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的怀念(散记)
二月梅
东湖是武汉市最壮阔、最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她因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和深邃的文化蕴涵而蜚声中外。在武汉期间,我们怀着喜悦和敬仰的心情,专门观览了这一胜景。
东湖位于武汉市中心东部,总面积达33平方公里,有大小湖泊12个,120多个渚岛,湖岸线长达112公里,环湖有34座山峰绵延起伏,最大湖容1.241亿立方米,她包括杨汊湖、汤林湖、郭郑湖等多个湖泊,有听涛、磨山、落雁、白马、吹笛、珞洪等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风光和鲜明特色。
东湖最大的特点是与城市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她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与杭州西湖齐名,但比西湖大6倍。她与西湖、太湖、洞庭湖相比虽然没有她们的那种华丽妩媚和万千气象,但壮阔、包容、深邃、与城市和谐,却是她们所不能比拟的。这片镶嵌在都市中心的万顷碧波,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画卷,使武汉这座名城的灵魂得以悠然铺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品位和美感,而且也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不仅是武汉的骄傲,更是每一位到访者心中难以忘怀的绿意篇章。
在东湖,最最重要的,这里还是毛泽东主席的故居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1953年2月第一次到武汉,曾下榻于原中南局招待所,1956年5月至1960年,主席到武汉都住在南山甲所。现在的故居建成于1960年,位于东湖北岸的梅园之中,这里林路通幽,高树如云,鹭飞鹤翔,梅香花艳,是中国江南四大梅园之一。故居是一座由石头砌成、非常普通的单层庭式建筑,古朴典雅,清静敞亮。主席从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先后48次到东湖,其中故居建好后,有30多次住在这里,有时每年少则一次,多则三次,时间短则一月,长则半年,最长的一次住了178天。主席在这里居住,给烟波浩渺的东湖平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雄浑的伟人气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瞻仰过一次故居,这次再看,感到格局上稍有变化,但内容更为充实完善了。
故居的一层主要展示了主席在这里工作、会见外宾及进行重大决策的情况。主席曾在此组织决策了很多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如,构想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决策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钢铁厂;最先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挥炮击金门和华沙谈判;组织对苏联的九评论战;接见64国的94批外宾等等,还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据说,这首词写好后,最早送给了东湖宾馆的厨师杨纯清。毛主席第一次畅游长江,上船吃饭时,杨纯清给主席做了两道菜,其中就有清蒸鳊鱼,亦叫武昌鱼。主席对杨师傅的手艺很满意,当晚即找到他,并说:“杨师傅,你做得鳊鱼非常不错。我刚刚填写了一首词,送给你要不要呀。”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何等的爱民、何等的平易近人,对工作人员又是何等的尊重与爱戴啊。
故居的第二层主要展示了主席的卧室、会客室及会议室。这些场所都显得简约简洁,朴素无华,再现了主席一贯的清廉、节俭之风。据故居讲解人员介绍,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主席曾给餐厅制定了一个“三不原则”:不吃肉,不吃蛋,吃饭不能超定量。所以,那几年主席也和很多老百姓一样,因为饥饿,腿脚浮肿。讲解人员还讲到:主席在东湖48次的居住,与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感情,工作人员也都特别怀念主席,至今还保留着每年12月26号主席的生日,工作人员都要集体吃一次长寿面的传统,以这样的形式来怀念主席、纪念领袖。
是啊,怀念主席的又岂止东湖的工作人员呢?全国人民也都始终怀念这位伟大的领袖!
东湖之游,使我再一次感到受了伟人的风范与魅力。为此也留下了诗的情感,作词《青玉案•东湖》一首:
孟冬又踏东湖路。
冷已近,轻霜苦。
广水浩茫胧薄雾。
兰舟彩舫,楫惊灰鹭。
一览磨山妩。
锦芳梅岭何多顾。
屈子行吟出愁句。
太白鹰台嗟日暮。
巨人独爱,情盈江楚。
相念归何处。
(写于三亚,2024年11月29日修改于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