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
——泰山石刻的千年回响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早上在学习强国答题时看到一个视频: 小学生在女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拓印“与国咸宁”四个字,拓印好了以后,老师问: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吗?小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然后老师就讲了“与国咸宁”的含义:“与国咸宁”的意思是“泰山和国家一起,安宁太平、润泽万物、保佑百姓”。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泰山大观峰上的一块石刻文字,表达了泰山与国家共同祈求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愿望。“与国咸宁”中的“与国”指的是国家和泰山,“咸宁”则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宁的意思。这个词语通过石刻的形式,寄托了古人对国家和平、社会繁荣的美好期望。
在泰山的苍茫云海间,有一块古老的石刻,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就是“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这八个字,如同泰山的脊梁,挺立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让人不禁驻足凝望,思绪万千。
泰山石刻“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不仅是石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这八个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泰山石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封禅时,刻下了第一块石刻——“秦泰山刻石”。此后的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纷纷在泰山留下他们的印记,形成了丰富的石刻文化。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
回首历史,泰山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变迁。从秦始皇封禅泰山,到汉武帝设立泰山郡,再到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泰山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精神的寄托。而这块石刻,更是承载着古人对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深切期盼。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始终如一。
仿佛站在泰山之巅,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云雾缭绕。那石刻仿佛与山川融为一体,成为了泰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石刻上,金色的光芒与古朴的字体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庄重与神圣。此刻,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
泰山的景物,总是那么令人陶醉。山间的松柏苍翠欲滴,仿佛是大自然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而那潺潺的溪水,如同生命的源泉,滋养着万物生长。在这里,每一处景物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们与石刻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然而,当我再次凝视图片里那块石刻时,心中却涌起了别样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启示。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继续保持那份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我们更应该继续能像古人一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这八个字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安宁,人民才能幸福;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示,也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道理。
泰山石刻的艺术价值极高,许多石刻作品由著名书法家书写,如颜真卿、米芾等大家的作品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些石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成为了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每一块石刻都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
除了石刻,泰山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游览的景点。从山脚下的岱庙到山顶的玉皇顶,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清晨登上泰山,可以看到壮观的日出,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沿途的古迹和石刻,则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体验历史的厚重。每年的泰山国际登山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登山爱好者,进一步推广了泰山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泰山石刻“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安宁和社会和谐的祈愿。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的魅力,还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此刻,我仿佛站在泰山之巅,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敬畏。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感慨于泰山的壮丽与伟大,敬畏于古人的智慧与远见。而那块石刻,就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默默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此刻,我又回想起小学语文课本里伟人《为人民服务》其中的一段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是我童年时代对泰山的最早认识和了解。
让我们带着这份敬畏与感慨,继续前行吧!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挑战,都要牢记“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的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1883 字 2024年12月7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