情诗
2010年10月20日,原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名誉会长、《美华文学》杂志主编、著名诗人、作家刘荒田著文评论;
董培伦先生这首《沉默的约会》,应是他的品牌,不然,不会拿来作诗集的名字。细读几遍,不能不承认,确是实打实的优秀作品,完全有资格进入《古今情诗选》。
诗共6节,24行,无论韵脚还是行数,均大体整齐,是较为传统的新诗。
头一节,写约会的开端。想必是头一遭,心情都是又紧张又害羞。不敢看对方一眼。“怕瞳仁泄露了心中的秘密”“秘密”是什么?是爱。然则,恋爱不就是和对方交流爱吗?欲进还退,以退为进,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初恋者微妙的心理活动。头部低垂,不是一无所见。这时刻的恋人,恨不得全身长出一百只眼。他盯着她翻阅书本的手指。当然,她哪有心情翻书?不过借此掩饰窘相。诗人憋不住了,被激情激发的想象力在飞扬:“我真想变一只火红的蜻蜒,作一次暴雨来临前的点水。”他的幻想伸出触角,要爱抚姑娘的手。以“水”喻“她的手背”,真够新奇,然而,雪白的皮肤,秀美的线条,在灼热的凝视下,幻变为水,却是合理的。
往下一节,头四句接上节,阐发“试探”的目的何在:一是爱情这“火热的青春的花”,“是否已在你生命的枝条上萌生”;二是和我进行语言以外的传情,有没有障碍。这里写“月老”,而不写自己,稍作曲笔,更逼真地传达稍嫌鲁莽的男子对感情的抑制和对爱的憧憬。
然后,诗到了高潮。“你爱我吗”这一悬念,他最想马上知道;又最怕马上知道。双轨的假设,把初恋者的心理刻划得极为生动细腻。答案自然简单:爱,或者不爱。只是,无论哪一个,让他知道都是“不幸”。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天大的好事,也嫌“太早”,“会缩短我甜蜜追求的里程”。骄傲的诗人要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历尽艰险,在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他的爱的意志和力量之后,才理直气壮地赢取她的爱。爱之至美,在于追求的过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更是越晚知道越好,免得“过早地摘个苦果/让记忆的大脑咀嚼一生。”诗人把握初恋中人的心之律动,其洞察力,其表现力,教人叹服。最后四句,来个画龙点晴:沉默比说话好。“既然沉默也能酿造甜蜜,我愿在甜蜜中永不作声。”全诗在初夏的氛围中,以麦花的清香作为余韵,为“朦胧的憧憬”留下暗示。爱情诗,是抒情诗这“王冠”上的宝石。写出一首能传世的情诗,此生不虚。董先生为这一首经典之作而得意,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刘荒田简介:
刘荒田,原名刘毓华,1948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水步,早年当知青,在乡村教书,1980年移居美国,创作生涯始于新诗,近10年来钟情散文随笔,集海外20余年人生体验,写新旧移民生存沧桑,现任旧金山“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已出版诗集《北美洲的天空》、《异国的粽子》、《旧金山抒情》、《唐人街的地理》共4本以及散文集两本,曾先后在大陆、台湾获得4次诗歌奖。
(注)董培伦简介:
董培伦简介:
著名爱情诗人董培伦,笔名董特,1938年11月6日生于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董家崖头村。195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61年8月毕业于天津海军航海保证部海道测量轮训大队海道测量专业。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8月转业到杭州,任浙江人民广抪电台文学编辑、主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世界华文爱情诗学会会长、《伊甸园》诗刊创刊总编辑、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西子湖诗社社长、《湖畔诗刊》主编。著有诗集《沉默的约会》《浪漫岁月》《温馨的梦幻》《董培伦爱情诗选》《太空之吻—柯平选评董培伦爱情诗58首》《蓝色恋歌十四行》《董培伦叙事诗选》《水兵、军舰、大海》《情归何处》《春天的来客》《西子湖恋歌》《董培伦爱情诗全集》《董培伦抒情诗选集》上下卷。口述自传《爱情诗人董培伦》(顾国泰整理)、传记文学《徐启雄传》、散文集《此曲只应天上有》《董培伦情书选编》、论文集《诗意揭秘》《董培伦散文. 论文选集》等。并与诗论家骆寒超联手主编了《20世纪华文爱情诗大典》《新诗百年·爱情诗选粹》等书。诗集《沉默的约会》获杭州(1988—1989)文学奖;《董培伦爱情诗选》获2000年《海东杯》90年代优秀新诗集二等奖;《太空之吻——柯平选评董培伦爱情诗58首》获2006年浙江省文学奖;《蓝色恋歌十四行》于2010年获《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评比一等奖: 2017年11月,荣获“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称号。2020年1月,荣获人人文学奖2019年度最佳男诗人奖。母校山东诸城一中,2012年为他建立了“董培伦情诗艺术馆”、2018年为他建立了“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2021年11月,第21届(清远)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授予他“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同年12月,荣获2021年第二届(香港)紫荆花诗歌奖——贡献奖。2022年10月,他的故里山东诸城董家崖头村为他建立了“董培伦爱情诗艺术馆”。在他创作发表的逾千首短诗中,有540余首是爱情诗。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给董培伦的爱情诗题词:感情是健康的,诗语是清新的。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给董培伦的爱情诗题词:湖畔新风。
世界华文诗坛泰斗洛夫给董培伦题词:西湖大情人。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给董培伦题词:“培伦先生:情人老去 / 而爱不朽 / 诗人老去/而诗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