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西杨柳青“赶大营”:不该被淡忘的传奇
文/冯连贵
津西古镇杨柳青,声名远扬、家喻户晓。但凡涉足此地之人,无一不被那古意盎然的古建筑群所震撼。古街蜿蜒、古巷幽深、古庙庄严肃穆、古戏楼雕梁画栋,皆保存得极为完好。石家大院更是其中翘楚,号称中国北方最大的古民居,威名远播四海;传承上千年的“杨柳青年画”,宛如古镇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为其赢得了无上声誉,堪称天津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然而,杨柳青还有一段更为波澜壮阔、令天津人无比骄傲,足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往事——“赶大营”。
今年 10 月 25 日,全职康书画院与菊香书画研究会携手发力,纪念杨柳青人“赶大营”149 周年暨赶大营文化馆开馆书画邀请展盛大启幕。近百幅书画佳作亮相,展览地点就设在赶大营文化馆的周家大院。周家大院作为文化馆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 30 余间房屋,屋内陈列着当年杨柳青人赶大营时的各式物件,件件皆承载着历史,堪称文物。扁担挑子、储物箱、秤砣、算盘、人力车等琳琅满目,它们与泛黄的老照片一道,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辛又豪迈的行商征程。
“赶大营”书写的是近代天津杨柳青人的热血篇章。19 世纪末,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阿古柏、收复新疆,却面临军饷短缺、后勤匮乏的难题,遂广募随军货郎。数百位杨柳青人挺身而出、踊跃应募,毅然追随西征军奔赴新疆。一路上,他们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手拉肩扛,补给物资、输送军粮弹药,历经千难万险,有人甚至长眠途中,多数则扎根异乡。由此,“三千货郎满天山,披星戴月赶大营”的壮丽场景在边疆上演,渐成规模宏大的“丝路津商”,铸就“百艺进疆”的不朽壮举。这段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的漫漫征途,满溢着津商的情义、智勇与开拓精神,堪称近代商贸传奇,相较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折不扣的移民壮举。时至今日,新疆多地仍聚居着大批天津赶大营后人,他们常回津寻根祭祖,传承先辈祖训,弘扬“赶大营”精神,投身新疆建设,助力家乡发展。
可叹的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知晓者远不及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那般广泛,宣传乏力是症结所在。试思往昔,若无先辈舍生忘死、奔赴疆场,若无众多天津人赶大营保障后勤,新疆这片广袤大地或许已易主他国。故而,加大宣传力度迫在眉睫,要将杨柳青赶大营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让后人铭记先辈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忱与民族团结精神,为祖国昌盛凝聚磅礴力量。
简介
冯连贵,1950年生。已故天津著名书法家耿仲敭入室弟子,华世奎再传弟子。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天津市老教授协会硬笔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荣获“天津十
大藏书家”、“天津十佳读书家庭”、“红色收藏家”称号。
他以书法见长,法宗颜体,犹善大幅巨制作品。榜书“福”字已经成功申遗。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赛并获奖,如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书法获金奖,中国书协主办的楷书名家邀请展获奖。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书协首届楷书名家邀请展作品集》、《中南海胜迹诗联书法集》等。
从事少年书法和老年大学书法授课20余年。连续20次带领获奖学生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并代表全国书画教师在主席台上发言,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授予“杰出贡献奖”。他的颜体书法教学视频荣获“第五届全国老年远程书法教学视频优秀教材”等。
责编:许壮楣、冯连贵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艺创作社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