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用心用情写家乡
——读《美丽查干湖》
文/顾文显
“小时候观蝌蚪、玩青蛙,只是为了欣赏,感觉好玩;长大后,到城里工作时,想起蛙的叫声是那么悦耳、那么和谐、那么高亢、那么动听……查干湖的蛙鸣声,是陪伴我一生最美的音乐,我永远听不够那“呱、呱、呱”的一片蛙声……”(《蛙》)
读着这样的文字,思路渐渐有些游离。我仿佛故地重游,踏着湿滑滑的草间小径,小心翼翼地走近那片一望无际的湖水,野草叶子上的露珠儿很快打湿我的裤脚,我却浑然不觉,痴醉于那此起彼伏的蛙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这种时刻,我不由自主地穿越到大宋,与远在南国的词人稼轩先生有了亲切的交流。
得知张顺富先生的大作《美丽查干湖》出版,起初并没当回事。那么大个腕儿,出部书有什么难的,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然而,翻阅了半个小时,我便被作者优美的文字,带到了作家的故乡查干湖。
查干湖,我总共去过三次,一次是残冬,另两次是夏季。人家出版了一部书,而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现在想想,除了文字水平的差距,我真的是走马观花,人在湖中,心却没贴近,辜负了那么美丽的地方!
而顺富先生则不。他出生于斯,成长于斯,直到大学毕业,才算远离那一片汪洋,他的情感都融入那片碧水中去了,此种情愫诉诸笔端,如何不惊天地而泣鬼神?
心思如同一株植物,其根须延伸得老长老长,去汲取故乡那丰富的营养,换做其他作家,如何写得出这种让人心颤的文字?张顺富以《美丽的查干湖》告诉他的读者,他做到了。
于是我猜想,在顺富先生如泉的文思中,他故乡的一泓水,一片土,一草一木,都顺着笔端流出,汇集成文字,那是怎样的一种热爱呀……他写那一望无际的湖水,写湖中那上百种肥美的鱼,让我仿佛听到粗犷嘹亮的船歌和极富挑逗意味的蝈蝈叫,这跟蟋蟀的窃窃私语相互唱和。于是,湖水静如处子,让一轮圆月尽情地浸泡其中。
美不美,家乡水。何止如此?在作家笔下,家乡什么都是美的!除了水,他更是写尽了家乡的春夏秋冬。家乡农田奉献的高粱、谷子、玉米、荞麦、黄豆乃至“小语种”芝麻、紫苏;还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白萝卜、西瓜、
向日葵……更多的是常被寻常人忽略的野生植物:大榆树、碱蓬草,艾蒿、荷花、香蒲、还有盐——天涯何处无芳草,然任谁都写得如此灵动吗?
叙述着查干湖的宏大美丽,作家更钟情的是生灵。有水就有鱼,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共识。生在查干湖畔的顺富先生,却以独特的文字,把家乡的鱼写成了天下无二!不是单纯的夸赞,这字里行间融入了深深的爱!在相关《冬捕》几个篇章中,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夏捞,描绘冬捕,尤其是冬捕,那场面让他写得辉𤾗壮观!
他写大网撒下,一网最多打上20万斤;他写家乡捕鱼有一万年的历史,给人一种自豪感!他:叙述渔民冬捕前的准备,是何等地详尽,俨然捕鱼专家,还把相关冬捕的风俗写得有声有色,把品种繁多鱼的种类,如数家珍,那种掩饰不住的自豪跃然纸上!
虽然顺富先生已过耳顺之年,却依旧童心未泯。他写家乡的动物,小到蝈蝈、蜻蜓、蛐蛐、蟋蟀,大到獾子、火狐狸、红骏马;天上飞的燕子、丹顶鹤……他对燕子寄予了深厚的感情。“我家的燕子好像是燕群的首领,在我家长长的晾衣绳上,经常有上百只燕子聚会。听我家那只长着紫色尾翼的燕子讲话,有时“开会”时间长达半个小时,然后分别向湖边飞去。”瞧 ,观察得何等细致,连什么色的尾巴,连他家燕子在族群中的首领地位都观察清楚并牢记在心。倘缺少一种特别的眷恋与热爱,想做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
“为了抓到全须全尾的蝈蝈,我们相互传授着经验和技巧:抓蝈蝈时手要空心需等待,看见蝈蝈以嘴咬草……我们凭着眼力、耳力、判断力和经验,在蝈蝈歌唱的地方两米之内寻找。”这是亲历型的经验。
六十年过去,作家清晰地牢记童年的细事,除却承认他惊人的记忆,且与他的童心不无关系,类似的经历我也有过,为什么我没写出这样的文字?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童年生长的地方并未倾注过那么多心血!
写到蝈蝈,作家不想错过宣传家乡的机会:“我们马营村人有祖传的编织蝈蝈笼子的手艺。家家户户编织的蝈蝈笼子就是地道的特色
工艺品,看了让人爱不释手。村里的郭五爷,年近百岁,是赫赫有名的编织大师。”
宣传家乡,赞颂故里,真正是不遗余力。
顺富写过,他6岁时家中玉米秸垛突然落下一只大雁。原来是它左膀子受伤了,于是妈妈便命大点儿的儿子爬到垛顶把它抱下来疗伤喂食,然后放到笼子里养着,按年代推算,那时恰是三年困难时期,张家并未像某些人那样杀掉吃肉,而是像宾客似的照顾它。童年的顺富甚至去河里捞虾给“客人”改善。不久,那大雁下了两只蛋,并孵出了一对小雁。而因为这善举,张家首创了人工饲养大雁的先例……
故事没完。后来,大雁飞回村子夸张地鸣叫,老年人情知有异,便号召村民合力加高堤坝,从而避免了一次洪水……故事的真假我无从考证,但我无条件选择坚信,人和动物就应当和谐共存,我感觉,这故事应当写入儿童读物,让我们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这份善良。
蜻蜓是随处可见的动物。我的认知中,除了诗人、画家和近年涌现出来的摄影爱好者外,再就是举着粘网捕捉它们的顽童,此外没哪个还注意它。而作者通过一段故事,让遮天蔽日的蜻蜓群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作用,掩护了抗日伤员的撤退船只。看哪,这才叫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家在写那些不被常人待见的碱草时笔锋一转,关联到了查干湖畔的羊群。碱草中夹杂着香草,格外吸引羊群眷顾,而羊因吃了营养丰富的碱草而膘肥体壮。草到处都有,碱草你别处就没有吧,还是查干湖嘛。顺富回顾了一件往事,饥饿年代,整个小队人口缺少营养,而上面死规定集体的羊是不能擅自屠宰的,于是,过一段时间,他家的羊便杀掉一只给大伙改善伙食。多么令人向往的睦邻关系,多么和谐友爱的乡情!
《美丽查干湖》中专写人物的不多,总共《大嫂 》《二哥》和《杨老师》仅此三篇。看目录时我奇怪,人呢?但殊不知作家在叙述中早已把人与物融合在一起了。
查干湖的父老乡亲在作家的笔下鲜活了起来。老农胡二伯。那种机警严厉的农村汉子形象,跃然纸上。作家又通过捕獾,体现了这位老农的机警,但在孩子们的苦苦哀求下,老农善念一动,居然把捉到的母獾放生,任其带幼崽们回家……顺富更是写了勤劳的常二爷,一年四季不肯闲着。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进入腊月常二爷将扎了一冬的刷帚用驴车拉着走街串村去以旧换新,把用废的刷帚换成新的,老汉换回20多车旧炊帚,分文不取。这是给了对方挺大的便宜。后来才知道,常二爷做的是皆大欢喜之举:他把沾满油污的炊帚剁碎,“使用过的刷帚有油性,用它发酵后做肥料,种出的西瓜长得大,口感好,不但甜,还起沙。长大工作后,我国内外走的地方比较多,也吃过许多不同品种的西瓜。回想起来,还是常二爷种的西瓜又沙又甜。”
读到这里,我五体投地了。好聪明的农民,琢磨出互惠互利的绝招!假如我再有写电影的机会,这点子必须给用上!
再叹服一番的是顺富先生对家乡,对查干湖的情感。在这部著作中,写水,写土,写鱼和其他动物,每一篇都倾注了心血与才智。他写美食让你垂涎欲滴,写人物让你触手可及,真的是良苦用心!恰如作者在《蛙》中所写“查干湖的蛙鸣声,是陪伴我一生最美的音乐,我永远听不够那‘呱、呱、呱’的一片蛙声……”
什么是乡愁?我理解,不是这,又会是什么……
作者:顾文选 2024年11月28日写于长春

作者简介:
【顾文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被国家授予“杰出故事家”称号,发表文学作品1200多万字,出版著作26部,编剧电影、微电影18部,获国内各种奖项600多次。】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