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赋
冯喆
齐鲁大地,茌平之域,源起洪武,冯氏先祖,携子迁离洪洞,扎根茌邑。十一世祖,冯景阳者,为耕所累,迁出大冯,东北耕地立村,历经二百载风雨沧桑,终成今日之盛象。家乡者,小冯也。
村处要地,东距县城廿五公里,南至东昌四十许里。位居杨清路畔,交通阡陌纵横,西接杨肖公路,畅达四方之衢,实乃地利人和之所。其地广袤,田亩千余,村舍俨然,林地葱郁,坑塘星罗,村南黄土沃野,村北沙地绵柔,皆为自然之恩赐。
观夫历史长河,先祖以坚韧之躯,垦荒拓土,于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虽饱经饥寒、疫病、战火之扰,然未改其志,辛勤耕耘,终使荒野成良田,旧舍变新闾。前人之德,如星耀空,其创业之艰,拼搏之勇,垂范后世,激励来者,为村之精神脊梁。
洎乎改革开放,春风拂村,生机盎然。农业经济,蓬勃兴起,麦浪金黄,玉米盈仓,花生满垅,果蔬飘香。枣树成林,往昔乌枣,远渡重洋,名震遐迩;大棚错落,蔬菜鲜嫩,富了农家,旺了村庄。经济体制革新,联产承包到户,土地调整有序,百姓劳作热忱高涨。机械化进程如潮涌,耕牛渐隐,铁牛驰骋,灌溉有械,收割有器,农事之繁,一朝而解。
村庄经济,多点开花。书记引领,蔬菜市场兴于西南,交易畅旺,菜农无忧;木材加工起于西北,产业渐盛,村民有业;前赴后继,厂子林立,商业繁茂,经济腾飞。服务业亦兴,小卖店铺,百货琳琅;便民站点,服务周详;食府饭店,佳肴飘香;白铁加工,技艺精良。养殖业盛,牛羊满坡,鸡鹅满院,虽历变迁,亦为村之副业佳景。建筑业起,工匠云集,楼宇渐起,村貌日新。
社会进步,如日之升。教育有基,小冯小学,岁月有痕,虽经变迁,育德启智之功不可没。医疗卫生,从赤脚医生之艰,至合作医疗之惠,护佑村民康泰。村民生活,日新月异,衣着时尚,饮食丰美,家居宽绰,电器俱全,摩托电驴,轿车穿梭,交通便捷,土路成坦途,出行乐无忧。居住环境,亦趋高雅,庭院深深,楼阁重重,门窗更新,影壁添彩,皆为生活之美韵。

公益事业,泽被众人。通电之光,点亮暗夜;规划村落,街衢井然;道路硬化,风雨无阻;广场初兴,健身将临;甜水井成,甘露沁心;自来水通,便捷生活;改厕功成,卫生新篇。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林木成荫,绿化满村,大棚生态园中,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至于人物辈出,贤才济济。退休干部,从政从教,功绩赫赫,名垂乡邑;现职精英,各领风骚,造福一方,声誉远扬;历届贤达,或掌村政,或事农商,皆为村之栋梁;历史先辈,德厚流光,风范长存,激励后人。大中专生、研究生、留学生,负笈远游,学富五车,归而报乡,前程似锦。
嗟乎!家乡之盛,乃天时、地利、人和共铸。往昔辉煌,铭记于心;今朝盛景,砥砺前行。愿村之未来,如鹏展翼,翱翔万里,福泽绵延,世代隆昌,谱写出更加绚烂之华章,屹立于时代之潮头,永享太平之荣光。

作者简介:冯喆,本名冯克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山东省微信诗歌学会副会长,聊城市作协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理事、区作协书记,副会长,区首批文学艺术人才库成员;《茌平文苑》平台创始人兼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曾在五大文学网担任版主、主编、副主编;著有诗文集三部分别是《浪花诗文集》《灵魂的舞蹈》《诗海泛舟》;自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参加工作后搁笔四十年,在《山东文学》《人民作家》《人民作家选刊》《大众日报》《山东邮电报》等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首)主编文学作品七部;2020年荣获“中国网络诗人奖”;业绩被收入《华夏英杰》一书。


