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东西中轴线(之四)
天安门与赵家楼
作者/潜 龙
提起伟大的“五四运动”,不能不讲到赵家楼。于是,我又寻访了不在长安街上的赵家楼遗址。
说到这赵家楼,它本是条小胡同,因明代隆庆朝的文渊阁大学士赵文清宅院里,有一座非常醒目的楼阁,而得名赵家楼。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就是因“五四”运动的“火烧赵家楼”而闻名于世。百年前的赵家楼早已荡然无存,现在赵家楼遗址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五四运动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各阶层民众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等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是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这起震惊中外的重大政治事件,策源于北大红楼,爆发于天安门广场,转折于东交民巷,结束在赵家楼曹宅。当时的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这里集聚着一大批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进步知识青年,他们学习传播马列主义,唤起民众起来革命,为救亡图存到处奔走呼号。1919年,当得知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准备在外国列强们,强加给中国的屈辱的“二十一条”上签字的消息后,首先激起了北京各大学爱国学生的义愤。他们经商议,一致决定举行集会示威游行以示抗议。于是在5 月4 日,3000多名大学生不顾反动军警的阻拦,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会后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美英大使馆递交请愿书,但交涉无果。愤怒的学生们便转向原任外交次长曹汝霖住处的赵家楼,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没想到曹汝霖跳窗逃脱,家中只有时任驻日公使的陆宗舆和章宗祥(继任者)。在这种情况下,怒不可遏的学生们就将两人痛打一顿,又一把火烧了曹宅,方才结束。“痛打卖国贼,火烧赵家楼”成为了这天学生运动的最高潮。 
“五四运动”虽遭到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当场被捕32人,但它唤醒了民众,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支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相继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罢市、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时过境迁,昔日的赵家楼早已烟消云散。今天,这里新建了一家对外经营性饭店,也是原北京军区司令部招待所。值得称赞的是,这家饭店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丝毫没有忘记所承担的弘扬五四爱国精神的政治责任,不像现在有些革命圣地和名人古迹的商家,借红色景点之名,售欺诈宰客之私,商业行为过于浓厚。
饭店中西合璧的大门,仍保留着民国时期风格,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门口的墙壁上,除了镶嵌着“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遗址”的说明牌匾之外,还有一面仿汉白玉的人物浮雕,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下五四运动浮雕的缩小复制版;楼后还竖有赵家楼遗址纪念碑。在一楼大堂,常年陈列着《保我河山——聆听跨越时空的声音》的主题展览,内容是五四运动全过程的珍贵图片文物,让来这里的人们都能感受五四精神,跨越百年时光的潮水,溯源赵家楼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